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 K25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0-114X(2000) 03-0115-07 郭嵩焘是个悲剧性人物。时人有褒有贬,洋务派褒他,顽固派与政敌贬他,因顽固派左右了世俗与舆论,他的大半生是在骂声中度过的。进入官场,郭参与过军务、政务、洋务与外交等活动,因他直道自信,孤持己见,办事躁急而超常规,言行与官场流俗相忤,与人心世俗相悖,故受争议而遭贬斥。最被时人争议、贬斥的是三年使西,次则三年抚粤。本文拟对郭嵩焘巡抚广东及罢职的由来与是是非非,作些粗浅探讨。 一、抚粤由来与政绩 清道光到同治年间,广东社会与政局激剧动荡,两次鸦片战争在这里爆发,太平天国运动在这里酝酿兴起.天地会红巾军等众多农民起义在这里发生。于是督抚频繁更换,很少安坐于位。且大多无能,未能满足清廷削平“叛乱”,绥靖地方,筹解军饷的愿望,急于得人。1962年(同治元年),湘军攻下安庆后,兵分三路大举进攻江浙,围困太平天国,但“饷项窘绌异常,若不另开生面,决裂即在意中”。于是曾国藩奏请派员赴财力殷富的广东筹饷,专供苏、浙、皖三省所需。并声称“实属万不得已之举,明知为邻封所憎嫌,而舍此别无一筹可措”。(注:曾国藩《曾文正公书札》,卷十八,页31;卷二四,页27、页3-4,岳麓书社1986年版。)曾受命遴选筹饷委员,便致函郭嵩焘,意托于郭。郭时在江淮任职筹饷。郭婉言谢绝,并推荐他人。(注:郭嵩焘《养知书屋文集》,卷十,页13-15,光绪十八年刻本,台北文海出版社印行。)清廷为江南军务、军饷伤透了脑筋,亦把筹饷的目标转向广东。时“广东军务厘务致关紧要,厘务尤为江南军饷所赖”,“近以未得其人,办理不善”,“亟应整顿,以裕饷源”。(注:郭廷以编《郭嵩焘先生年谱》(上),页254-255;页258;页344-345;页266-267,287-288;页296-297;页270-271;页428,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71年12月发行。)清廷急于派员赴粤筹饷,1863年(同治二年)6月,在曾国藩保荐下,清廷将湖南巡抚毛鸿宾升调两广总督。8月,在毛的保荐下,诏赏郭嵩焘三品顶戴,命署理广东巡抚。清廷及湘淮军首领对郭抚粤均寄予厚望,催他尽快赴粤。10月,郭走马上任,抵达广州。 巡抚广东期间,郭嵩焘为整顿军务、饷务、洋务及地方吏治,自奋不暇,力图不负众望,亦“未敢以第二流人物自处”。(注:郭嵩焘撰《玉池老人自叙》页12,光绪十九年刻本,台北文海出版社印行。)下车伊始,即制定了他的治粤方针:“先振军威,次清吏治,再次统一税捐,而以安民为本”。(注:郭廷以编《郭嵩焘先生年谱》(上),页254-255;页258;页344-345;页266-267,287-288;页296-297;页270-271;页428,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71年12月发行。)首先,派军镇压各地农民军,包括石达开太平军余部。同时剿平部分土匪,除暴安良,清理和变通办理历年积压的盗案,平息和调处土客之争,缓和各种冲突。为加强海防,整顿各江水师,修筑虎门及广州、西江、东江要塞炮台。最大的军事活动是会同左宗棠剿灭太平军余部。可以说郭嵩焘是最早策划创建湘军围剿太平军,也是最后会同湘军消灭太平军。正如冼宝干所言:“论者谓发逆之平始于湘乡相国(曾国藩),而终于左文襄(左宗棠),实公(郭嵩焘)始之终之也”。(注:冼宝干记《平发逆汪海洋事》,见《玉池老人自叙》,附录。)郭嵩焘为清廷立下大功,故清廷赏给他二品顶戴。 整顿吏治方面,郭嵩焘作出很大努力,如整饬员弁,慎选牧令,整顿捕务,清理积案,参劾声名极坏的府县官员,上保实学人员。此外,查办走私,整顿地方风气,取得一定成效。时广东“风俗强犷,趋利背公,司以固然”,“吏治之坏乱实深”,“凡在官办事行为,无一非酿乱者”,“绅商则习为巧伪,官吏则甘坐卑污”。(注:王先谦编《郭侍郎奏疏》,卷一,页4-8;卷七,页53-54;卷二,页11;卷八,页42-46;卷二,页13-16;卷一,页24-27;卷七,页6-9;卷一一,页13,台北文海出版社1966年印行。)郭嵩焘虽然办事认真,“除弊审而后发,发则毅然坚定,不为浮言所惑”。(注:《郭嵩焘日记》,第二卷,页127;湖南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且特别注重清理积案,不畏强权。却因求治心切,军务、饷务繁忙,力不从心,吏治收效不著。离任之前,他仍念念不忘整顿广东吏治和地方风气,“深盼后任之稍补臣过”。(注:王先谦编《郭侍郎奏疏》,卷一,页4-8;卷七,页53-54;卷二,页11;卷八,页42-46;卷二,页13-16;卷一,页24-27;卷七,页6-9;卷一一,页13,台北文海出版社1966年印行。) 洋务方面,郭嵩焘特别注重处理外交问题,做到知情,审势,循理,即深入了解外国,审视时势利弊,按照国际惯例和所订条约,据理力争。同时处理好与外商、外国领事的关系,达到“和戎”、“御侮”,平息事端的目的。郭嵩焘遵循这些原则,办理过许多棘手的对外交涉案。如清查伍崇曜代筹银两案,督饬潮州府办结潮籍侨商逃避所欠英商债务案,避免了外国饶舌,挑起事端。通知英商停止开采琼州昌化铜矿,收回利权。在潮州开埠英领事入驻潮州问题上,做了大最细致工作,既疏通潮州地方绅民与外国领事的对立,也拒绝英领事的无理要求,按约办事,避免冲突。洋务实业方面,郭主持开办同文馆,分设汉文、西文教习。整顿广州学海堂,设专课生,加算学一门,建“离经办志”书斋,令诸生读书“杜浮躁,臻笃实”。(注:陈澧《东塾集》,卷二,页28,见沈文龙主编《近代中国史料丛刊》,第四十七辑,文海出版社印行。)此外。与英领事商造轮船,发展轮运业,因离任未果。 郭嵩焘出任广东巡抚,首在开辟财源,搜括军饷,镇压太平军。这既是清廷的旨意,也是湘淮军首领的托付,但困难重重。时广东吏治不修,“盗贼频兴,民气日嚣”,毁厘局之事不断发生,“人人以势利为胜”,“商贾巧诈居奇”,“筹饷之术日穷”。(注:《郭嵩焘日记》,第二卷,页116-117;湖南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为了筹饷,郭不得不采取过激过火的措施,竭泽而渔。如颁发劝捐令,加大对绅商的派捐。此外,清理整顿厘务,裁卡并局,去其积弊,使厘捐由年七十万金增加到二百多万金。清理海关、洋行及地方积案,筹办欠解,等等。终归地方财力有限,无法满足军饷,京饷所需。因加紧榨索,引起民间骚动,绅商切齿,未及时筹解饷项,招来清廷申饬,同僚旧友指责,控告参劾不断,郭的名声由此大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