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K833.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 —4743(2000)03—0059—07 人们在讨论19世纪的哈萨克斯坦文化史时,有三位人物是必然会涉及到的。按其生卒年月来排列,他们分别是乔坎·瓦里汗诺夫(1837—1865年)、伊卜拉依·阿尔廷萨林(1841—1889年)和阿拜·库南拜耶夫(1845—1904年)。这三位人物对哈萨克民族近现代文化发展具有开拓性的建树,又因各自活动的领域不一而有不尽相同的作为:阿拜通常被誉为是位伟大的诗人,瓦里汗诺夫的功绩主要表现在对民族志学的研究方面,而阿尔廷萨林则在文化教育领域居有一席重要位置。诚然,作为哈萨克民族近现代启蒙运动的先驱,他们三位在推动民族觉醒与文化进步的过程中都对哈萨克的世俗教育事业予以了极大的关注,并从不同角度努力推动这一事业的发展;但阿尔廷萨林在这一领域倾注毕生精力所做出的具有开拓意义的实际工作,令其无疑最当受到重视。 一、早年经历 伊卜拉依·阿尔廷萨林(Ибрай Алтынсарин)生于今库斯塔奈区,早年失怙,由其祖父收养。祖父巴尔革日·江布尔沁(Балгожи Джанбурчин)是位颇有权势的人物, 曾做过民间法官毕。在他的安排下,十岁的阿尔廷萨林进入奥伦堡一所新开办的俄—吉小学读书。这所学校是为哈萨克儿童开设的七年制非宗教性质的小学,隶属于奥伦堡边防委员会,其办学宗旨是从当地居民中为地方低级殖民机关培养诸如译员和文书之类的小官吏或小学教师及东正教传教士。 1857年,阿尔廷萨林以获得金质奖章的优异成绩毕业。此后,他曾在其祖父手下做过三年的文书。是时,他的祖父已是乌孙—克普恰克部落的头人,并兼有奥伦堡边防委员会中校的头衔。 自1859年8月1日起,阿尔廷萨林在奥伦堡公署做初等译员。 1860年,阿尔廷萨林奉州公署之命着手在奥伦堡要塞(即今之图尔盖)创办一所哈萨克儿童学校,这是他初次涉足教育事业。学校于四年后建成,阿尔廷萨林本人被任命为该校俄语教员。 1869年,阿尔廷萨林进入图尔盖县府任办事员,后升任县长第一助理、县法官等职。在处理乡长、村长的选举事务中,他试图扼制贿赂、贪污和滥用职权的官场恶习,遂引起地方小官吏们的不满与仇视。他们向州政府、军督告恶状,甚至告到了内政部,罪名是他破坏1868年《临时条例》(注:即指沙俄政府于1868年10月21日颁行的《乌拉尔、图尔盖、阿克莫林斯克、塞米巴拉金斯克四州临时管理条例》。)中规定的选举规则。 二、学监生涯 农奴制改革后引发的社会对教育事业的普遍关注,迫使沙皇政府于1864年颁行《初等国民学校条例》,将开办初等学校的权力下放给地方自治机构、地方城市管理机构之类的社会组织。办学权力的下放以及殖民统治对行政管理人员的需求,使得兴办面对哈萨克草原原住居民的初级学校一事,成为无法规避的现实问题。这样的历史契机也令阿尔廷萨林的人生之路出现了转折——1879年,他被任命为图尔盖州学督。从此,这一官职便将他的命运与哈萨克斯坦国民教育结下不解之缘。 沙皇政府虽将办学权力下放地方,但并没有放弃对学校的管理,规定所有学校仍隶属国民教育部管辖。政府依然将教育视作钳制公众意识的得力工具,声称:初等学校的基本任务,首先是“强化国民的宗教与道德观念”,然后才是“传播基本的有益知识”。(注:М·泽齐娜,Л·科什曼等著;刘文飞等译:《俄罗斯文化史》,上海译文出版社,1999年,第195页。)阿尔廷萨林对兴办教育则持有另一番见的。 他将学校视为开启民智的“钥匙”,言道:“学校——这是借以推动哈萨克人教育的主要动力,尤其是那里蕴藏着哈萨克人的希望,只有在那里才有吉尔吉斯人的未来。”(注:А·库泽姆拜依乌勒等:《哈萨克斯坦通史》,阿拉木图,萨那特出版社,1996年,第282页。)显而易见,他看重的是教育在民族发展中不可替代的作用,并将哈萨克民族的前途寄托于此。他正是这样的思想驱动下去兴办教育的。 为宣传发展教育的意义和广泛筹措办学资金,阿尔廷萨林的足迹遍及图尔盖州每一个阿乌勒。此番努力的结果便是他成功地在短短两年间(1881—1882年)于本州所有四县(伊列茨克县——即后来的阿克纠宾斯克县、尼古拉耶夫斯克县——即后来的库斯塔奈县、伊尔吉兹县和图尔盖县)内各创办了一所两年制俄—哈学校。 考虑到哈萨克民族的游牧生活特点,阿尔廷萨林尝试创建一种与之相适应的教育体系。他四处游说,建议创办寄宿学校和在每个乡建立流动小学,以求尽可能地扩大初等国民教育网络,从而为教育普及的实现奠定广泛而切实的基础。 哈萨克女子教育的发轫亦与阿尔廷萨林的名字联系在一起。他曾于1888年在伊尔吉兹县创办了一所哈萨克女子寄宿学校。他还努力奔走游说,向有关行政部门争取到开办一系列女子寄宿学校的许可。经他努力得以创办女子寄宿学校的地方有:图尔盖(1891年)、库斯塔奈(1893年)、卡拉布塔克镇(1895年)、阿克纠宾斯克(1896年)。据统计,1896年时,在上述学校就读的女学生人数已达211名, 其中哈萨克族姑娘为70名。尽管人数并不可观,但若是考虑到女子接受文化教育在当时的哈萨克草原尚属不被世俗偏见接纳的事实,那么阿尔廷萨林能使女孩子走进学堂,就不能不是一桩意义非同寻常的功绩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