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转型时期的思想政治教育

作 者:

作者简介:

原文出处:
青海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

内容提要:


期刊代号:G2
分类名称:思想政治教育
复印期号:1995 年 12 期

关 键 词:

字号:

      当前我国正处在由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轨的过渡时期,经济活动的主体要通过市场发生联系,经济行为要遵循价值规律,生产诸要素要作为商品进入市场,通过竞争和价值杠杆作用,促进生产要素的流动和资源的优化配置。社会作为一个整体,各个领域是相辅相成的。市场经济需要有与之适应的法律、思想和道德并行,发挥其积极的保证作用。因此,重视思想政治教育、重视思想政治工作,把它摆在重要的位置上,是时代赋予的任务,而且,随着市场经济发展的不断深入,人们的思想、道德和人生观、价值观乃至法律意识等方面出现了新情况、新矛盾、新问题,以往的思想政治教育的许多观点出现了“危机”,应该重新加以认识和更新,这就给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出了新的任务。为了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不断探讨科学的内容和新的方式,以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和工作水平。这里就发展市场经济中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几点看法作以下分析和探讨。

      一、价值观教育

      改革开放和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必然引起思想观念和价值观念的更新,特别是传统的计划经济价值观念,面临着市场观念的挑战。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本身就体现着对旧价值观的某种否定,内在地孕育着一种新的价值观。因此,要正确地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价值观,以保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要和顺利发展。

      当前进行价值观的教育,面临着许多新的问题。首先,随着市场经济的建立,会使社会关系从集体型向个体型变化,效益观念增强使人和人之间的关系明显地由“感情型”转变为“利益型”,并出现了腐败、金钱万能、功利主义等一些不良的社会风气;其次,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打破原来的平均主义,提倡尊重国家、集体利益的同时,尊重个人的利益,提倡现实的按劳分配原则,原先的那种平均主义、“大锅饭”被否定,引发人们思想观念上的实惠主义、利己主义等等滋长,出现了弄虚作假、坑蒙拐骗、损人利己等等丑恶现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对众多的问题进行价值观教育,从方法到内容都要不断地探讨和研究。王永昌在《市场经济:重构社会价值体系》①一文中探讨了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价值观,这对当前价值观的教育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首先,加强市场经济价值观的教育。加强市场经济价值观的宣传和教育是摆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面前的急切而重要的任务,我们应防止或摒弃“左”的价值观的影响,增强效率观念,用市场经济价值观指导我们各项工作,把建立市场经济价值观的具体工作贯彻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去。其次,加强社会生活现实价值观的教育。现实的价值观,直接地影响和支配着人们的社会活动行为方式。既要增强效益、实效观念,又不能导致功利主义和实用主义;既要增强竞争观念,又要提倡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与友爱,特别是要打破旧的不适宜于市场经济发展的价值观。例如:以往的按劳分配在理解中出现了严重的扭曲,按劳分配实际上变成了“大锅饭”、平均主义,而多劳多得被看成是资产阶级的自私自利,按照这种思想来提倡按劳分配、平等,必然是片面的。依靠行政权力执行平均主义、排斥竞争、不重效率,诱导人们行动上保守封闭,结果只能是抑制先进,保护落后,这种思想观念,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必然格格不入。再次,加强理想价值观的教育。理想价值观是指向未来的先进的价值观,引导着现实价值观的形成和发展,对现实生活会有相当大的规范和导向作用,我们党的思想政治工作,历来都特别重视理想价值观的宣传教育。社会主义信念、爱国主义、以国家和集体利益为主的价值取向,义利并重、见利思义、天下为公的情怀等等,仍然是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所崇尚的时代价值取向。在进行社会现实价值观的基础上,紧密联系市场经济发展的现实,加强社会理想价值观的教育,正视社会不良现象,寓情于理,切忌脱离实际,把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做得深入、细致,切实有效。

