马克思主义还是后现代主义

——再论当代哲学走向

作 者:

作者简介:
刘放桐,复旦大学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复旦大学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中心研究员。

原文出处:
《学术月刊》

内容提要:

讨论当代哲学走向,应注意探讨马克思主义哲学和西方现代哲学的当代发展是否会实现哲学思维方式的新的转型。这一问题的研究需置于全球化的背景下。只有这样,才能使我们更深刻地理解当代世界历史仍处于《共产党宣言》所揭示的发展趋势中,马克思所开辟的哲学发展的道路仍然是当代哲学发展的唯一正确道路。文章接着对当代西方哲学的困境和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中的曲折作了具体分析:对前者是通过揭示后现代主义的实际所是及其成败得失来进行的;对后者则主要是通过试图重新从哲学上认识中国的十年“文革”和苏东剧变的根源来进行的。本文最后论证:当代哲学的正确走向,是由邓小平理论所丰富和发展了的马克思主义,而不是后现代主义。


期刊代号:B1
分类名称:哲学原理
复印期号:2001 年 06 期

关 键 词:

字号:

      在《当代哲学走向:马克思主义与现代西方哲学比较研究》(注:刊载于《天津社会科学》1999年第6期,《新华文摘》2000年第3期转载。)一文中,我对为什么以及怎么样重新认识马克思主义哲学和西方现代哲学、两者的产生在哲学发展史上的意义、两者之间的关系及各自的发展状况和前途等问题,提出了一些看法。本文拟就这一主题作进一步探讨。

      一、当代哲学走向问题的意义及其全球化背景

      哲学的走向问题可以有不同层次的意义:既可以是指局部的、短期性的变化,也可以是指整体的、长远性的变化;既可以是指一般性的发展,也可以是指根本性的变更。在根本性的变更中,有时只是指根本对立的哲学立场之间的转变,有时则是指哲学思维方式的转型(涉及一个时代哲学研究的问题的性质、范围、方法和目标的变更,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例如,通过认识论的转向所实现的变更,形成了横跨几个世纪的近代哲学思维方式;以马克思在哲学上所实现的革命为最高表现的哲学变更,则意味着现代哲学思维方式的形成。在同一种哲学思维方式中,可以有不同、甚至相反的哲学立场。例如,在近代哲学中,有着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经验论和唯理论等等派别的对立,存在着激烈的争论,但是这些不同的哲学派别在以主客分立(也就是所谓主体性原则的确立)为前提、以主体所固有的理性为手段、以研究认识论问题为中心、以建立关于整个世界的体系为目标上,却有着重要的共同之处。马克思在哲学上的变更之所以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就在于他全面、彻底地超越了近代哲学思维方式,建立了以强调社会化的人的现实生活和实践为特征的现代哲学思维方式,这一特征,正是马克思唯物史观的出发点和核心。由于西方现代各派哲学各以不同方式在特定方面超越了近代哲学,因而它们在一定程度上也转向了现代哲学思维方式,并因此与马克思主义哲学有某些共同之处。因此在讨论当代哲学走向问题时,我们应当注意分清它在不同层次上的不同意义,特别重要的是,要弄清楚马克思主义哲学和西方现代哲学的发展现在是否已到了要实现哲学思维方式转型的时候。

      近些年来,当代哲学走向问题之所以成为中外哲学界关注的热点,至少有两个重要原因。一是无论是西方哲学还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当代的发展中都遇到了严重挑战,人们由此想到它们的进一步发展是否需要有新的方向性转换(这可以说是最主要的原因,上一篇文章中对此已较多论及);二是现在正处于世纪之交,科学技术正在发生一系列新的革命性变革,特别是全球化趋势比以往任何时候表现得更为强烈,其范围除经济和科学技术外,还涉及到政治和文化等众多领域。各国社会制度、经济发展状况以及历史和文化传统等虽有很大差异,但它们又处于各方面都密切联系的同一个时代,其中每一方面都难以脱离整个世界发展全球化的潮流。作为这一切方面的最高概括和体现的哲学,也是如此。对于当代马克思主义哲学和西方哲学及两者之间的关系,同样应当放在全球化这个大背景下加以考察。各个世纪之交本来只有纪年意义,并不意味着在哲学及与之相关的上述方面都会发生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剧变,然而当前的全球化浪潮却使人们想到这次世纪之交不同凡响,因而可能导致哲学上划时代的新的转型。人们也正由此而致力于总结以往世纪哲学发展的经验教训,展望未来世纪哲学发展的可能方向。

