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洋务民用企业的公司性刍论

作 者:
李玉 

作者简介:
李玉(1968—),男,山西山阴人,南京大学历史系博士后。南京大学历史系,南京 210093

原文出处:
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社科版

内容提要:

洋务民用企业在募集资本方面,体现了股份均一的特征。多数企业制定了公布账目原则,但实施效果不佳。在股息分配方面,这些企业为迎合民众投资心态,沿用了传统的“官利”做法。个别企业召集过股东会,但中小股东对企业没有参与决策和监督权。各企业力求依商务常规经营,但又摆脱不了官场陋习的侵蚀。这些企业的特许设立与“官督”特征,决定了其法人资格的极不健全。从总体而言,洋务民用企业的“仿西国公司之例”是“但学其形似,不求夫神似”。


期刊代号:K3
分类名称:中国近代史
复印期号:2000 年 11 期

字号:

      中图分类号:K25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 7278(2000)04—0081—08

      以往学界关于晚清洋务民用企业的研究,普遍侧重于其反应的官商关系,虽然相关论著一般会提到这些企业采用的股份制,但未见深究。笔者认为洋务民用企业是晚清国人“仿西国公司之例”的产物,开中国公司制建设之先河,只有从公司性运作特征方面对其进行检讨,方有助于加深认识。本文拟从股份设置、账目公布、股息分配、股权运作、经营管理等方面,对这类企业的公司性特征进行一下概略研究。

      一、股份均一

      在股份设置方面,洋务民用企业均是以一定金额作为募股单元的,基本上体现了股份均一的特征,同西方股份公司没有多大差异。轮船招商局初由朱其昂等人拟定每股为规银100两,唐廷枢、 徐润等人入局后重新制定的《局规》则以500两为一股,但因单位股额所定过高, 不便募资,其后又将每股缩减为100两。天津电报局(1884 年总局移上海)1882年4月改为“官督商办”时,先招商股八万两,每股湘平银100两;次年,该局扩股时鉴于日常收支皆以银元为单位结算,遂将资本总额折算扩充为80万元,以100元为一股。 其他企业的单元股额则基本是固定的:开平煤矿每股津平银100两,上海机器织布局每股规银100两,平泉矿务局每股行平化宝银100两,山东峄县煤矿每股湘平银100两,徐州利国驿煤矿每股漕平银100两,贵州青溪铁矿每股贵平银100两。造成洋务民用企业股份计量单位纷杂不一的原因,在于晚清币制的混乱。有的企业为方便募股,不得不规定了其他币种的折算标准。

      这些企业的收股方式分为两种:其一,规定股东一次性缴足股款,领取股票,如贵州青溪铁矿、顺德铜矿等。其二,规定股东分期分成缴付股银,领取收据,俟股银缴清后换取股票,不少企业采取这种方式。这种分期分成缴款的方式,使股东的认股收据也具有了整齐划一的特点,方便了市面交易。在19世纪80年代初的上海股票市场,三山银矿、池州煤矿等企业的股份收据就在交易。

      洋务民用企业的股票一般采用记名式,主要是为了便于管理股权和支付官利、余利等,但购股者多不署真实姓名[1](P23)。在股票交易手续方面,除了轮船招商局在初办时的条规中规定股票转让后应赴局重新注册外,其他企业多未作规定,津沪电报局、漠河金矿、吉林三姓金矿等企业甚至规定“认票不认人”。洋务民用企业发行股票的做法,为商民投资带来了便利,促进了社会资本在更大范围内的流动。在19世纪80代初的上海等通商口岸,洋务企业股票和洋行股票同时在市面上交易,民众大开认购洋务企业股票之风,以致酿成股市风潮(注:详见笔者《19世纪80年代初上海股市风潮对洋务民用企业的影响》,《江海学刊》2000年第3期。),这也再次说明,就筹资方式而言, 洋务民用企业与西方股份公司并无多大差异。

      二、公布账目,效果欠佳

      近代股份公司有定期公布账目的义务,这也是股份公司健康有效运作的必要条件之一。洋务民用企业在章程中大多作了定期公布账目的规定,部分企业在经营中也基本上贯彻了这一原则。轮船招商局《局规》规定总局账目“每届三个月结小总,一年汇结大总”,造册刊印,分送各股东存查。平时局内收付诸账,任凭有股之人随时到局查阅。实际经营中,该局是否做到了允许股东随时赴局查账,不得而知。但该局每年结账后,在《申报》和《北华捷报》等媒体上公布账略则是事实。招商局第一届(1873年7月至1874年6月)账略公布后,《申报》立即发表评论称赞该局“深明”公司经营之道[2]。首次刊布账略, 不免存在申叙不清等缺点,至第二年结账后,轮船招商局在公布账略方面已较前有了很大改进。时人称该局“第二年账略所论,情节透彻,条理显明,可为该公司得人之庆”[3]。在国人的传统经营思想中,一般有“财不外露”的意识,经营中的银钱账目,被视作商业机密,惟恐为人窥识。轮船招商局率先公布账略之举,是该局奉行“公司之道”的结果,标志着对传统商业经营之账目管理方式和经营理念的突破。上海机器织布局初创时制定的招股章程并无公布账目或准许股东查账的规定。稍后入局的商董经元善坚持招商集股须讲求忠信,认为“招股、存银、创建缔造,无一不可登报昭大信”。但代表官方的局董戴恒、龚仲仁则对此不以为然,称“此系商务,非办赈,收款何必登报”[4](P286)。无独有偶, 织布局在创办之初的几年里,账目混乱,主管人员以局本从事股票投机,损失惨重。1887年该局力图重振,订立新章,汲取了以前的教训,对账目管理方式作了重新规定:要求“账目一事必须清晰,且宜与周知,庶为无弊”;而且每年年终结账后,“登报告知股友来局查阅”[5]。 此外,开平煤矿、平泉铜矿、荆门煤铁矿、顺德铜矿、津沪电报局等企业也都对公布账目作了类似的规定。

      不过,总体而言,洋务民用企业公布账目的程度和效果远不如同期洋行。时人感叹:“泰西公司之账公而显,中国公司之账私而隐”[6]。究其原因约有如下几端:其一,部分企业(主要是一些矿务企业)并无公布账目的规定,在这些企业,“其收支各账则惟公司之司事诸人知之,各股友皆懵然不知也”[6]。有的企业,即使股东要求稽查账目, 主管人员也拒不交出[7](P1120)。其二,因股票在市面交易,各企业的股东群体不断变化,所以那些规定每年向股东分送年结账目的企业实际上无法实施。其三,各企业普遍采用的是古老的“四柱”记账方式,这种笼统的记账方法,并不能全面反映企业的资产运营和损益情况。其四,各企业在记账和结账时的弄虚作假,使账目的可信度降低。以基本上实施了按年公布账略的轮船招商局为例,马良对该局进行了调查后指出:其“账目之弊,失之太浑,……有账无实,而每年结账又徒务虚名”[8](P126)。这种账目弊端在其他企业也难排除。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