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K26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 —5674(2000)03—00020—05 战后初期的美国对华政策始终是以扶蒋反共方针为基轴,并不断调整其对华政策。它经历了由扶蒋反共到遏制、敌视新中国的政策转变。本文试图针对美国对华政策的变化过程进行深入探索,分析这一时期影响美国对华政策制定的因素,使人们更清楚地看到美国外交政策的实质,把握今天美中关系发展的趋势。 一、扶蒋反共政策的确定 战后美国对华政策的形成,是起源于第二次世界大战尚未结束时美国总统富兰克林·罗斯福对战后世界格局的构想。 在二战行将结束之际,罗斯福认为:昔日的日本帝国作为战败国要确保被置于美国的严格监督之下,美国代之进入整个太平洋;战时盟友中国变成美国操纵下的强国。在罗斯福的构想中,一个稳定、统一、对美国友好的中国是不可缺少的,它将作为美国最密切的盟国对付在亚洲及太平洋地区的其他大国:俄国、英国以及可能东山再起的日本。由此我们可以看出,“罗斯福的对华政策早就被织进同盟国的军事战略与总统关于战后世界的总体考虑之中了。”[1] 随着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渐趋结束,同盟国已经胜券在握。罗斯福的设想开始施展,对中国的政策最明显地体现在1945年2月美、苏、 英关于远东问题的《雅尔塔协定》。该协定至少反映了两个问题;一是美国为了减少自己的战争损失,在当事国中国不在场的情况下,拿不属于自己的领土即中国的东北、外蒙古来满足苏联对领土的胃口,以换取苏联在欧洲战事结束后参加对日作战的帮助。这种作法体现了美国对外政策的自私性和大国主宰世界事务的野蛮性。二是它反映了罗斯福为实现其远东战略,在中国问题上的苦心经营。罗斯福在选择谁来充当战后中国的领袖时,出于传统的意识形态因素,首先认定不是共产党人毛泽东,而是符合美国意图的处于“正统”地位的国民党领袖蒋介石。美国以牺牲中国的局部利益,诱使苏联支持美国远东战略的核心目标——由蒋介石统一中国。在这场政治交易中,获益最大的是美国。它通过在中国和远东问题上与苏联合作,排除了中国共产党获取外援之路,便利了蒋介石政权放手消灭中共、控制整个中国,从而达到“稳定远东”的战略目的。 罗斯福出于实现美国的战略利益的考虑,设计了未来的中国蓝图,但是,他的设想和实践同中国内部形势的事实相去甚远,甚至截然对立。这就是美国一心扶助蒋介石政府,而国民党的腐败日益严重;罗斯福极力防止中国共产主义化,而共产党的士气日高一日的原因。虽然罗斯福通过《雅尔塔协定》与苏联在中国问题上达成一致,但是中国内部矛盾所导致的力量消长和民心背向可以说是历史的选择,决不是凭主观愿望来施加外部力量所能改变的。美国既便实现了雅尔塔体制下的大国合作,也是无法解决一个国家的内部矛盾。遗憾的是,罗斯福溘然谢世后,仓促上阵的哈里·杜鲁门也没看到这一政策的症结所在,继续顽固地实施罗斯福的计划。这样美国对华政策从战时的援蒋抗日为主要目标滑向战后的扶蒋反共的轨道。 杜鲁门上任后,日本败局已定,这样美国对华政策的目标由战时利用中共和援助蒋军来对付日本为主,逐渐变成战后积极扶植蒋介石政府充当稳定亚洲,抗衡苏联的角色。 1945年8月15日, 杜鲁门总统发出了关于接受日本投降的“一号命令”,规定除东北之外,中国境内的所有日军只准向蒋介石投降。随后,驻华美军司令魏德迈动用了全部美国海、空军力量帮助正远在西南的蒋介石部队调兵遣将,抢占早已为中共抗日军民所收复和包围的华东、1华北等战略地区。抗日战争结束前美国答应为国民党装备8 ─大队的空3军和39个陆军师的计划仍在继续。在美国战时租借法案对大部分国家已经失败的情况下,杜鲁门于9 月决定六个月内继续向蒋介石政府运送租借物资到11月底,美国在华驻军已达113.000人, 美国政府“援助”蒋介石政府的贷款、物资达59亿余万美元。[2]正是美国的放手支援, 使国民党的控制区由战争结束前的西南一隅很快扩及中国的大部分,为蒋介石发动全国规模的内战提供了资本。 虽然美国已把扶蒋反共确定为对华政策的基本思路,但是在中国陷入大规模武装冲突或者一个动荡的中国都不符合美国意愿。因此美国只好选择国共关系和平解决,即由美国调处,让国民党交出部分权力给共产党,以对国民党的民主改革来换取共产党交出军队,把共产党统一到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政府中去,从而达到使共产党不战而降的目的。 美国片面支持蒋介石,一方面失信于中共,另一方面使美援下的蒋介石更执意打内战。1945年11月27日美国国务院、陆军部、海军部组成三部协调委员会(SWNCC )最后确定以国务卿贝尔纳斯等人的观点——迫使国共双方寻求互相让步在中国实现停战是符合美国利益的唯一出路。美国继续“用武力支持蒋介石反对共产党,同时又倡议试图在它们之间设计出一项政治协议。”[3]这样, 美国政府不得不在对蒋介石的支持程度上有所退步,由全盘支蒋或无条件扶蒋转变为以停止援助对蒋施加压力的有条件援蒋。 1945年12月20日,马歇尔作为总统特使奉命来华,调停中国内战。在来华前,马歇尔已经理解了杜鲁门总统的“命令”,用马歇尔本人的说法:“这项使命是为避免导致分裂中国和出现俄国人可能在满洲再得势的悲剧。”[4]这时美国担心的是, 中国内战会增加苏联在远东的影响。马歇尔要在援助问题上对蒋介石施加压力,使之变武力统一为和平谈判,并保证蒋介石的领导地位和美国在中国的利益。如果谈判因中共缺少让步而导致失败,那么美国将全力支持蒋介石这张“底牌”,马歇尔已经心中有数。对蒋施加压力只是手段,最终目的仍是帮助蒋介石对全中国的统治。很显然,马歇尔的这项使命是互相矛盾、排斥的,最后只能陷入美国政府对华政策的死胡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