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19世纪40年代初的鸦片战争以后,中国的军事思想出现了由中世纪向近代递嬗的雏型。此后,经过中西军事思想的不断碰撞,逐渐由浅层次向深层次发展。至20世纪20年代,终于形成相对完整的近代军事思想体系,使中国在军事领域中实现了初步近代化,大大缩小了与西方国家的差距。这是在中国古代军事思想停滞落后情况下发生的急剧变化,是中国军事思想史长卷中引人瞩目的篇章。 中国近代军事思想的出现及其体系的初步形成 中国近代军事思想体系的形成,经历了由军事器物技艺层面向军事制度和军事理论、军事学术层面逐次发展变化的过程,而且是在曲折中实现的。 一、近代军事思想的雏型 中国在鸦片战争中连遭败绩,最后被迫签订丧权辱国的《南京条约》,使以著名政治家林则徐和著名思想家魏源为代表爱国志士,开始从“天朝上国”的睡梦中惊醒。他们是一批崇尚“经世致用”之学的地主阶级改革派,在民族矛盾激化之际,他们的经世致用思想便由改革国内弊政转向探索抵御外侮之策和谋求富国强兵方面。他们认真总结鸦片战争失败的教训,并从研究外国情况入手,创造性地提出了崭新的军事思想。 (一)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总体战略思想 林则徐、魏源针对侵略者的坚船利炮,相继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总体战略思想。魏源还将学习西方“长技”归纳为:一战舰,二火器,三养兵练兵之法。另外,广东士绅林福祥在捐资购买洋枪洋炮,组织义勇参加抗英斗争时提出:“借彼之矛,攻彼之盾,又不妨以逆夷之物,还逆夷之身。”(注:《鸦片战争》(四)第603-604页。)也具有“师夷长技以制夷”的含意。“师夷长技以制夷”,是对拥有坚船利炮的西方侵略者所作出的最有力的回应,为中国人民的反侵略战争提供了锐利的思想武器,同时也是构建近代军事思想的开端和晚清军事向近代化迈进的正确突破口。 (二)确立筹海防、御外侮的战略思想 林则徐、魏源把筹海防视为当务之急。他们除了主张加强海口设防,于近海或内河歼敌外,还提出建立“可以驶楼船于海外,可以战洋夷于海中”(注:《海国图志》第2卷,第7页。)的强大水军,以为“海疆久远之谋”。当时,安庆府监生方雄飞提出同样的主张,认为“沿海有警,则战场在水”,“在水之百五十战船,远强于在陆之数十万雄兵。”(注:《海国图志》第84卷,第4页。)这些主张反映了积极防御的海防战略思想,成为建立近代海军的先声。 (三)提出加强军队建设的方针 先是林则徐提出了“器良、技熟、胆壮、心齐”(注:《林则徐书简》第193页。)的强军方针。接着,魏源提出军队应做到“心灵胆壮,技精械利”(注:《海国图志》第1卷,第34页。),其内涵与林则徐所提的方针大致相同。他们通过不同方式具体阐述了强军方针,林则徐还为此做出了力所能及的贡献。其他一些爱国志士则从具体行动中体现了上述方针的有关内容,如东南沿海的一些官绅积极从事战舰、火炮等武器的研制工作,与林、魏的“器良”、“械利”思想相映成辉。 (四)实行军民结合、奇正并用、持久对敌的战略技术 军民结合方面,林则徐到广州不久,便敏锐地觉察到广东沿海民众具有高昂的抗战激情,便大胆地动员、组织民众配合清军作战,对于加强广州沿海防务,打击英军嚣张气焰,收到了良好效果。署两江总督裕谦明确提出抗击侵略者不能专恃兵力而应依靠民众,因为“兵有数而民无数”。台湾兵备道姚莹和总兵达洪阿招募壮勇数千人,在抗击英军入侵台湾的战斗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奇正并用方面,林则徐公开批评清军将帅指挥笨拙,只知用正兵御敌,不善于出奇制胜。他在广州一方面“坚垒固军,以守为战”,一方面招募渔民、疍户,配备火攻船只,由弁兵带领夜袭英船,开创海上奇袭战的先例。另外,道光举人臧纡青曾向主持浙江军务的扬威将军奕经系统地提出了军民结合、奇正并用、以奇制胜的“散攻之法”,可惜未被奕经采纳。与敌久持以挫敌师方面,林则徐在流放新疆途中曾设想东南地区倘被敌军久踞,“则恢复之策,扼要首在荆、襄,继连结秦、蜀以为之”(注:《林则徐书简》第194页。),即以两湖、陕西、四川为依托,进行持久战。安徽巡抚程楙采则明确提出:“以远隔数万里之英夷,敢恃孤军深入内地者,其意盖利于速战也。今我不与之决战,而与之久持……”(注:《筹办夷务始末·道光朝》(五),第2332页。)以上这些主张闪现着以弱胜强的战略战术思想亮点。 (五)居安思危,未雨而绸缪,加强塞防建设 林则徐抵达新疆流放地后,便潜心研究备边御敌方略,向伊犁将军布彦泰提出了兴修水利,屯田实边的建议。他还建议将屯兵制改为由当地驻军分期分批轮流进行耕种和训练的操防制,使生产与练兵结合。1850年秋,他发出了“为中国患者,其俄罗斯乎”(注:《清史稿》总第11494页。)的预言,要大家居安思危,未雨绸缪,增强塞防建设。魏源在《圣武记》和《海国图志》中,揭露了俄罗斯兼并西北,英吉利蚕食东南的侵略扩张野心,提醒人们重视塞防。与此同时,与塞防有关的一些著作,如姚莹的《康輶纪行》、何秋涛的《朔方备乘》等相继问世,阐发了重视塞防建设的思想。 以上所述,是林则徐、魏源等爱国志士,以鸦片战争为契机,夙兴夜寐,孜孜求索,凝炼而成的中国近代军事思想的雏型。它是近代中西文化第一次碰撞的产物,是中国军事思想由中世纪向近代递嬗的第一个里程碑。其基本特点是:以变易观为理论基础,以强兵御侮为根本目的,以“悉夷情”为前提,以“师夷长技以制夷”为核心,对海边防建设、军队建设以及战略战术等问题,提出了适应时代要求的指导思想和方针、原则,昭示了中国军事向近代化迈进的正确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