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性是人类思想史上古老而又常新、永远充满无穷魅力的话题。事实上,这个问题既不因每一个有思维能力的人都能思考、都在思考而使答案变得不言而喻,也不因其复杂繁难、缠绕不清而使思想家们望而却步。每一个时代的思想家都力图从各自的角度揭示人的存在本性,形成反映时代精神的人性论,并以此为根基构建各自的理论大厦。深入研究我们还发现,不但任何社会思想体系都以一定的人性论为基石,而且每一种社会形态的制度的架构、机制的运行、文化的变迁、价值的选择和理想的建构等社会活动最深刻的根源和背后的根本依托都是一定的人性论。由于复杂的原因,过去我国学术界对社会历史问题不敢或忽视了从这个角度进行深入研究。在当代社会剧烈转型过程中,人们发现社会发展中的重大现实问题研究到最后不但都触及到这个理论硬核,而且这些问题的解决也依赖于这个硬核的突破,人们再也无法回避它了。因此,分析和考察已有的人性论,建构当代社会发展所需要的新人性论是当代思想家们所面对的首要的基本的问题。本文根据社会价值论提出“价值人”理论,试图为当代社会发展奠定新的人性论基础。 一、超越“经济人”和“道德人”理论 人性论中包含着十分丰富而又复杂的内容。但就重构当代社会发展的人性论基础来说,其中关键的问题是人性的利己和利他问题。当前人们对这个问题的研究肇始于对亚当·斯密所提出的“经济人”和“道德人”的争论。 斯密的“经济人”有三层含义:第一,人是自私的;第二,人的自私性主要表现为对个人物质利益无止境的最大追求;第三,人对直接的物质利益的追求能自动地促进社会财富的增长和社会的进步,其作用机制是市场供求规律即“看不见的手”。相反,斯密在《道德情操论》中所提出的“道德人”的理论核心则在于强调个人对他人的关心和同情,在于张扬人的利他本性。一个思想家在他一生中所致力于构造的思想体系中似乎提出了两个完全相反的人性论。这个令人费解的“亚当·斯密问题”引起了后人无休止的争论。 当前围绕着对这个问题的讨论,即关于当代中国社会发展的人性论选择,学术界大体有三种观点:一是认为旧的计划经济体制的人性论基础是“道德人”,市场经济的人性论基础是“经济人”,我们要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就必须接受市场经济的人性论前提——“经济人”。二是认为我国改革开放所走过的道路都是以斯密的“经济人”理论为根本导向的。由于这个错误的人性论导向,使改革偏离了社会主义方向,陷入了危险的境地。彻底扭转改革的“经济人”导向是坚持社会主义的唯一出路。三是认为“经济人”和“道德人”所揭示的人的利己性和利他性是人性结构的内在组成部分,在现实中分属于经济领域和非经济领域,是人在不同的活动领域所遵循的不同的原则。所以既要承认当前我国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人”存在的现实合理性,又要用“道德人”来矫正社会转型时期的一系列弊端,形象说法是“市场经济要和雷锋精神相结合”。 比较而言,在迄今人们以谋生为主的所有生存型社会中(相对的是在人类生存问题基本解决后的发展型社会),物质利益原则是社会运行的支配性原则,“经济人”有着更强的解释能力。而且,作为对我国传统的人性观念的否定,应该说,论证和挖掘“经济人”所蕴含的人性利己论对一些人有着巨大的吸引力,这是可以理解的。但是在理论上“经济人”不是对人性的完整规定,用它来概括人性的总体存在,既不符合斯密本人的思想,也不符合人类生活的现实,更不能体现完整的时代精神。在实践上,如果我们机械地选择“经济人”作为改革的人性论基础,那么就意味着我们必须亦步亦趋地走西方曾经走过的老路。从社会实践上看,虽然斯密以后西方社会顺利地把“经济人”作为经济生活和社会生活的人性论基石,但是面对现代日益复杂的经济社会生活和众多严重的社会问题,西方思想家们正在不断反思和批判“经济人”这一人性论基础,出现了一定程度的向“社会本位论”亲近的迹象。现代西方经济学家也不满意于斯密的“经济人”的狭隘的理论解释能力,因而赋予它广义的解释。例如,在贝克尔等人那里,个体利益的内涵远不限于斯密所说的物质利益,而是可以涵盖个人所追求的任何目标。这种新“经济人”理论大量地渗透到社会学、政治学、法学等几乎所有的社会科学传统领域,以致被称之为“经济学帝国主义”。这种新“经济人”理论虽然仍在个人和他人、个人和社会的对立中来看待人性,是不完善的,但这种变化本身说明斯密的传统的“经济人”已不能满足当代社会发展的需要。 “道德人”所包含的人性利他论在理论上的偏颇和“经济人”的错误是一样的。在实践中,中国几千年封建社会制度的人性论基础正是“道德人”思想,其弊端也十分清楚。而传统的社会体制的人性论基础也是“道德人”的翻版。因而,想以“道德人”为导向,企图使社会发展的车轮退回旧的社会体制中去的观点,既无理论根据,又无实践基础,只能是一种天真的幻想。 从本质上剖析,“经济人”和“道德人”的人性论范式的根本错误在于对人性的内在矛盾(个体性和社会性的关系)作了一种对立、割裂的理解。因此如果企图把两者混合折衷、机械地拼凑在一起,看似全面,实则是一种逃避矛盾的偷懒的做法,于事无补。笔者认为,根本的出路在于适应当代社会发展需要,超越“经济人”和“道德人”,建构新的人性论。 二、“价值人”——社会价值论视野中的人性 价值就是客体对人的意义和效应。从社会价值论的角度分析,人是一种价值存在,人的一切活动都是价值活动,所以在总体意义上,人不是“经济人”、“道德人”和其他的“什么人”,而是“价值人”。“价值人”这个概念可以比较准确、比较全面地概括人的存在的根本特性和总体特征。人是每一个价值体系的主体和核心,人的本性就展现在整个价值体系的运行过程之中:在主体自我需要的驱动下,并以需要为尺度和指向,借助于中介系统,利用或改造客体的属性和功能,不断满足主体自身需要。如此循环往复、不断发展,人的需要、能力、中介系统、客体的状态以及价值运行的方式和规则都愈来愈得到提升和变得复杂化。“价值人”的理论内涵可以概括为:人是一种价值存在;人的一切活动都可归结为从自我需要出发追求价值和创造价值的价值活动;价值最大化是人进行价值活动所遵循的基本原则;人从自我出发的价值活动内在地蕴含着个体价值和社会价值的统一;理想人格是个性和类潜能自由全面发展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