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民族需要创新才有生机和活力,而关乎民族历史命运的哲学理论更需要创新,否则就会造成民族精神的僵化和贫弱。但每一位诚实的哲学理论工作者都会深知哲学理论创新的艰难,不用说哲学家或哲学工作者自身的生存状况限制了他或她的自由思考的时间和空间,即便是有充分的闲暇和自由,人们也必须面对使哲学思维得以可能的浩如烟海的哲学文献的限制和压力。“太阳底下无新事”,哲学所能说的似乎都已被哲学家们所说尽,因此人们只能沉默无言。然而,哲学仍然在言说着,或者是回忆,或者是重复,或者也有真实的理论创新。 哲学理论创新的艰难不仅是因为哲学家们已探索了多种可能的思想道路,从而使哲学理论内容的创新已少有自由运思的空间,而且还因为哲学家们也探索了多种可能的思想方法,从而使哲学家创新的方法乃至学习、研究哲学的具体工作方式或所谓“工作哲学”也难出新意。面对理论和方法的丰厚然而也是沉重的哲学传统,当代哲学真的难以有所作为了吗?东西方哲学都在为此进行着艰苦的思想探索。在高清海老师身边学习和研究哲学的十多年来,经常听到他对研究生的一个要求,就是要“笨想”。哲学本是爱智慧的学问,为何却要“笨想”?近年对此有些心得,自觉已能摸到哲学理论创新的一些门径,写出来与同行交流和请教。 高清海老师所说的“笨想”,首先是要求学生从各种各样的哲学文本中脱离出来,用自己的语言来陈述问题、表达观点,避免在他人的文本中迷失自己的问题和观点。我曾把这种方法与胡塞尔的现象学方法进行比照;胡塞尔的现象还原要求“终止存在判断”,悬搁存在问题,如此才能“直面事情本身”,进而直观事物的本质;所谓“笨想”则是要悬搁哲学本文,直面问题本身,用自己的语言澄清问题的结构,说清自己的观点。“笨想”之所以为“笨”,在于哲学思维无捷径可走,哲学作为追根究底的思考,对所有的问题都要还原到根本上来思考,而哲学没有现成的前提和本原作为思考的基点或出发点,所以,彻底的哲学思维总是要不断地自我奠基,不断地生发出新的根本,据此哲学才能走上自己的道路。“笨想”之为“笨”,就在于它要本于自身,而不能以任何现成的本文为本。 悬搁本文,终止哲学本文的叙述,也就是要从教条主义的思维模式中解脱出来。教条主义也必是本本主义。七十年前,毛泽东写了一篇通俗易懂而极有洞察力的文章《反对本本主义》,他指出,“以为上了书的就是对的,文化落后的中国农民至今还存着这种心理。”对书本的崇拜,对文字的崇拜,肯定是与广大群众长期被剥夺了读写能力相关,按照福柯的思路这也是书写和文字长期作为权力的工具而成为一种权威话语系统的必然结果。今天,新中国的政治结构、知识权力结构都已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很少有人再对文字有神秘感、崇拜心,但本本主义、教条主义却有了新的社会基础和权威话语系统的支持。科学特别是自然科学的技术应用取得的辉煌成功,与发展生产力、谋取利益最大化的全球性共识,一起造就了科学话语系统的新的霸权。从科学的本本出发,是难以动摇的有着充分合法化论证的新的教条。所以哲学也要科学化,一种哲学一旦有了科学的性质和特征,它也就具有了分享科学权威、权力从而成为教条的合理性。由于西方科学技术和经济发展水平的优势,科学知识的话语霸权也必然给西方文化、西方哲学带来权威,所以我们的哲学研究刚刚开始摆脱前苏联哲学教科书的教条,可能又开始陷入现代西方哲学的新的本本和教条的束缚之中。因此,悬搁本文,主张“笨想”,就是要废弃各种哲学教条。 悬搁哲学本文的“笨想”并不意味着主观任意的胡思乱想,也并不是主张拒读任何哲学文献,而是任何真正尝试哲学创新的努力必须进行的思想的还原。“笨想”不是哲学研究的全部过程,而是哲学创造的根本环节。哲学文献是哲学创造的主要思想资源,真正的哲学家们已为我们展现了哲学思想的原野,探索了诸多可能的思想道路,指明了一些思想的陷阱,研读经典作家们的著作是学习哲学进而创造哲学的主要途径。但是,任何哲学经典文献都不能作为哲学创造的直接出发点,它必须转化为我们自己的为我所用的思想资源,哲学本文的视界必须化为我们自己的视界,哲学本文的问题结构必须化入我们自己的问题结构之中,否则就只能解释、注释、演绎和叙述他人的思想,而不可能有原创性的哲学思考。 哲学理论创新需要“笨想”,这不仅要求悬搁哲学本文,也要求对其他任何文本和社会意识形式乃至社会共识加以悬搁。哲学理论创新不仅要面对已有哲学文献的视域、问题、思路乃至经典风格的限制和压力,而且也要面对自己时代的文化潮流、时代情绪、时代精神、权威话语系统的挤压和生存论的先验定向,对此也必须予以还原,终止它的先验作用,模仿胡塞尔现象学的说法可以勉强叫做“终止生存论判断”。 多年来我们习惯于哲学是时代精神的精华这样一些论断,理论联系实际、哲学反映现实等也都是自明性的哲学原则,很少有人怀疑这些命题和原则的正确性,因而也很少有人进一步思考哲学理论反映现实、表达时代精神的学科特点和形式。胡塞尔是挑战这些命题的少数哲学家之一,他从哲学作为严格的科学的哲学理想出发,以哲学理论的绝对性维度反驳哲学的时代性和相对性理解,但他似乎也并未创造出完整的绝对严格科学的哲学理论。并且稍作分析,就可看出胡塞尔哲学的鲜明的时代特征,他关于欧洲科学和哲学危机的论断,他拯救普遍希腊理性精神的努力,都受到自己时代相对主义、怀疑主义、反理性主义的文化氛围的框定。所以,时代性可能是哲学固有的特点。前期海德格尔所揭示的此在的生存论状态和生存论领会,可能也是每个哲学家的此在无法超越的先验视野。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说,社会存在、社会生活、社会实践决定了哲学家的哲学意识。但是,哲学作为一种追根究底的理论思考,作为一种最彻底的反思意识,它却必须自觉到哲学思维的种种先在的前提,并且对这些前提本身进行质疑和批判,从而也必须对自己时代的时代精神至少是暂时地加以悬搁和拒绝,从而才能创造表达时代而又超越时代的新的哲学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