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风易俗与英国资本主义的兴起

作 者:
向荣 

作者简介:
向荣(1957-), 男,湖北长阳人,武汉大学人文科学学院历史系副教授,博士后,主要从事欧洲早期近代社会政治史研究。武汉大学人文科学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2

原文出处:
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

内容提要:

15、16世纪的英国出现了一种矛盾的历史现象:一方面是资本主义兴起,另一方面是传统主义文化的强化。传统主义文化给资本主义的发展蒙上了一层厚厚的阴影。在这种背景下,英国经历了一场被当时人称之为“移风易俗”的改造传统文化运动。这一运动对于打破传统主义文化的障碍,促进英国资本主义的兴起和发展,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期刊代号:K5
分类名称:世界史
复印期号:2000 年 06 期

字号:

      [中图分类号]K561.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5374(2000)03-0382-06

      在20世纪初年西方学者关于资本主义起源的大讨论中,桑巴特和韦伯提出了改造传统主义文化或曰大众心态的重要性问题。在他们看来前资本主义时期的人是“自然人”,他们一切经济活动的目的都是为了满足人的自然欲望和需求。由于缺乏远大的经济目标和计算意识,他们养成了自由散漫、缺乏劳动自觉性和因循守旧的生活习性。这种由传统的人生观、生活态度和生活习性构成的传统主义文化是资本主义产生和发展最难以克服的障碍之一。对于欧洲以外的广大地区来说,这似乎是一道无法逾越的障碍;但在西方,从欧洲精神深处发生出来的策动力量,即“资本主义精神”却打破了这道障碍,从而导致了资本主义的兴起(注:参见桑巴特:《现代资本主义》第1卷第1分册,商务印书馆1936年版,尤见第4章,第20章。 马克斯·韦伯:《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三联书店1987年版,尤见第2章,第5章。)。

      但是,由于桑巴特和韦伯主要是从理论的层面分析问题,缺乏足够的反映当时大众心态变化的实际材料作依据,这一有意义的研究未能真正深入下去。70年代末以来,随着“自下而上的历史”研究的兴起,普通人的文化和生活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研究表明,1500—1650年左右的欧洲, 尤其是英国经历了一场被当时人称之“移风易俗”(thereformation of manners)的改造传统文化运动,这一运动反映出来的精神类似于韦伯所说的“入世禁欲主义”[1](P.207—214)。那么, “移风易俗”与英国资本主义兴起的关系如何?这将是本文力图探讨的问题。

      一

      15、16世纪是欧洲封建主义瓦解、资本主义兴起的重要时期。这一变化首先是由于经济环境的变化,尤其是人口变化引起的。

      14世纪初年,欧洲的人口增长进入了一个危机时期。1315—1317年欧洲出现了大规模饥荒,据史学家们估计这一时期的饥荒使英国的人口损失了15%左右。欧洲人口持续增长的势头开始逆转。1347—1350年一场来自东方的“黑死病”袭击欧洲,造成的死亡数比1315—1317年的饥荒更大。大约1/3左右的人口死于这场瘟疫,总人数在2千万以上。

      “黑死病”产生了一系列的社会经济后果。后果之一是导致了14世纪后半叶、15世纪长时期的经济萧条。因为人口锐减引起需求,尤其是对农产品需求减少,需求减少则使得生产失去推动力。中世纪开垦的边际土地被抛弃,一时间欧洲出现了许多无人居住的“消失的村庄”。在英国的牛津郡就有30个村庄被抛弃[2](P.82)。 需求的减少还一度造成手工业生产和城市经济的萎缩。

      但是,人口危机的影响并不完全是消极的。首先,它缓解了人口和土地资源的矛盾,提高了农民生产剩余产品的潜力。“黑死病”之前西欧经历了长达3个世纪的人口增长,农民的土地由于析产而细碎化。 据M.M.波斯坦教授对12、13世纪8个教会的地产上104个庄园6924户农户的统计,其中有1份地(约30英亩)的农户1503户,占22%,1/2 份地的农户2280户,占33%,1/4份地的农户占3141户,占总数的45%[3](P.619)。据马克垚先生的估算,按照当时的农业技术水平一个农户应有1/2份地才足以维持生计[4](第210页),说明当时农村中有近半数的农户难以靠土地维生。除了节衣缩食外,他们还得靠打工和从事家庭手工业来弥补收入的不足。但“黑死病”之后情况发生了变化。据J.L.博尔顿提供的15世纪2个教会地产上农户占地面积的统计材料,其中占1份地以上的农户达67%,1/2至1份的农户占14.8%,1/2份地以下的农户只占17.8%[5](P.239)。如果占有1/2份地可以维生的话,当时至少67%的农民有生产剩余产品的潜力,这种潜力的存在为英国突破农本经济结构提供了基础,因为只有有了大量的农业剩余之后,专业化的手工业和大规模的商业才能发展起来。

      15世纪的西欧出现了从农业经济向手工业和畜牧经济偏移的现象,这种偏移是由不同产品之间的价格差拉动的。图1[1](P.52)表明“黑死病”之后谷物价格下降的幅度最大,而纺织品、铁器和建筑材料、牲畜价格的下降幅度相对轻微,这使得从事手工业和畜牧业生产有利可图。英国有着养羊的传统,羊毛出口一直是英国对外贸易的大宗。但中世纪的养羊业只不过是农民谋生经济的一种补充。那些土地很少或无地农民的收入中,很大一部分来自在公用地上养羊。但中世纪晚期专业化养羊业发展起来。与此同时,毛纺工业也在英国发展起来,英国由一个羊毛出口国转变为毛纺品出口国。1438—48 年英国每年平均出口毛料55000匹,1547—53年上升到每年平均出口130000匹[7](P.49—50)。

      其次,人口危机加速了西欧封建制度的瓦解。农产品价格下跌对封建领主的打击最大,因为他们是农产品的主要出售者,他们的收入主要来自出卖领地上的粮食。在他们的收入因农产品价格下跌而减少的同时,他们的生产成本却在上升,因为人口少了,雇佣劳动者的实际工资因此上升。在粮食价格下跌和雇佣劳动者工资上升的双重压力之下,封建领主的收入入不敷出,难以维持习惯的消费和排场。西方史学家把这一时期领主的收入下降称之为“封建主义危机”。当然,封建领主并不愿自动退出历史舞台,他们试图通过强化农奴制,提高佃户的进庄费等方式摆脱困境,但遭到了农民的反抗。1381年英国爆发的瓦特·泰勒起义就是其中著名的一例。虽然这些起义最终遭到镇压,但却瓦解了西欧的农奴制度。马克思说:“在英国,农奴制实际上在14世纪末期已经不存在了。当时,尤其是15世纪,绝大多数人口是自由的自耕农,尽管他们的所有权还隐藏在封建的招牌后面。”[8](第222页)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