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B024.2 文献识标号:A 文章编号:1002-3240(2001)01-00302-08 绝对是一个极其独特的范畴,它是那样简单,以至谁都能在日常生活中加以应用;它是那样复杂,以至直到现在也没有哪位学者对它做过系统深刻的阐发。用时髦的语言来说,它是一个有所知但知之不深的灰箱。如何概括绝对范畴的内涵?这一范畴在哲学和科学中居于何等地位、具有何等功能?人们屡戒屡犯的绝对化错误在人世间究竟有哪些严重危害?这些是非常重要的学术问题,值得进行全面透彻的研究。 一、与相对性呼应的绝对性范畴 在哲学上,绝对和相对是一对整齐对称的范畴,它们的性质、内涵是极密切地关联映衬的,绝对的反面就是相对,相对的反面就是绝对;从一方的意义,可以推出另一方的意义。笔者发表于《中国社会科学》1997年第4期上的《论相对性范畴》的文章,从五个层面陈述了相对性范畴的内涵,现在参照该文的表达,具体剖析绝对性范畴的意义。 1.无对待唯一性 我们把本来意义上的相对性规定的对立依存性,与此相关联,我们把原初意义上的绝对性界说为“无对待唯一性”。这种界说直接取材于旧《辞海》,该辞书有这样的定义:“事物之有对待者,曰相对,只有此方面而无他方面者,曰绝对。”而旧辞海的这种解释,又以古代哲学家对本原问题的认识为基本依据。 我国古代哲学家把本原称为“宇宙中之最究竟者”或“本”、“本根”。张岱年先生在《中国哲学大纲》中指出,本根有三种意义,其一是起始、太初,即世界的最原始者;其二是究竟所待,即世界万物的总对待;其三是治众统摄,即兼涵万有、赅总一切的宗主。张先生还强调说,这三者意谓虽异,实质却相通:“统摄万众者,必即是万有之究竟所待,亦必即世界之最原始者”。本原在西方哲学中叫做本体,黑格尔在其《哲学史讲演录》中指出:“一切事物赖以存在者,一切事物所自出的最初根源,一切事物所灭入的最后归宿,乃是始终如一的本体。”他强调,不同的哲学家对本体有不同的见解。例如,泰勒斯认为,“一切事物均由水发生,而又复归于水”;阿那克西曼德认为,无限“是一切生灭的原则”,无数个世界“由它而生,又消灭为它”;阿那克西美尼断言,“一切均由空气产生,一切又都消灭于空气中”;如此等等。古希腊哲学家对本体或本原的主导看法,亦可以归结为无对待或万物的总对待,而无对待或总对待正是绝对的最本质的规定。 无对待的就是唯一的,二者有其同一性:无对待者唯一,唯一者无对待。真正的本原不能两个或多个,本原由于无对待故是唯一的。有趣的是,古代东方和西方的一些哲学家均将无对待的本原表述为“一”或“太一”。我国的《吕氏春秋》云:“太一生两仪,两仪生阴阳。”《淮南王书》则说:“一者万物之本,无敌之道也。”古希腊哲学家毕达哥拉斯认为:“一为万物的本原”。中世纪新柏拉图派柏罗丁断言;“太一是一切之父”,万物均来源它。唯一是建构绝对的根本要素,与绝对相关的性质均由它派生出来。绝对的性质可以归结为这样三点,其一是独立不依性,本原作为宇宙的根基是独立自足的,它不依赖于任何东西,永远是“自己决定自己”,有的哲学家如泰勒斯就把绝对看成“是一个自身决定者”。其二,总体一致性,宇宙的一切均由本原所派生,都发生于本原,万物因此同源、同根、同宗、总体一致,有的哲学家例如库萨的尼古拉(1401-1464)就把“对立物的一致”称为绝对。其三,终极辖众性,本原是“万有变化的种子”,万变不离其宗,即一切变化均围绕本原旋转:一本散为万殊,万殊归于一本,万物来自本原又归于本原,它们有开端和终点,本原是其始基又是归宿,它本身无始无终,只是一,这个一能统辖万有,内含终极性的意味,而终极者通常被哲学家视为绝对。独立不依性,总体一致性和终极辖众性,都来自本原唯一性,绝对的根本特征正是一,难怪古希望哲学家塞诺芬尼把绝对的本质规定为太一或一。 