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世界近现代史在德育教育中的作用的一些认识

作 者:

作者简介:

原文出处:
龙岩师专学报:社科版

内容提要:


期刊代号:G2
分类名称:思想政治教育
复印期号:1995 年 10 期

关 键 词:

字号:

      世界近现代史是史学领域中一门重要的学科,是历史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德育教育的一个重要阵地。我们翻开历史的画卷,今天国际上和各国发生的事件,在世界近现代史上都可以找到它的踪迹;世界的不可逆转的发展趋势,在世界近现代史上都可以找到它的发生发展的原因与规律。因此,通过世界近现代史的教学,总结历史的经验教训,有助于学生开阔视野,高瞻远瞩地认识世界,把握方向,为创造美好世界,实现伟大的共产主义理想而奋斗。因而它在德育教育中,无疑占了重要的一席之地,它在德育教育中的作用是不容忽视的。

      一、利用近现代史上两种不同社会制度的发展规律对比,增强学生的社会主义必胜信念

      整个资本主义发展史充满着剥削、掠夺和战争,资本主义的原始积累早就用血与火的文字写在了人类的历史上。资本主义的发展,靠的是剥削本国劳动群众和建立在掠夺殖民地的基础上。当代的西欧和美国,仍然是靠通过对第三世界国家资源、人力和市场的剥削来维持和发展的。欧美国家的高生活水平是“用全世界亿万人的贫穷和苦难换来的”。

      社会主义的发展不允许采用资本主义当年实行的残酷野蛮办法,只能靠劳动人民艰苦奋斗,一点一滴的积累、发展生产。社会主义国家虽然也出现过失误,影响了生产力的发展。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还是得到了发挥。社会主义苏联在历史上曾用10多年的时间走完了资本主义国家100多年才能走完的路程,在30年代便赶上了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也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社会主义的建立和发展只不过70多年,而我国仅40多年,与资本主义的建立发展近四百年的历史相比,时间差距是很大的。如今社会主义制度正在不断改革、不断完善,从而使其优越性能更充分地发挥出来,在不久的将来,一定能赶上甚至超过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何须几百年呢?所以说,社会主义必然代替资本主义是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通过两种不同社会制度发展的对比,来增强学生社会主义必胜的信心,增强学生走社会主义道路的坚定信念。

      正如邓小平同志指出的:“封建社会代替奴隶社会、资本主义代替封建主义、社会主义经历一个长过程发展后必然代替资本主义,这是社会历史发展不可逆转的总趋势,但道路是曲折的,资本主义代替封建主义的几百年间发生过多次王朝复辟。所以,从一定意义上说,某种暂时复辟也是难以完全避免的规律性现象”。注①

      二、利用近现代史教学进行坚持改革开放的教育

      世界近现代历史的发展过程中,一些成功国家的历史就是一部改革开放的历史。通过改革开放获得迅猛发展的国家中,德、日、美等国就是典型的例证。

      德国长期来在欧洲大陆以落后保守著称。但到19世纪下半期,一跃而成为世界第二工业强国,它之所以成为一个后来居上的资本主义国家,重要原因就是实行了改革开放政策,吸引国外先进技术和人才,大力发展教育,不断加强壮大本国科技力量,推动本国生产力的发展。

      与中国一衣带水的日本,改革开放对其更表现出重大意义。19世纪中叶日本和中国处境差不多,通过明治维新,明治政府在“富国强兵”、“殖产兴业”和“文明开化”的口号下,推行一系列的改革措施,对外实行开放政策。使日本一跃成为新兴的资本主义国家,成为亚洲第一。正是因为日本认识到自己的落后,努力学习西方先进科学技术,实行改革开放政策。而当时中国仍崇尚闭关自守、误以为遭受外来欺压是因为国门没守住,拒不改革、害怕开放,更不肯学习西方先进的东西。这历史教训是很值得我们记取的。二战以后,日本经济的腾飞仍然是得益于改革开放,战后日本的民主化改革,为经济腾飞扫除了障碍,使其经济进一步“外向化”,充分利用国内外有利条件。所以日本人一直把自己经济上取得的成就归功于对外开放。

      美国作为后起的资本主义国家,它借鉴别国的经验,实行开放政策,利用别国的资金、技术,吸收大量移民来开发广大地域。到19世纪后期,在继续引进外国先进技术的同时,本国的生产技术进入了一个高度发展阶段,发明创造大量涌现,工艺设备迅速改进,新兴工业部门纷纷建立,使美国的技术水平跃居世界首列。

      我们讲授战后欧美日经济的迅猛发展,亚洲“四小龙”经济的腾飞,归根结底是他们把握了战后世界和平发展的有利时机、把握了世界更加开放的机遇。而我国恰恰错过了这样的良机。新中国成立后,由于极“左”思潮的泛滥,把本来就没怎么打开的大门关得更紧了。以至中国同世界先进国家乃至一般国家之间的经济技术差距拉大了。这样的沉痛教训我们更应当牢牢的记取。

      对外开放不仅是世界近现代历史的总结,也是中国近现代历史的总结,更是中国30多年来的社会主义实践和世界社会主义实践的总结。马恩都曾科学地论证了生产、交换和消费的国际化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是历史进步的趋势,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将会进一步国际化。也就是说社会主义绝不是封闭的、与世隔绝的,而必然是一个更加开放的社会。列宁在十月革命前也阐述了马克思主义这一思想,指出:“人类的整个经济、政治和精神生活,在资本主义制度下,已经越来越国际化,社会主义会把它完全国际化。”②十月革命后,他主张把苏维埃俄国的生存和整个世界经济联系在一起,他明确指出:“社会主义共和国不同世界发生联系是不能生存下去的,在目前情况下,应当把自己的生存同资本主义的关系联系起来。”③列宁逝世过早,不可能从他的经历的短暂的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中概括出完整的对外开放的理论和政策。他当时没有用“对外开放”这一概念,但其思想主张实际内容与我们今天讲的“对外开放”是一致的。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