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代海军战略战术思想的演进

作 者:

作者简介:

原文出处:
军事历史研究

内容提要:


期刊代号:K3
分类名称:中国近代史
复印期号:2000 年 10 期

关 键 词:

字号:

      以1866年福建船政局的创建为标志,中国开始建立近代新式海军。中国近代海军建立后,它的战略战术思想如何?从清末到民国,中国海军的战略战术思想如何演进?学术界系统地研究不多,本文拟对此作初步探讨,以求教正。

      一

      在清末海军建立前后的一个较长的时间里,主要讨论的是要不要建立新式海军和如何建立新式海军的问题。围绕对这个问题的研究,中国近代海军建设思想基本形成。而在这段时间里,中国海军的战略战术思想问题却未有广泛深入地探讨。这种情况的出现,既同当时中国海军处于初创时期,如何建设海军的问题更显得紧迫和重要的历史条件有关,也同当时中国海军的创建者们海军军事知识缺乏、对先进的军事理论掌握不多有关。

      清末中国虽然还未形成海军战略战术这个概念,但是并不等于说没有关于海军战略战术方面的认识和主张。尽管当时人们对这方面的问题研究涉及不多,但也提出了一些看法。主要有这样一些:

      关于海军作战的主要对象。如果说十九世纪七十年代中期前,中国海军的海上防御还是泛对西方列强的海上入侵的话,那么,七十年代中斯日本侵台事件发生后,则明确提出,中国海军的主要作战对象是日本。指出“今之日本,即明之倭寇也”(注:《筹办夷务始末(同治朝)》第25卷。),历史上就多次侵犯中国。明治维新后,日本“持强坐大,渐有窥伺台湾高丽之意”(注:《筹办夷务始末(同治朝)》第80卷。)。而且,日本在地理上靠近中国,具有入侵中国的便利条件,“长崎距中国口岸不过三四日程”,相对西方列强来说,“日本近在肘腋,永为中土之患”(注:《李文忠公全书·奏稿》第54卷。)。基于此认识,清政府在光绪初年形成了“以日本为假想敌”(注:《李鸿章传》台湾1978年版,第174页。)的战略思想,强调“今日之所以谋创水师不遗余力者,大半为制驭日本起见”(注:《洋务运动》丛刊第2册,第498页。)。海军作战的主要任务是防御日本的侵略。

      关于海军布防的重点。认为中国海疆万里,海军兵力有限,若处处设防必导致“备多而兵分”,陷于被动应付。因此海军应重点设防。渤海的天津大沽地区“系京畿门户”,“天下根本”,是为“最要”;江苏吴淞江阴一带“系长江门户”,“财富奥区”,是为“次要”。此二处海军应重点设防。东南其余各省海口则“略为布置”(注:《李文忠公全书·奏稿》第24卷。)。

      关于海军作战指导方针。比较普遍的认识是,中国“自古有海防而无海战”,主张只要“修我陆战之备,不必争利海中”(注:《洋务运动》丛刊第1册,第122页。)。认为中国没有强大的海上水师,若与敌争逐于海洋之中,没有胜利的把握,因此,对外敌的海上入侵,“不必与敌战于海”(注:《洋务运动》丛刊第1册,第131页。)。海军作战方针应是:“不争大洋冲突,只专海口严防”(注:《左文襄公全书》第59卷,第51页。),“无事扬威海上,有警时收进海口,以守为战”(注:《李文忠公全书·奏稿》第19卷。),强调海疆防务,“战不如守,而守即为战”(注:《洋务运动》丛刊第1册,第101页。),普遍缺乏运用海军去保卫中国领海,争取制海权的观念,“防口守岸”的消极防御思想一直是占支配地位的海军作战指导思想。在这种思想指导下,不仅将海军作战的任务降低到防口守岸,保卫大陆国土的层次,而且要求海防各个方面的力量都要配合海军实现防口守岸的目的。提出水师作战应“以船为用,以炮台为体”,舰船与炮台“极宜并举”,沿海各口炮台均应“仿西式增拓改筑”,并在海口布设水雷旱雷以制要冲,配合海军在口岸作战,实现“水陆相依”(注:《洋务运动》丛刊第2册,第498页。)。

      应该指出,在此期间,具有积极防御性质的海军作战思想也开始萌发。郑观应主张海军作战应攻防结合,部分兵轮防海口,部分兵轮专于海上进攻袭击。张之洞则认为,“战守两事,义本相资”,二者相辅相承,海军只有“能海战而后海防乃可持”(注:《清末海军史料》第51卷、第800页。),指出了海上作战对巩固海防的必要性。王先谦更明确提出海军应实行“以战为守”的作战方针。认为“不敢出洋一步,坐待敌人来攻,而竭力加以防御”,是难以御敌的。强调“只有能战而后能防”(注:《洋务运动》丛刊第1册,第201页。),反对不言海战而专门防守海口。主张购进铁甲大船在海上同敌国兵船交锋。上述海军作战方略虽未得到清政府当局认同,但表明积极防御的海军作战思想已在孕育之中。

      1900年上海《东亚时报》以《海上权力要素论》为题,开始连载马汉《海权对历史的影响》第一章。这是马汉的海权思想首次被介绍到中国来。以后,《新民丛报》、《华北杂志》、《海军》、《时报》等刊物,也先后刊登了多篇论述海权问题的文章。马汉的海权思想开始被国人所了解,并在中国文化界和军界产生了一定影响。这种影响突出地表现为,开始将海权论运用于研究中国海军的建设和作战问题,它体现在1907年练兵处提调姚锡光奉命拟制的海军规划之中。认为当今世界海权竞争激烈,中国海疆如“无海军控制,则海权坐失”(注:《清末海军史料》第800页。),应建造由大型战斗舰和装甲巡洋舰为主的舰队,改变中国海军只能巡弋近海而不能长驱远洋的局面,方能固中国海权。同时提出,海军作战应攻守全能,尤其要具有较强的海上攻击能力,能在中国海疆与敌国海军作战。表明在接受了海权论之后,中国海军作战思想正在开始发生变化,单纯防口守岸的思想已经被逐出主导地位。中国海军战略战术思想即将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二

      如果说清末主要是侧重海军建设问题的研究的话,那么,民国时期侧重的主要是海军战略战术问题的研究,这是民国海军学术与清末海军学术的一个显著不同点。

      民国时期对海军战略战术思想的研究,在方法上也比清末有许多进步。

      第一,注意汲取外国先进的军事理论,构建中国自己的战略战术理论体系。

      民国时期,海权论在中国进一步传播。不仅中国民主革命家孙中山对中国海权问题给予了极大关注,提出要兴船政以扩海军,维护中华之海权,而且中国海军界对海权的认识和重视程度也明显提高。《海军期刊》从1927年12月的1卷6期起,连载刊登了《海上权力要素》,将马汉的《海权对历史的影响》的主要内容第一次完整地介绍到中国。次年,中国海军学术界还产生了自己的第一部论述海权的著作——林子贞的《海上权力论》。除此之外,海军部长陈绍宽以及朱伟、王师复、吕德元、张泽善、卓金梧、蔡鸿干、王慕超、唐宝镐等海军界人士,或是发表演说,或是撰写文章,或是翻译书籍,宣传海权理论,大声疾呼振兴中华海权,并提出以争夺制海权为目标来建设中国海军,指导中国海军作战。他们在海权理论指导下,从不同角度对中国海军的作战问题进行探讨研究,构建中国自己的海军战略战术理论体系,产生了一批有一定深度的研究文章。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