需要的类别和体系

作 者:

作者简介:
王伟光 中共中央党校 100091

原文出处:
《北京社会科学》

内容提要:


期刊代号:B1
分类名称:哲学原理
复印期号:2001 年 03 期

关 键 词:

字号:

      马克思主义创始人没有系统论述过需要的类别和体系问题,但他们在讨论经济学、哲学、科学社会主义等问题时,经常涉及到需要的类别和体系问题。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大纲》中也曾提出要讨论“需要体系。”(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下册,第20页。)根据马克思的有关论述,大致可以把人的基本需要概括为三大类:(1)最低限度的自然生理需要或生存需要。这类需要主要是指对维持最低生命需要的衣食住行等生活必需资料的需要,这是维持人作为生命物质实体得以生存的直接需要。但是,这类需要作为人的需要并不是僵死的、纯自然的、固定不变的,它也是“随着一定的文化水平而发生变化的自然需要。”(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7卷,第52页。)(2)高层次的满足人的社会生活的社会需要。马克思论及高层次的满足人的社会生活的社会需要有几种含义:第一,指“社会地生产出来的需要”。这种社会需要是与自然需要相对而言的,它是在社会生产和交换中产生出来的需要,这类需要不再以直接维持肉体的存续为目的,而是以满足社会群体的社会生存为目的。第二,是指共产主义人的需要。这是从人类社会整体利益引伸出来的需要,是社会按照比例进行生产而使人得到满足的需查,这是真正的高层次的人的社会需要。(3)满足人的精神要求的精神需要。它包括的内容相当广泛,如人的受教育的需要,社会交往的需要以及思想感情交流的需要等等。此外,马克思还根据需要的历史发展过程提出了许多具体的需要类别,如必要需要和奢侈需要、对货币的需要或一般的需要,以及劳动从谋生的手段变为人的第一需要,等等。

      国内外许多心理学家和行为科学家都比较系统地研究了人的需要,其中最有代表性的应属美国著名心理学家亚伯拉罕·马斯洛的层次需要理论。马斯洛把人的需要分为七个层次:(1)生理需要。这是最基本、最强烈的需要,如对食物、饮料、住所、男女、睡眠和氧气的需要,这是对生存的需求。(2)安全需要。要求生活有保障而无危险,如对生活秩序与稳定的需要。(3)归属需要。与他人亲近,建立友情,相互依赖,“在自己的团体里求得一席之地”,有所依归。在这里,马斯洛把爱与性区分开来,他认为,性可以作为纯生理的需要去研究,至于爱,他赞成卡尔·罗杰斯的定义:“爱是深深的理解和接受。”(4)尊重需要。马斯洛认为人们对尊重的需要可分为两类——自尊和来自他人的尊重。自尊包括对获得信心、能力、本领、成就、独立和自由的愿望。来自他人的尊重则包括威望、承认、接受、关心、地位、名誉和赏识。(5)认知需要。即对认识和理解的欲望,或者按照通俗的说法就是好奇心。马斯洛认为,“应该假设人有一种对理解、组织、分析事物、使事物系统化的欲望,一种寻找诸事物之间的关系和意义的欲望,一种建立价值体系的欲望。”(注:转引自弗兰克·戈布尔:《第三思潮:马斯洛心理学》,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年版,第46-47页。)(6)审美需要。即人们对美的需要,如对对称、秩序、和谐等的需要。马斯洛发现,从最严格的生物学意义上说,人需要美正如人的饮食需要钙一样,美有助于人变得更健康。(7)自我实现的需要。这是人的成长、发展、利用潜力的需要。马斯洛把这种需要描述成为“一种想要变得越来越象人的本来样子、实现人的全部潜力的欲望。(注:转引自弗兰克·戈布尔:《第三思潮:马斯洛心理学》,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年版,第45页。)这样,马斯洛就为我们建造了一个需要的金字塔。马斯洛指出,当低级需要得到满足以后,“其他(高一级的)需要就立刻出现了,而且主宰生物体的是它们,而不是生理上的饥饿。而当这些需要也得到了满足,新的(更高一级的)需要就又会出现。以此类推,我们所说的人类基本需要组织在一个有相对优势关系的等级体系中就是这个意思。”(注:转引自弗兰克·戈布尔:《第三思潮:马斯洛心理学》,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年版,第41-42页。)马斯洛还提醒人们,不要过于拘泥地理解诸需要的顺序,不能以为只有人们对食物的欲望得到满足,才会出现对安全的需要;或者只有充分满足了对安全的需要后,才会滋生出对爱的需要。

      马斯洛的层次需要理论在一定程度上概括了人的需要种类,看到了人的需要由低级到高级的发展规律,着重研究了需要与个人行为之间的密切关系,这对我们了解人的需要,具有一定的启发意义。但是马斯洛主要是从个人行为发生学的角度来了解、研究人的需要,把需要仅仅理解为一种心理现象,旨在充分发挥人的潜能(他认为这些潜能是每个人都固有的),忽视了对于人的需要与社会的关系以及需要的社会基础、物质基础的研究,也就是说,他并没有把需要作为一个广泛的社会历史的范畴来加以研究。因此,我们有必要应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把需要作为一种社会历史范畴来加以科学的分类和研究。

      人的需要是丰富多采、多种多样的,随着社会文明的发展,人的需要的层次、种类会越来越多,越来越复杂,多种多样的需要互相联系,构成一个庞大的需要体系。我们对人的需要可以根据各种标准进行分类,在这里,我们是把人的需要作为一个广泛的社会历史范畴来进行分类。

      (1)自然需要(直接需要)和社会需要

      自然需要主要是指农、食、住、行的需要,即人的自然生理需要。在马克思著作中,有时也把这一需要作为直接需要。社会需要是与人的直接的自然生理需要相对应的需要,它有三层含义:第一,人具有社会性,人的自然生理需要也带有社会性,人的需要本身就是一种社会需要。随着人类社会的进化,人的自然生理需要也越来越具有更多的社会性。在原始社会,在人从野蛮社会向文明社会过渡的过程中,人的纯粹的自然生理需要的成份逐渐减少,就拿饮食来说,纯粹的吃喝渐渐带有饮食文化的色彩,越来越具有社会性,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说,社会需要是“随着一定的文化水平而发生变化的自然需要”。(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7卷,第52页。)第二,人的需要不仅仅是个人的个别的需要,也是一种社会化的人的需要。人是作为社会的人而存在的,单个的人、个别的人、孤立的脱离人群的人是不存在的。在这个意义上说,个别人的需要同时就是社会的人的需要。第三,社会需要是“社会地生产出来的需要”,即在自然提供的满足人的生理需要的物质基础上,经过社会生产而产生出的需要。比如,在自然水的基础上,人们通过社会生产生产出自来水等各种饮料,人对这种社会生产出来的水的需求,则是一种社会需要。社会需要就是人对社会生产出来的需求对象的需要。人是社会动物,人的需要不像动物那样仅仅满足于物质交换的自然过程。特别是人类社会进入商品生产阶段,人也不仅仅满足于自然消费而生产,而要进行社会性的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以满足自己多方面的需要,人的需要更具有广泛的社会性。随着社会生产和生活的发展,人的需要也在不断地变化,许多新的需要不断出现,人的需要既是社会过程,也是历史过程;正是人的社会过程和历史过程使人的纯自然生理需要越来越具有广泛的社会性,而转化成为社会需要。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