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阿根廷在二战期间的独特对外政策

作 者:
程洪 

作者简介:
程洪,武汉教育学院历史系副教授。(武汉 430010)

原文出处:
拉丁美洲研究

内容提要:

阿根廷在二战期间执行的独特对外政策——中立政策,既有紧迫的现实原因,又有深远的历史原因。从总体上看,阿根廷对外政策的重心在于加强与欧洲国家特别是英国的联系,维护传统的经济伙伴关系,从原料和初级产品的出口贸易中获益。重视与德国的关系,可使阿根廷从德国获取所需的武器装备和工业品,为阿根廷在南美洲称雄创造条件。对美国,阿根廷处处与其作对,但不与之彻底决裂,反映出阿根廷对美国欲称霸拉美的强烈不满,同时也反映出它寻找机会从美国引进资金和设备以发展工业化,并使阿根廷更多的产品能进入美国市场的心态。


期刊代号:K5
分类名称:世界史
复印期号:2000 年 06 期

关 键 词:

字号:

      第二次世界大战是人类有史以来规模最大、波及面最广、影响最深远的一场战争。为了打赢这场战争,轴心国集团及其对手同盟国集团,都在世界范围内竭力争取盟友,以壮大自己的阵营。拉丁美洲这一人们想像中的“世外桃源”也不例外,同样成为双方争夺的重点地区。

      阿根廷作为拉美的重要国家之一,无疑会成为两大交战集团关注的一个焦点。它在战争酝酿阶段的30年代初到大战期间,采取了一种与其他拉美国家看似一致的、但颇有不同的对外政策,即中立政策。这一政策历经数任总统,直到德国法西斯投降前夕才不得已略为改变。对于阿根廷的这种特殊中立政策,中国世界史学界关注不多,笔者拟在此略作分析。

      一 阿根廷对外政策(1932~1945)的国际背景

      对于阿根廷对外政策的制定与实施的国际背景,笔者认为主要应从欧洲(或世界)形势和美洲地区形势两方面来分析。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前的20世纪30年代,国际形势发生了极为重大的变化。 当欧美列强尚陶醉在20 年代经济繁荣的和平景象之中时,1929~1933年的全球性经济危机犹如当头一棒,把整个资本主义世界打得难以招架。

      在如此严重的危机面前,欧美各国采取了各种方式努力摆脱危机带来的厄运。可谁曾料到,当英、美等国好不容易开始走出经济危机的阴影时,更大的危机,即世界和平的危机临近了。1933年年初,希特勒登上德国的政治舞台,开始推行其称霸欧洲乃至世界的全球战略,以期在世界舞台上扮演主角。随着纳粹德国的疯狂扩军备战,欧洲形势日趋恶化,加上英法的“绥靖”与美国的孤立主义政策,希特勒德国更是肆无忌惮,其经济军事实力迅速膨胀。在远东,日本军国主义在占领中国东北之后,于1937年开始发动全面侵华战争,世界大战的爆发迫在眉睫。

      在纳粹德国的全球战略计划中欧洲无疑是最重要的,但希特勒从来没有忘记大西洋彼岸的美洲大陆。要彻底征服欧洲进而称霸世界,美洲这个与欧洲在各方面有着密切联系的大陆便是欧洲的左膀右臂。扩大德国在美洲特别是拉美的影响,竭力使拉美各国成为自己的盟友,从而进一步孤立欧洲,显然是极为重要的;同时,拉美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广阔的市场,这对德国增强自身经济和军事实力极有益处。因此,希特勒是不会对拉美袖手旁观的。纳粹德国希望在拉美创造一个新德意志,在巴西创造一个新德国,(注:G.H.Stuart,J.L.Tiger,Latin Americanand the United States,New Jersey,1975,P.144.)并使阿根廷和玻利维亚归顺,破坏巴拿马运河,甚至企图使德国血统的美国人在美国取得主宰地位。(注:〔德〕瓦·巴特尔:《法西斯专政时期的德国,1933~1945》,第84页;〔美〕福斯特:《美洲政治史纲》,中文版,第598页,北京,三联书店,1956。)同时, 德国在经济上与拉美各国加强联系,到1928年它已提供拉美各国进口货的16%,并购买拉美出口货的10%~11%。(注:R.A.Humphreys,Latin America and theSecond World War,1939~1942,University of London,1981,P.6.)德国资本还控制了玻利维亚和巴西等国的航空线。大战爆发前,德国在拉美已发起了一场未见枪炮与硝烟的特殊战争,通过其在拉美的移民以及驻拉美各国的外交、经济、军事和新闻等机构,大打外交战、经济战和心理战。同时,德国在拉美的行动还得到意大利和日本的大力协助。轴心国集团在拉美的进攻浪潮,使美国和英国再也不能等闲视之。

