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提芬一朝的关键势力是王权、绅权(注:本文的“绅”是指英国中古的贵族、大地主(nobles,magnates),而非乡绅(gentry)。 )与教权,它们以三边的形式互动,且互相牵制。不过,教权虽然在西方中古的“信仰时代”(Age of Faith)一直起着作用,但对史提芬一朝(the reign of Stephen,r.1135—1154年)的影响力则稍逊。 其原因除了英国位于较偏远的英伦岛,罗马教廷的势力未能直接影响之外,更是因为史提芬一朝内战频仍。 诺曼英伦的帝王中, 开国的征服者威廉(William I,the Conqueror,r.1066—1087年)颇能善用基督教来使其帝位合法化及王权的巩固(注:见张学明:《略论基督教在诺曼王朝(1066—1135年)所扮演的政治角色》,载《食货月刊》1985年第3/4期,第35—42页。),但在史提芬一朝的内战中,两个王位角逐者及其支持者(两派豪绅)在争夺保垒(战略)、土地(经济)和权力(政治)之际,教权并没有扮演较积极的角色。因此,这一朝之政治与社会研究,还是应当集中于王室中央与地方豪绅之间的抗衡。有些史家认为,由于其中有几位身任政府要职的豪绅也是主教身份,如极有影响力的索斯堡主教罗杰(Roger,Bishop of Salisbury)及他的两个侄儿, 即林肯主教亚力山大(Alexander,Bishop of Lincoln )和伊利主教奈杰尔(Nigel,Bishop of Ely ), 以及史提芬的长兄温切斯特主教亨利(Henry,Bishop of Winchester)与多名王室的私生子等,教权可说仍有相当的影响力(注:理论上,自圣奥古斯丁令英伦皈依基督教后,英伦是直辖于教廷的教区,肯特伯里大主教通常都是由罗马教会向英王提名,罗马教皇对英伦因此应当有一定影响力。例如英王史提芬拒绝接受罗马教皇信任的肯特伯里大主教人选, 即无法使其子尤斯塔斯(eustace)取得教皇之支持去争取继承权。不过,我认为这正反映王权与教权之争;英国中古曾多次出现对肯特伯里大主教任命之争执,显示世俗的英王并不愿意臣服于罗马教皇之下。不管怎样,一些史家则强调当时许多主教都兼具贵族与神职人员双重身份。请参见爱德华·基利:《索斯堡的罗杰——英国的总督》(Edward J.Kealey,Roger of Salisbury,Viceroy of England),加州大学出版社1972年版。)。 另一些史家也认为,史提芬一朝的王权低落,不但使绅权上升,亦导致教权也相对地扩大了,情况一如当年神圣罗马帝国与罗马教廷的政教斗争(注: Z.N.布鲁克:《英国教会与教廷》(Z.N.Brooke,The English Churchand the Papacy),剑桥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基斯杜化·霍尔兹沃思:《教会》(Christopher Holdsworth,"The Church"), 收入埃德蒙·金编:《英王史提芬之乱政》(Edmund King,ed.,The Anarchy ofKing Stephen's Reign),牛津克拉伦登出版社1994年版,第207—203页。)。但这种说法尚欠周祥,因它没有把英国的地理位置考虑在内。英国远离罗马,教廷鞭长莫及,即如日后英王亨利二世及约翰不驯之时,教廷亦无可奈何。其次,内战固然导致王权低落及绅权扩张,但教权(包括寺院)亦受到相当严重的损害。 1135年12月 1日,英王亨利一世(King Henry I of England,r.1100—1135年)驾崩。为了争夺王位,英国出现了十余年的内战, 由亨利的外甥史提芬(Stephen of Blois,Count of Mortain )与亨利的女儿马蒂尔达(Matilda)对峙(参见附图1世系简表)。有史家形容当时的豪绅像饥饿的野狼,四处奔跑,企图拥立新帝,以便扩张自己的势力(注:吉姆·布拉德伯里:《史提芬一朝之初期,1135—1139年》(Jim Bradbury,"The Early Years of the Reign of Stephen,1135 —1139" ), 收入丹尼尔·威廉斯编:《12 世纪的英国》(DanielWilliams,ed.,England in the Twelfth Century ), 博伊德出版社1990版,第17—30页;亦请参见R.H.C.戴维斯:《英王史提芬》(R.H.C.Davis,King Stephen),朗文出版社1990年第3版。)。不过因为亨利一世临死前与女儿马蒂尔达的关系并不好,而外甥史提芬则侍奉左右,再加上权重一时之豪绅索斯堡主教罗杰全力支持,史提芬遂于是年12月22日在西敏寺(Westminster Abbey)登基。 亨利一世的王位继承本不是问题, 自1120 年亨利的长子威廉(William)因沉船而溺死后, 马蒂尔达便顺理成章地成为惟一的合法女继承人(legitimate heiress);奈何她脾气暴躁,常与父王亨利一世争吵,亨利显然并不喜欢她。不过,在1125年马蒂尔达于第一任丈夫神职罗马帝王亨利五世死后返回娘家,她一扫往昔戾气,以温顺赢得父王的欢心,亨利遂公开立她为合法女继承人,并向豪绅宣布,要求他们日后拥护她。但是在1133年(即亨利死前两年),马蒂尔达故态复发,父女之间势同水火,亨利一世转而宠爱外甥史提芬,不断分封采邑给他,使他成为英国排名第二的大地主(注:首名是亨利最器重的索斯堡主教罗杰;第三名是格洛斯特伯爵罗拔(Robert,Earl of Gloucester ),他是亨利最宠爱的私生子。),其土地遍布于20个郡(主要在东南部——当时的政治、经济中心)。亨利又特别找重臣与豪绅如索斯堡主教罗杰等协助史提芬,他在晚年显然是已安排史提芬承继王位的。 史提芬向来忠实支持亨利一世,早已深获亨利欢心(注:C.W. 贺力斯特:《英国的建立》(C.W.Hollister,The Making of England),希思出版社1996年第7版,第144—145页。)。 史提芬的母亲阿德拉(Adela)是征服者威廉的幼女,亦即亨利一世之妹, 这个王室血缘当然十分关键。史提芬的弟弟是有相当影响力的温切斯特主教亨利,他十分支持兄长问鼎帝位。此外, 史提芬除了是莫泰恩伯爵(Count ofMortain)之外,封邑还广布英伦岛之20郡, 其形势比马蒂尔达及其支持者的主要基地只局限于安茹(Anjou)和诺曼底等省为佳。不过, 最有决定性的因素仍然是当时索斯堡主教罗杰的背向:罗杰的全力支持(想必是亨利一世之遗愿),令史提芬能于1135年12月22日顺利登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