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国泛斯拉夫主义研究

作者简介:
姚勤华、汪之成、崔宏伟,上海社会科学院欧亚研究所副研究员; 傅勇,上海社会科学院欧亚研究所助理研究员。

原文出处:
上海社会科学院学术季刊

内容提要:

泛斯拉夫主义是俄国历史上重要的社会政治思潮。俄国泛斯拉夫主义有其特定的民族、文化和历史依托,是俄罗斯文化优越论的崇拜者,亲斯拉夫主义和救世主义是它的主要表现,其鼓吹的俄国中心论和大俄罗斯主义对俄罗斯不同时期的对外政策产生了重要影响。


期刊代号:K5
分类名称:世界史
复印期号:2000 年 08 期

关 键 词:

字号:

      泛斯拉夫主义是19世纪中、东欧和巴尔干地区斯拉夫民族中的一种民族主义思潮,追求的是文化和种族上的认同感,它是现代斯拉夫各民族形成过程中的产物。本文主要研究俄国的泛斯拉夫主义及其对俄对外政策的影响。

      一、俄国泛斯拉夫主义的形成

      1.泛斯拉夫主义的起源

      泛斯拉夫主义产生于19世纪初,最早出现于西斯拉夫人和南方斯拉夫人的知识分子中,当时西斯拉夫人和南方斯拉夫人的民族意识正在形成之中,他们中的学者和诗人热心研究斯拉夫各民族的民歌、民间传说和乡村方言,以证明斯拉夫各民族在种族上的亲缘和语言文字方面的相近,试图表现一种共同的斯拉夫意识。斯拉夫各民族现代民族意识的觉醒除了自身民族意识的发育外,与受到不断成熟的西欧民族意识的感染分不开。在与西欧民族的交融沟通中,斯拉夫各民族,尤其是斯拉夫小民族“我们”意识非常强烈,与生机勃勃的西欧国家“他们”相比,自己处于政治上的弱势地位,因而感到斯拉夫各民族有必要成为一个整体,以弥补不如“他们”之处,并使斯拉夫人有一个新的力量源泉,(注:Taras Hunczak.ed.:Russian Imperialism from Ivan the Great tothe Revolution,Rutgers University Press,1974,P.82.)激发“我们”的民族精神。

      泛斯拉夫主义有意识地将寻求种族血亲和文化同源引向对斯拉夫民族的集体认同,既是对19世纪中东欧和巴尔干地区民族意识不断成熟和民族国家逐渐形成的客观历史进程的反应,也是斯拉夫人民政治心理发展的需要。因此,以种族和文化相亲为起源的泛斯拉夫主义不可能不上升为政治要求。如果说初始的泛斯拉夫主义是一种民族文化思潮,那么泛斯拉夫主义很快就转入了民族政治运动,而民族问题成为泛斯拉夫运动发展的动力之一。

      研究斯拉夫民族和文化渊源的主要是布拉格和萨格勒布的斯拉夫学者,布拉格是早期泛斯拉夫运动的中心。1848年革命时,捷克历史学家帕拉茨基在布拉格发起召开了斯拉夫大会,奥地利统治下的斯拉夫各民族派代表出席了会议。大会号召奥地利辖地上的斯拉夫各民族联合起来,要求奥皇在民主原则下实行民族平等。这次大会虽无多大实际效果,但泛斯拉夫主义运动却从此活跃开来。中东欧泛斯拉夫运动发起人并非俄国的代理人,而是捷克和斯洛伐克的思想家们。由于斯拉夫人怀有一种对来自俄罗斯帝国的保护或解放行动的期望,泛斯拉夫主义在奥地利统治下的捷克人和在奥斯曼土耳其人统治下的南方斯拉夫人当中比在俄国的发展更盛,直到19世纪60年代,泛斯拉夫运动才在俄国风靡一时。

      从18世纪下半叶起,喀尔巴阡山盆地、多瑙河地区和巴尔干半岛的斯拉夫各民族,把沙皇俄国看作是唯一真正独立的斯拉夫国家和欧洲的主要大国,他们期望俄国支持他们的民族抱负。由于沙皇俄国对拿破仑和奥斯曼土耳其人战争的胜利铭刻在他们心里,这些斯拉夫民族把沙皇制度理想化了,他们仅仅看到沙皇对外扩张遏制对手对他们有利的一面,而不顾沙皇俄国对非俄罗斯民族,包括非俄罗斯斯拉夫人的严厉压制。他们的视线被沙皇反奥斯曼帝国的政策所迷惑,以为这有助于减轻巴尔干斯拉夫民族在土耳其人压迫下的苦难,他们希望看到沙皇的扩张政策能消除奥斯曼帝国的压迫政策。沙皇对巴尔干斯拉夫人的政治支持也增强了哈布斯堡王朝下诸如捷克人和斯洛伐克人亲沙皇的观念。不过中东欧地区斯拉夫各民族在归属问题上因列强的争夺和拉拢并不一致。历史学家桑德罗·科斯佳认为奥匈帝国统治下的绝大多数斯拉夫领导人仍然忠于哈布斯堡王朝,他们唯一的目的是获取某种政治自决权,但仍留在奥地利帝国版图内。比如1848年的布拉格斯拉夫大会提出了建立邦联制国家,并没有要求从哈布斯堡王朝独立出去。这样支持奥地利君主制的斯拉夫人被称为奥地利斯拉夫主义者,倾向沙皇俄国的斯拉夫人则被称为泛斯拉夫主义者。

      2.俄国泛斯拉夫主义的兴起

      19世纪上半叶,以英国为首的西欧国家已进入工业革命时代,而俄国仍然是个落后的农业国家。俄国的发展无论在经济还是政治方面都明显迟滞于西欧邻居,强烈的反差使得俄国国内对俄国的现状产生不满,1825年的十二月党人起义“唤醒了整整一代人”,俄国的生存问题引起了俄国各阶层的广泛关注,在30—40年代出现了关于俄国该如何发展和走什么样道路的争论,其中在贵族资产阶级和自由主义知识分子中形成了肯定俄国历史特性的斯拉夫派和肯定西欧文明成果的西化派。他们采取历史比较的方式探讨俄罗斯的历史和民族特性,探讨俄罗斯的未来走向。两派都认为俄罗斯的历史特质不同于西方,但对此却采取了截然不同的态度。斯拉夫派基本肯定俄国自身的历史发展经验,自恃俄罗斯民族有悟性和优越性,否认斯拉夫文明劣于西方文明。西化派则全盘否定俄罗斯的历史遗产,强调西方文明高于斯拉夫文明,认为斯拉夫文明本质上是东方文明,相比于西方文明无任何优势可言。西化派推崇西方的价值、文化和自由主义思想,认为只有学习西方,俄国才有前途,而历史上俄国的崛起——彼得大帝的改革是模仿西方的结果。斯拉夫派对西化派贬低俄国历史的论调极为不满,他们由评判西方转而抨击西方,于是斯拉夫派和继起的泛斯拉夫思想一个鲜明的特点就是反对外国文化,他们攻击西方及其对俄国文化所谓的腐蚀影响,把西方作为“非我族类”的对立面,从而在俄掀起反对西方影响的斗争,泛斯拉夫主义在俄国应运而生。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