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4—1948年苏联的东欧政策透视

作 者:
李兴 

作者简介:
李兴,武汉大学法学院副教授。武汉 430072

原文出处:
世界历史

内容提要:


期刊代号:K5
分类名称:世界史
复印期号:2000 年 05 期

关 键 词:

字号:

      1944—1948年是东欧国家历史上重大的转折时期。这一点国内外史学界早已达成共识。但这段历史时期尚未研究和解决的问题不少,已成定论的问题不多。例如:东欧人民民主专政存在与否?如存在,又可分为几个阶段?东欧社会进程与外部因素是何关系?苏联因素与西方因素分别所起的作用?国际主义与国家民族主义的关系?多党制在当时是否避免内战的手段?1945年以后苏联是否已控制了东欧?1948年东欧是否从民主革命向社会主义革命的转变?等等。其中,苏联的东欧政策是关键性的问题之一。

      过去西方学者对该问题的研究往往带有很强烈的意识形态和冷战思维的色彩。他们只是一味地攻击苏联是“铁幕”、“赤色帝国”、“宗主国”,而东欧是“卫星国”、“仆从国”,苏联强行向东欧“输出革命”,“给牛套了副马鞍”(注:参见[俄]Т.В.沃洛金基娜:《人民民主:神话还是现实?》(Т. В. Волокитина, Народнаядемократия:миф или реалъностъ?),莫斯科科学出版社1993年版。)。我国学术界一般把这段时期称为“东欧人民民主专政时期”。

      近年来,俄罗斯和东欧国家陆续披露了有关苏东关系的大量档案材料,使我们重新具体地剖析该问题成为可能。本文拟就上述问题作一初步探讨。

      1944—1948年,苏联的东欧政策大体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从1944年初到1945年底。这一阶段苏联的东欧政策是:彻底消灭德国法西斯,建立东欧“安全地带”,把战争的胜利作为推进苏联社会制度的机会。在具体操作上利用东欧各国共产党,防止它们被挤出本国政治舞台,同时尽量赢得本国人民的好感。

      1944年初,红军打出苏联国境进入东欧境内作战,法西斯德国的失败已为时不远。斯大林此时对东欧的设想是:鉴于历史的教训,在苏联的西部需要构筑一个安全地带,即在东欧地区建立一系列“对苏友好的”国家,并推行苏联的社会制度。他曾对人讲过:“这次战争与以往的历次战争不同,谁占领了土地,谁就建立自己的社会秩序。谁的军队开到哪里,谁的社会制度就推进到哪里。决不可能是别的样子。”(注:俄罗斯科学院通史研究所编: 《苏联对外政策回顾1917 — 1991 》(Советская внешняянолитика

      в ретроспективе 1917— 1991),莫斯科科学出版社1993年版。)

      事实上,斯大林格勒战役以后,战争就朝着有利于苏联的方向发展。西方立即意识到这一点并采取措施进行干预。在几次会议上,英国提出美英军队在巴尔干登陆和东南欧各国成立联邦的问题,其意图从军事上特别是要在政治上挡住苏联向东欧的挺进。对此,罗斯福表示赞成,斯大林据理反对。他以尽快打败德国为由,要求英美力量尽快在西欧开辟第二战场,不应为巴尔干而分散精力。他还说,不能“背着有关国家的人民决定他们的命运”(注:[苏]葛罗米柯:《苏联对外政策史》上卷,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8年版,第514页。)。 斯大林终于争取到罗斯福的谅解,挫败了邱吉尔的计划。苏联红军加紧向东欧推进。

      在这以后,以斯大林和莫洛托夫为一方,以邱吉尔和艾登为另一方,于1944年下半年达成了一项秘密划分东南欧势力范围的百分比协定。最初的草案是:

      

      

      罗马尼亚 希腊 南斯拉夫 匈牙利 保加利亚

      苏联的势力90% 10% 50% 50% 75%

      英美的势力10% 90% 50% 50% 25%

      然而,斯大林不久就提出,苏联与西方在保加利亚的势力之比应为90%:10%,邱吉尔作了让步。莫洛托夫随即也提出,苏联与西方在匈牙利的势力之比应为75%:25%,艾登愿意以增加西方在保加利亚的比重(西方为80%,苏联为20%)相交换。莫洛托夫则要求增加苏在南斯拉夫的份额,艾登起初不同意,后来又通过协商无论在保加利亚还是在罗马尼亚,苏联与西方势力之比均为80%:20%,而在南斯拉夫则是一半对一半(注:[俄]米哈伊尔·拉林斯基:《欧洲:边界与势力范围问题,1939 — 1947》( Михаил Наринский,Европа: нроблемыграниц

      нсфервлияния,1939—1947 годы),载[俄]《自由思想》杂志(Свободная мыслъ)1998年第3期,第89页。)。

      苏英秘密协定虽然并没有任何法律效力,但是通过该约可以看出,斯大林不仅要把1939年8月苏德秘密条约规定的东西,以及1940年11 月莫洛托夫柏林之行以前他指示要争取的东西夺回(注:莫洛托夫1940年11月柏林之行前,根据斯大林的口授作了一个简短的笔录,长期以来鲜为人知,直到90年代初才有材料谈到这个笔录。笔录先是存于苏共中央总部档案库,后转到俄罗斯总统档案库,存于莫洛托夫私人档案中。其中包含有苏德两国划分和调整在东欧的势力范围的内容。参见[俄]《近现代史》杂志(Новая и новейшая история)1995年第4期。)。而且要大大地超过这些范围。

      波兰问题是这一阶段苏联与西方激烈争夺的关键问题之一。邱吉尔认为,捍卫波兰的独立和民主对于英国来说是一个荣誉问题,而斯大林则宣称波兰问题对于苏联来说是一个安全问题。波兰问题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波兰的领土问题;二是波兰的政府组成问题。在领土问题上,经过激烈争论,斯大林终于把根据1939年苏德秘密条约划归苏联的那一部分再拿回来。为了缓解波兰对东部边界问题可能产生的不满,斯大林提出把波德边界西移到奥德河和西尼斯河。关于波兰政府组成的问题,西方支持设在伦敦的波兰流亡政府,苏联支持共产党人居主导地位的波兰卢布林政府。由于红军占领了波兰全境,苏联事实上掌握了该问题的主动权,最后按有利于苏联的方式解决,即卢布林政府吸收国内外几名民主党派的成员参加,组成波兰新政府。对于效忠于伦敦流亡政府的波兰国家军,于1944年8—10月在华沙发动的反对德国法西斯的武装起义, 苏联的援助非常有限,不积极、不及时、不充分。斯大林更多地是从政治角度来考虑问题,他命令兵临华沙城的红军停止前进,谴责华沙“冒险”事先未同苏联商量,给红军的行动带来了危害。面对来自西方国家的压力,莫洛托夫宣称华沙的“军事冒险”是反苏的,苏联不会给予任何直接和间接的支援(注:Ю.Н.阿法纳西耶夫:《另一场战争:1939—1945年》(Ю.Н.Афанасъев,Другая войиа:1939—1945гг.),莫斯科1996年版,第349—351 页。)。德国占领者、华沙区总督路德维希·菲舍尔致德国议会议长的报告也从反面证明了苏联对起义者援助不力( 注: 参见俄罗斯联邦国家档案( ГА Рф,ф.9401,оп.1,д.2606,л.264— 304)。)。苏联的态度致使华沙起义在红军的眼皮底下为占优势的法西斯所残酷镇压。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