      二、职业道德教育

      职业道德是所有就业人员特有的工作或劳动的行为规范,也是必备的职业条件。从当代世界市场经济各种模式来看,其内涵无一不是以社会道德秩序为基石。在目前经济体制转轨变型时期,由于经济利益的驱使,造成一些人职业道德观念薄弱,社会责任感和社会义务感淡漠,假冒伪劣商品愈演愈烈,行业不正之风愈刮愈大,道德的无政府状态,有悖于市场经济的发育。随着市场的开拓,职业道德、职业纪律、职业责任的培训和教育工作,就显得格外重要。越是要发展经济,就越是要用社会舆论、道德规范来约束经济市场,免得走上邪路。树立良好的社会道德秩序是刻不容缓的大事。

      以往人们习惯于把个性和社会体制所遇到不良现象都归结于人的道德品质,社会风气堕落、贪污腐败盛行、黑暗势力上升等都说成道德滑波。我们现在处于向市场经济过渡、道德产生分化、组合和创新时期,道德失控是一种暂时现象,其深层孕育着道德进步的新因素,由封闭向开放,由单一向多元的变化,从长远看,这是新道德振兴的准备,所以,许多道德观念必须接受经济的淘炼,传统道德规范要重新加以检验和选择,不能把原有的道德规范拿来规范市场经济。在理论上,市场经济与道德是两个相互独立的概念,“利”和“义”虽然对立,却是“两极相通的”,实现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转变,本来就意味着要摆正道德与经济的关系,要使道德坐落在现实的经济基础之上,恢复和充分发挥它们各自的作用,不能停留在对过去道德的“简单”怀旧之中。我们的任务并不是对过去道德的简单恢复,而是需要更高、更新层次的“道德重建”,也就是说,在继承和发扬优良道德传统的同时,积极地创立和形成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新道德规范和行为标准,使社会主义新道德与市场经济匹配,逐渐形成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新道德体系。

      从传统道德到与市场经济需求的新道德,是当前道德变更的主要内容,我们既吸收和利用人类精神文明的优秀成果,也坚持马克思主义和无产阶级的伦理道德新观点。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建立社会主义新道德,应当改变传统社会主义道德内涵,从现实生活出发,在肯定个体价值的前提下,建立新道德规范,使其具有更全面、丰富的伦理内容,以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在社会生活各个领域形成良好的道德风尚,决不能在金钱面前丧失做人的最基本的正义感和道德意识。

      三、法制教育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要靠法制来引导、规范和保障。在等价交换法则的支配下,一切有使用价值的东西都具有转化为商品的内在冲动,这种冲动若无法律的有效制约,市场经济就难免成为权、钱、情的交易,市场经济离开法制可以说是混乱一团。在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系下,国家主要依靠行政力量维系社会经济活动,现代市场经济是高度社会化、法律化的商品经济,现代化的法律是市场经济关系的监视器和调节器。随着市场机制向企业自主权的扩大和政府职能的转变,调节和规范社会关系与经济关系的社会约束方式必然走向法制化。目前,法制体系尚不完备、不健全,地方性法规不同一,社会法制意识薄弱等问题较为突出,一些计划经济体制条文还起着干扰作用。于是执法不严、有法不依的现象大量存在。针对这些问题,必须加强法制教育,增强全民的法律意识。首先,要加强法制建设,要完善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法律体系,这就要加强立法,特别是加快经济立法的步伐,树立法律权威,把人们的行为纳入法律规范的轨道,为法律意识的培养和提高创造条件;其次,要大力开展法制宣传,继续普及法律知识,以提高全社会的法律意识水平。当人们认识了法律的重要性,了解了法律的内容和精神,才能提高守法和执法的自觉性,保证法律的实施;最后,要重视法学教育。开展法学研究是培养和提高公民法律意识的根本途径,无论是小学、中学和大学,还是各类干部学校都要开设不同层次、程度和范围的法学课程,通过系统的法学教育,逐步提高人们的法律意识水平。只有学生、干部和群众的法律意识水平提高了,法制观念增强了,才能够自觉遵守法律,运用法律武器保护自己的权益,积极同违法犯罪行为作斗争,同时还能监督司法工作和行政执法工作。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