      面对法西斯势力在拉美的不断加强,罗斯福总统备感不安。1933年他入主白宫后便立即推出对拉美的新政策,即“睦邻政策”。为了使饱受“大棒”之苦的拉美各国相信自己,同年4月他向包括阿根廷、 巴西、智利和墨西哥在内的10个欧美国家发出邀请,要求派政府首脑到华盛顿就一些经济问题达成“某种根本性的谅解”。接着,为解决古巴事件,他还以一种前所未有的“尊重”拉美各国民族感情的礼遇接见了阿根廷和巴西等国的使节。在解释美国对古巴的行动时,罗斯福宣称,他“绝对不愿意进行干涉”,并正在“尽一切可能避免干涉”。

      可是,由于经济危机对美国的破坏极为严重,刚任总统的罗斯福必须把主要精力放在解决国内问题上,“睦邻政策”仅仅是提出,并未立即对“大棒”政策在实质上有所突破。从第2任期开始, 罗斯福便把主要精力放在国际问题上。面对德国法西斯的强大攻势,他高举“睦邻”大旗,采取一系列有效的行动,如停止粗暴干涉拉美各国内政,与许多拉美国家签订互惠贸易协定,加强经济和军事援助,为拉美提供出口市场等,积极改变昔日美国在拉美的“大棒”形象,努力改善与拉美各国的关系,对轴心国的进攻进行坚决反击。

      作为长期与拉美各国保持密切经济联系的英国,对国际形势的剧变十分担忧。在欧洲,德国势力的不断崛起使英国处于节节后退的不利局势;在拉美,美国和德国采取的进攻性态势使英国在拉美的利益受到严重威胁。长期以来,英国在拉美的投资和进出口贸易都居于首位,但在强大的竞争面前,这种优势地位受到严重冲击。昔日之大英帝国,如今已雄风不再。为维持大国地位,英国竭力保护其在拉美的利益不受侵犯,特别是确保阿根廷这个英国在拉美的最大贸易伙伴不被他国拉走。

      欧美诸列强逐渐重视拉美所处的重要战略地位。无论在政治、经济还是军事方面,它们都不想使拉美各国成为对方的盟友。它们都尽力利用自身优势去发展与拉美各国的关系,削弱对手在拉美的影响。当欧战爆发后,美国和英国充分利用其地缘优势和军事联合,加强对西半球的保护。特别是珍珠港事件之后,由于同盟国与拉美一些国家联手断绝了轴心国与拉美的交往通道,轴心国在拉美的影响力日趋下降。但美国和英国这两个在拉美竞争的老对手在经历了一段联合对付轴心国的美好日子之后,又开始了一场新的争夺。

      国际风云的突变,使拉美这个世界大战的“世外桃源”也感受到战争气氛的压力。这一时期的拉美各国,由于与欧洲在历史上的“天然”联系,以及与美国的前后院关系,对国际形势十分关注。在经济危机期间,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联系密切的拉美各国经济受到不同程度的损失。1930年阿根廷的出口总额降低35.7%,1932年失业工人达33.4万。(注:〔苏〕叶尔莫拉耶夫主编:《阿根廷史纲》,下册,第542~546页。)在巴西,1929~1932年间对外贸易量下降37%,价值下降67%。(注:E.Bradford Burns,A History of Brazil,Columbia UniversityPress,1980,P.395.)受到经济危机严重打击的拉美各国, 十分希望尽快恢复经济,特别是严重依赖欧洲市场的阿根廷,更是对形势的迅速变化备感关注。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