2.无条件独化性 相对性的内涵之二是条件制约性,与此相对应,绝对性的其次一个含义是无条件独化性。 一般的辞书和哲学著作都把绝对界说的无条件者。对绝对的这种界说亦跟对本原的认识相关联。本原作为唯一的、实体性的东西,它无条件地存在着和演化着。一种东西,不论唯物主义所说的物质,或者唯心主义所说的精神,正因为它是唯一的和无条件存在着的,它才是万物的本原,才有绝对的韵味。 在一定意义上,本原相当于世界或宇宙。本原、宇宙所以是无条件的绝对的,并不是说本原、宇宙的存在与演化不处于具体的条件之下,不受具体条件的制约,而是说,一方面那些具体条件本来是它自身固有的,是它内在的因素;另方面,它可以靠自身的机制和力量打破从而超越条件的限制,实现自己运动和自行发展。本原靠什么机制打破条件的限制呢?这要做个简要的分析。如前所述,本原是一却兼含万有,由于不纯性它具两种相互关联的机制——自我缠绕和相互斗争,不是什么外在的神秘力量,正是本原内在的自我缠绕引起的相互作用、相互斗争,使宇宙处于无休止的变化之中。在这个意义上,恰如黑格尔指出的:相互作用是事物的真正的终极原因;亦如赫拉克利特所指出的,斗争是万物之父。本原的无条件性、绝对性,是时间空间的无条件性、绝对性以及斗争和发展的无条件性、绝对性的根据。 与无条件相关的是独化:无条件意谓独化,独化表征无条件。“独化”是我国西晋哲学家郭象提出的术语,这位哲学家认为,天地间的每一个事物都是互不相干、自成体系的,是一个“独立的绝对”,它们没有对待、没有原因,“自生”、“自造”、“自有”、“自尔”,“自足其性”,“外不资于道,内不由于己,掘然自得而独化也。”用今天的话来说,宇宙万物都无条件地生存着、演化着。郭象的独化观夸大了事物的独立性,否定了事物之间的联系和统一,具有某些形而上学和神秘主义的因素,然而,这种万物独立地自行变化的观点,若用唯物辩证法加以改造,抛弃其缺点,发扬其合理内核,则可以成为很好反映处于相互联系中的宇宙万物无条件地自己运动、自己演化的本来面目。独化深刻反映了事物无条件自我发展的本性,因而是绝对的一种很有特色的陈述。 3.永恒不灭性 相对性范畴的第三种含义是流动变化性,与此相匹配,绝对性范畴的又一种内涵是永恒常住性。对绝对范畴的这种规定亦同本原相关。如前所述,中外不少哲学家把本原理解为“一”或“太一”,作为本原或本体的一,由于“包含一切于其中”,因而是一切,是总和、全体;在总和、全体的意义上,一或本原就是绝对,或曰“绝对的本质被建立为一”。本原作为无所不包的实体,“深植于一切事物之内”,它无所不在,占领一切,贯穿一切;“它的部分变化着,但是它本身是不变的”;本原的这种无所不在性和始终不变性,正是从永恒意义上展示出来的绝对性。在科学哲学中,宇宙间永恒的东西就是物质,以及作为物质存在形式的时间。时间没有开端,没有中间,没有终结,这三个没有显示出来的客观性正是永恒性。按照物理学相对论,时间空间是一个不可分割的统一整体,由于存在着时空当量,人们可以用时间表示空间;鉴于此,可以从时间的永恒性推出空间的永恒性。在中国古代哲学中,运动过程中不变的道理、法则亦被视为永恒的,此种永恒大都用“常”来表示:“动静有常,刚柔断矣”;“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天之道,有序而时,有变而节,变而有常”;等等。规则法则是变化中的不变性,因而是永恒的。马克思主义也承认规律的永恒性,而规律的永恒性跟世界本原即物质相关联,正如恩格斯所指的:“除永恒变化着、永恒运动着的物质以及这一物质运动变化所依据的规律以外,再没有什么永恒的东西。”[1](3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