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比较中探索古代世界史结构

作 者:

作者简介:
马克垚,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博士生导师

原文出处:
文明比较研究

内容提要:

比较研究在史学研究中是一种有效的方法。在世界古代和中古史教学科研活动中,总会遇到各种差异与不同。世界历史有其客观性,也存在着彼此联系、相互影响的事实。在世界史为什么成为世界史的问题上,从前流行的是五种社会形态说,而现在则流行世界的历史成为世界史有一个过程。本文就世界古代中世纪历史上的一系列重大问题,以及在学术界长期流行的观点进行比较研究,对“1500年是一个重要的转折”的说法,提出了质疑。认为,地理大发现、远洋航行、海道大通等观点和提法均为西方人看世界的结果,并不是世界历史的眼光。要建立一个真正世界意义的世界史体系,其中最重要的工作,就是首先破除西方人的东方专制主义对我们的束缚。


期刊代号:K5
分类名称:世界史
复印期号:2000 年 04 期

关 键 词:

字号:

      比较研究在史学中是一种有效的研究方法。不过我对它并未从理论上做过深入或浅入的探讨和自觉应用,只是偶尔直觉地使用过。主要是因为在学校中教世界史,涉及许多的国家、民族,在讨论这些国家、民族的制度的时候,自然而然地要对它们进行比较。例如我参加过世界古代史的编写,当时讨论最多的是奴隶制的两个阶段论和两种类型说,即古代东方的奴隶制和古典的奴隶制的差异,究竟是属于两个不同的发展阶段呢?还是两种彼此不相同的类型?这就要对两方面的奴隶制进行比较。后来一直教世界中古史,也编写过世界中古史的教材,碰到的问题往往是西欧的封建制度在世界史上有没有典型意义呢?为什么我国的封建制度那么长,而西欧的那么短呢?这也就要拿它和其他各国的封建制度进行比较。时间一长,没比较出什么答案,倒比较出许多问题,写此短文,以就教于方家。

      世界史为什么是世界史,这可以有很多回答。以前我们的看法是世界各国的历史大致上都是按五种生产方式发展的,有统一的发展规律,这种统一性使世界的历史成为世界史。现在我们比较流行的看法是世界的历史成为世界史有一过程,起初各国的历史彼此孤立发展,还不成其为世界史,自哥伦布航行后,世界逐渐连成一片,这才成为世界史,所以强调1500年这一转折的重要性(也有强调是工业革命才开始了世界史的)。当然还可以有另外一种看法,世界上各国的历史本来就是客观存在的,表述这一客观存在的世界历史就是世界史,而并不要自1500年起才成为世界史。各国历史发展的彼此联系、彼此影响是一直就有的,不过有强弱、大小之分而已。文明的孤立、闭塞只有相对性,而文明的相互影响、传播则是更重要的。

      这几种看法可以说都有道理。但我认为强调哥伦布航海之对世界历史的重大意义,强调它成为世界历史分期的重大标志这样一种看法,隐含着世界历史的东西方之分这样一个老问题在内。这个问题一直困扰着我国的史学界,亚细亚生产方式问题,封建社会为什么长期延续问题,资本主义萌芽问题,东西方文化论争问题,冲击回应模式问题,都和它有关系。东西方问题当然也是一个比较研究的问题,没有东方也就无所谓西方。不过世界历史上的东西方问题却有它的特殊性。按照萨义德的说法,东方主义是西方人制造出来的,体现了西方的文化霸权,而这一东方主义也一直在控制着人们的头脑(注:萨义德:《东方学》.三联书店1999年版。他的这本后现代著作对我这个头脑也许还未现代化的人来说实在晦涩难明,不过他的上述意见我以为甚有启发性。)。我们虽然是东方人,但是我们的大量的社会科学、史学的理论、概念、规律、方法,都是来自西方的,在我们接受其具有普遍性真理的过程中,无疑也接受了它的文化霸权的话语,因此我们对世界历史的看法,我们的世界史体系,带有很大的片面性;也因此我们自新中国成立以来,即致力于批判西欧中心论,不过我看收效甚微,我们编写的许多世界史著作、教科书,连欧洲人都以为它还是以西欧为中心的。

