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K107(08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63(2000)06—0047—06 1958年7月15日,美国第六舰队驶近地中海东岸,1700 名海军陆战队士兵悄然登陆黎巴嫩首都贝鲁特,继八年前仁川登陆后美国最大的两栖军事行动“蓝湾行动”开始。不到一周,美国14000 名海军陆战队士兵占领贝鲁特,同时美国空军向驻扎在约旦的3700名英国兵投送大量的食品、燃料等物资,七月底,由冲绳基地驶出的美第七舰队也潜伏在霍尔木兹海峡,待命保护波斯湾油田。 黎巴嫩是地中海东岸的一个小国,面积仅一万平方公里,又没有丰富的石油,艾森豪威尔政府为何远渡重洋,兴师动众来干涉这个国家的内战呢? 一、黎巴嫩内战 黎巴嫩是中东的一个小国,一战前被奥斯曼帝国统治,一战后又被法国委任统治,黎巴嫩在阿拉伯国家中是唯一由伊斯兰教和基督教两大宗教组成的国家,伊斯兰教又分为逊尼、什叶和德鲁丝三派,基督教则又分为马龙派、希腊东正教派和希腊天主教派。由于众多的教派和复杂的国际背景,黎巴嫩境内有近一百个党派,四十多支武装,这些教派在长期斗争中不断分化组合,他们斗争的焦点是对国家的支配权。1943年9月,黎巴嫩获得独立,各教派达成协议, 按当时两大教教徒人口的比例分配政治权力,当时基督徒和穆斯林的人口比例为6∶5。1943年的宪法明确规定:总统和军队总司令由基督教马龙派人员担任,总理由总统在伊斯兰逊尼派人员选定,议长由伊斯兰教什叶派人员担任,总统任期6年,不得连任, 对外政策中立、 不结盟。 (注:Douglas Little,"His Finest Hour?Eisenhower,Lebanon,and the 1958 Middle EastCrisis"DIPLOMATIC HISTORY,VOL.20,No.1(Winter 1996):P27.) 第二任总统夏蒙不顾这种实力上微妙平衡所决定的政治特性,执行一套亲西方的政策:与以色列保持良好关系;在苏伊士运河战争中拒绝与英法断交;在阿拉伯国家中第一个接受艾森豪威尔主义。夏蒙这种亲西方的政策得不到国内多数人的认同,因为当时中东地区各国人民的主要任务是争取民族独立,反对西方殖民大国(主要是英法两国)的压迫,“艾森豪威尔主义”也在中东碰壁。 同时,夏蒙企图修改宪法争取连任。夏蒙的这种个人野心遭到国内反对派的强烈反对,不得民心。按宪法规定:夏蒙任期在1958年9 月22日结束,如想在1958年7月总统选举中连任, 就必须在议会春季例会(1958年3月—5月)中经过2/3以上的多数议员同意修改宪法,允许总统连任。为了达到连任的目的,夏蒙积极准备。早在1957年6 月的议会选举中,夏蒙就暗中做了手脚,制造一些非法选票,不公正划分选区,美国中央情报局特工也频繁夜访总统府,把大量的现金送给夏蒙转交给亲夏蒙的候选人,议会选举的结果虽不像反对派所讲的是“99.9%的纯亲美议会”,但在66个席位中,竟也有53个是夏蒙忠实的支持者,超过修改宪法的法定人数。(注:Douglas Little,Ibid.P35—36.)按当时黎巴嫩武装部队总司令谢哈布的说法,“夏蒙的这种统治方式是按宗教划线,把反对派赶到角落中去,黎巴嫩国内政治特点不会允许夏蒙消除反对派,搞独裁”,他指出国内危机的解决办法就是夏蒙“分给反对派一块干酪”。(注:Fawaz A.Gerges,The Superpowers and the MiddleEast-Regional and International Politics,1955—1967(West ViewPress 1994)P103.) 夏蒙消除异己,争取连任,是黎巴嫩不稳定的根源。1958年,反对派领导人逐渐达成了共识,其中包括民族统一阵线、第三势力、社会进步党、阿拉伯民族运动、共产党等,他们虽然信仰不同,但都反对夏蒙连任。为了夺回在1957年议会选举时失去的权力,他们成立国会,宣布捍卫1943年宪法,以民族团结为己任。 1958年5月8日,黎巴嫩著名的反对派新闻记者马斯特被暗杀,局势迅速恶化,成了黎巴嫩内战的导火线,民族统一阵线号召全国大罢工,要求夏蒙辞职,改组内阁。示威游行开始,10日示威者与警察发生武装冲突,伊拉克石油公司的输油管道被破坏,内乱逐渐演变为内战。 到6月底,反对派占据了黎巴嫩多数地区,其中一些叙利亚人穿过叙黎边界加入到反对派一边,开罗的广播电台也鼓动黎巴嫩人起来反对夏蒙政权。但外部渗透并不像夏蒙政府所言的那样严重。 1958年5月22日黎巴嫩驻联合国代表向联合国大会提出报告, 控诉阿拉伯联合共和国(1958年2月由埃及和叙利亚合并, 以下简称阿联)干涉黎巴嫩内政。黎巴嫩外长马利克在联大会议上作证时指控:“大量武器从叙利亚流入到黎巴嫩,黎巴嫩人在叙利亚境内被训练,叙利亚人也直接渗透到黎巴嫩参加颠覆活动,……”。(注:Irenel Gendzier,Notes from the Minefield- United States Intervention InLebanon and the Middle East 1945-1958,(New York 1997)P266.)然而事实并非如此。6月11日联合国向黎叙边界派遣观察组。 观察组未发现阿联干涉的“大”迹象。黎巴嫩武装部队司令谢哈布也认为阿联干涉并不严重,他说:“在黎巴嫩境内叙利亚人不超过300人”, 他坚称在黎巴嫩的叙利亚官员不足一打。谢哈布还认为反对派并不受共产主义控制,而是真正的爱国者。(注:Fawaz A.Gerges,The Superpowers andthe Middle East-Regional and International Politics,1955—1967(West View Press 1994)P103.)麦克林托克也认为阿联渗透并不严重。他的依据是,其一,纳赛尔无意分裂黎巴嫩或将黎巴嫩并入阿联;其二,阿联驻黎巴嫩大使与民族统一阵线领导人关系紧张。(注:RobertMcClintock,The Meaning of Limited War (New York 1967)P.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