      马克思指出:“任何真正的哲学都是自己时代精神的精华”(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第121页。)。在估计当代哲学的发展是否会发生根本性的思维方式转型、进入到一个与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一百多年来具有本质区别的新的历史时代时,当然需要从不同方面和层次进行分析,其中也包括要认识全球化浪潮是否会从根本上改变我们时代的性质。

      中外学界对全球化概念并无统一的解释。就其实现程度说,全球化既可以指一种趋势,又可以说是正在实现的过程或已有的结局。应用领域不同和应用人立场不同,对此都会有不同诠释。全球化在政治上既可以是指超级大国在全球强制推行霸权主义,也可以指与之相反的全球范围内的多极化趋势;有的人把全球化与世界主义、世界一体化相提并论,有的人则将其理想化为世界大同;在经济上既可以是指全球范围经济联系和合作的加强、生产要素的优化配置,也可以是指发达国家通过跨国公司等实现对其他国家的控制;全球化更可以视为科学技术的革命及其超越国界的强大作用,特别是互联网的发展更被当作全球化的标志。但全球化现象归根到底是市场经济发展的产物。正是市场经济使商品的生产和消费越来越世界化,而这又必然导致政治、思想、文化等各个方面世界化。

      尽管许多人把20世纪80年代罗马俱乐部提出“全球问题”的报告当作全球化理论提出的标志,然而实际上马克思和恩格斯早在一百多年前,在《德意志意识形态》、特别是在《共产党宣言》中,就已有明确论述。他们指出,正是商品经济造成了资产阶级,而资产阶级“由于开拓了世界市场,使一切国家的生产和消费都成为世界性的了”(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254页。)。资产阶级在经济上造成的世界化导致在政治上也造成以他们为中心的世界化,“它使未开化和半开化的国家从属于文明国家,……使东方从属于西方”(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255页。)。资产阶级实现以其为中心的世界化,与此同时,作为其对立面的各国的无产者不仅形成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而且也变成世界性,成为“世界历史性的存在”。作为《共产党宣言》结语的“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正是无产阶级的国际主义意义上的世界化的集中表现。总之,全球化不仅是一个多义概念,而且在经济、政治等各个方面,都是一个具有不同倾向性(实质上也就是阶级性)的概念,而这些不同意义又存在于同一过程之中,只是出于从不同角度和立场来看待这一过程而已。

      《共产党宣言》发表一百多年来,由于市场经济体制在世界范围极大扩展,全球化现象无论在深度和广度上都有重大变化。不仅西方资本主义各国形成了统一的世界市场,包括中国在内的社会主义国家也越来越融入世界市场。在经济越来越全球化的基础上,其他各个领域的全球化过程也越来越迅猛进行。马克思主义者对于这一百多年来社会历史等各个方面的深刻变化当然必须有充分的认识,在分析社会历史和哲学等思想文化的各种变更时,必须有“世界历史”的眼光即全球化的发展过程的眼光,然而这些变化的基本趋势仍然是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所指出的世界历史的发展趋势,那就是冲破私人资本垄断的狭隘桎梏,导致共产主义。一百多年来世界历史的变化没有改变而是证实了这种趋势。换言之,当前世界历史的发展仍处于《共产党宣言》所揭示的趋势中。既然如此,哲学作为历史发展趋势即时代精神的体现,没有、也不可能发生根本性的哲学思维方式转换意义的变更。由马克思所开辟的哲学发展的道路,仍然是当代哲学发展的唯一正确道路。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