      西方人的东方主义主要建立于18世纪之末,它的内容说起来也很简单,就是西方是先进、科学、民主,而东方是停滞、迷信、专制,因此受制于欧洲人就是亚洲人的历史命运。不过应该说西方人的东方主义当时所依据的材料主要是伊斯兰教国家(包括当时的印度),对中国的了解并不够(萨义德的东方学也大多谈的是伊斯兰国家),随着时间的推移,远东也就被东方化了(注:参看施治生、郭方:《“东方专制主义”概念的历史考察》,《史学理论研究》1993年第3期。 )。逐渐演化为欧美是西方(不过俄国等东欧国家往往被称为半亚洲式的,不大能跻身于欧洲),而广大的亚、非、拉美地区的国家、民族是东方。世界历史的发展在东西方表现为不同的规律,不同的道路,我们的世界史体系就是按照这一思路建立起来的。

      在上古史中,往往称四大文明古国,不能否认埃及、巴比伦、印度、中国这些具有悠久历史的灿烂文明。可是也往往把上古史划分为古代东方和古典世界,其实这和当时人的看法大不相同。上古时代,在亚欧大陆的西部,主要是地中海文明区,埃及、巴比伦、希腊、罗马都属于这一范围。希腊、罗马人所说的亚洲,指的是地中海东岸(注:参看廖学盛:《魏特夫的臆断和古代希腊历史》,李祖德等编《评魏特夫的东方专制主义》,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年版。),而古典文明和埃及、巴比伦文明之间的传承关系,已经被一再证明(注:参看 M. Bernal,Black Athena,Rutgers Univ,Press,1991,Introduction)。 林志纯先生把上古时期的文明划分为西方(包括现在的南亚、中亚、西亚、欧洲等地)和中国两大系统,值得我们认真思考(注:日知:《中西古典文明千年史》,吉林文史出版社1997年版,第6~17页。)。 后来的罗马帝国统一地中海,地中海成为罗马帝国的内湖,埃及是罗马的粮仓,正是这一大文明区的具体表现。在亚欧大陆的东端,是中华文明区,这一文明也不限于我们一般所说的华夏文明,而和现在的中亚、东北亚、东南亚、环太平洋地区的文化有着紧密联系(注:苏秉琦:《中国文明起源新探》,三联书店1999年版,第170~176页。)。

      中古世界的历史怎么样?这时也没有东西方的分野。如麦克尼尔认为,500~1500年甚至直到1700年,亚欧大陆上是四大文明区:中东、 爱琴~意大利、印度、中国(注:W.H.McNeil,The Rise of the West,Chicago,1964,p249.)。肖尼则以为,在地理大发现以前,地球上有几个世界,包括地中海、中国、美洲、非洲和阿拉伯等 (注: P.Channu, European Expansion in later Middle Ages, Amsterdam,1979,p215.)。可是我们的世界史著作中,却把十字军战争看作是东西方之间的战争,是西方人的侵略,预示了西方人后来扩张的胜利。其实十字军战争是一场地中海文明的地区性掠夺战争,远没有我们赋予它的那些意义。不然为什么十字军会去攻打同是基督教的君士坦丁堡呢?后来,从文艺复兴时期开始,出于反对宗教迷信,西方人视中世纪为自己历史上的断裂时代,是黑暗时代,而以文艺复兴为新时代的开始,强调它的划时代意义。这就是西方以15世纪为中世纪之结束和近代开始之由来。18世纪的吉本写《罗马帝国衰亡史》,止于1453年君士坦丁堡的陷落,是强调罗马帝国传统的灭亡的。而19世纪布克哈特在《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化》中,不但歌颂文艺复兴对人的发现,也歌颂对世界的发现,把哥伦布的航海也作为这种文化的特征写下来。但他是强调意大利人在这方面优于其他欧洲人,并没有赋予它以现在的世界史上的意义(注:布克哈特:《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化》,商务印书馆1979年版,第280~283页。)。由此可见,1500这个年代,如果说有什么意义的话,也完全是从西欧史而言的。如果从世界史来看,我很怀疑它具有那么大的意义。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