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黄乃裳思想发展的阶段性

——兼谈新发现的史料

作 者:

作者简介:
詹冠群 福建师范大学历史系副教授

原文出处:
华侨华人历史研究

内容提要:


期刊代号:K3
分类名称:中国近代史
复印期号:2000 年 09 期

关 键 词:

字号:

      黄乃裳(1849—1924)是著名的爱国华侨领袖。他以领导创建沙捞越“新福州”而蜚声中外,至今仍备受东南亚华侨华人尊崇。黄乃裳又是中国近代史、革命史以及福建地方史上一个值得重视的名人。他参加过维新运动,创办了福建近代第一张报纸《福报》;他追随孙中山,投身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丰富的人生经历使黄乃裳的一生充满传奇色彩。他在为祖国富强而不断探索、奋斗的过程中,对社会的认识不断深化,其思想也随之演变发展。黄乃裳的思想发展具有明显的阶段性,本文试就这一问题进行探讨,并兼谈近年来新发现的黄乃裳文章等史料,希望能够比较准确地揭示其思想发展的脉络及心路历程,并向专家请益。

      一

      黄乃裳早期的教育救国思想,主要表现在1866年至1894年甲午中日战争之前。他希望通过基督教会的宣教、办学及其他文化活动,提高国民素质,进而使中国摆脱积贫积弱的困境。这一思想形成的主要原因是基督教对他的深刻影响。

      黄乃裳出身于“累世业农”(注:黄乃裳:《绂承七十自叙》。为省繁文,本文征引除另有他注外,无注者均出自该书。)的贫穷家庭,“少时半耕半读”。由于勤学好问,他比较系统地接受了传统教育。但是,家庭条件和社会环境束缚了他的成长。1866年,基督教美以美会的传教士来到闽清六都。18岁的黄乃裳逐渐与传教士接触,后来还参加了他们的布道会。他发现传教士“与塾师之教人者迥别”,“如慈父之诏其子,贤兄之勉其弟”(注:黄九美(乃裳):《薛牧师传略》,《闽省会报》第255卷,光绪二十一年六月初一出版。), 这样更唤起了他的兴趣。因此,每有布道,“必往聆其言论”(注:黄九美(乃裳):《薛牧师传略》,《闽省会报》第255卷, 光绪二十一年六月初一出版。)。真正吸引黄乃裳注意的是宣教的内容。他对传教士所说的“恃人力不能胜诸罪恶,以为语甚奇创,徐与究诘讨论,藉知赎罪救灵要道”。经过几个月的反复揣摩,黄乃裳皈依基督,成为闽清县首批基督教徒。同时,他表示“誓至死之日,遇有机会,无论何等人,必对之阐扬赎罪救灵之大道。”

      入教后不久,黄乃裳即供职于教会。这对于他以后的政治生涯与思想发展至关重要。首先,有条件接触西方的文化;其次,有机会扩大与社会各界的联系。这些都有助于开拓他的视野。随着时间的推移,黄乃裳对基督教的信仰日深。他认为,自十六世纪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以来,基督教已臻于完美。他把哥伦布、麦哲伦、拿破仑、华盛顿及其他哲学家、科学家的出现,以及蒸汽机的发明、各门科学的问世,都丛纳于基督教的功劳之中。他还认为,“无论曾受文化与未受文化各种族,一经改正教传至其地,罔弗靡然从风,以增高其人民之品格程度,令其发生种种之新理想,而各欲作昂头天外之观”。这时的黄乃裳并未生活在真空中,他看到了祖国“外力之侵迫,国势之孱弱,民治之腐败,社会之颓落”,为祖国落后挨打而痛心,并时时“妄希有所效力于国家”。他认为,中国的积弱由于民智不开,而开通民智有治本与治标二法:办学为治本之图,办报为治标之计。既然基督教有那么大的神奇力量,岂不是同样可以适用于落后的中国?因此,黄乃裳相信:”如果吾中国自上而下一旦欢迎基督教,而受其化裁扶植者,安知不足驾欧美之上,而称为世界最文明之国也。”

      基于这种认识,这一时期黄乃裳所从事的工作,首先是努力扩大基督教会的影响。他担任过传道工作,但时间不长。即使不是直接的宣教,他也要用自己的言行唤起人们对基督教的信仰,以做到“自上而下”接受基督教的“化裁扶植”。黄乃裳“见夫流俗藐宗教中少文人学士,与夫上流社会之人才,乃励志为八股,廿九岁以第二名入泮。”后来他又参加乡试,中了举人。当时有人劝他学英文,也有人劝他学西医,但他“以读书博科名以餍流俗,以拓教中青年之胸次理想”。求取功名,原非黄乃裳本意,他是鉴于基督教的不普及与受蔑视才参加科举的。他希望通过自己的这一努力,为教会争得一点荣誉,以扩大影响。

      其次,黄乃裳热心于教会的办学、办报工作。基督教美以美会一向重视教会的教育。教会办学自有它的目的,但在黄乃裳看来,都属于开民智的治本之图。教育振兴了,国家就有救了。因此,只要教会办学,他“无不竭力提倡而辅助之”。英华书院创办之初,首任主理美籍教士武林吉(Franklin Ohlinger)主张中西文兼学, 但遭到在闽的许多美、英教士的反对。当时,在华的外国教士对中西文教育问题曾引发过一场争论。黄乃裳认为:“旷观环球商战,与夫各国人才经济弥满之势力、世界之潮流,知英文必大行于宇内”,因此支持武林吉。为了解决英文师资不足的问题,他要毕业于马尾船政学堂的二弟黄乃英,辞去月薪30元的工作,到英华任教,月薪仅6元。 他自己也在很长时间里任教于福音书院与英华书院。总之,黄乃裳“于教育一部尤为注意”,并为此“在在出力”。此外,他还从事编辑会报工作,并主编过《郇山使者》月报。他发表过劝人种牛痘预防天花的文章,写过《革除缠足论》。这些文章除了登诸报端外,还印成传单,在闽江上下游散发。从中可见黄乃裳提倡文明、消除愚昧的迫切心情。

      这一阶段黄乃裳思想的最大特点亦即最大的弱点,是浓厚的宗教色彩,因而是幼稚的、虚幻的、唯心的。以此作为出发点去寻求改造社会的良方,势必要碰壁。到了后来,黄乃裳内心感到空虚,对自己的努力“有无影响于社会,概不敢知”。外患日逼,时事多艰,他对自己的思想愈发怀疑,进而对教会也产生了疑问,逐渐地对基督教持“不冷不暖之态度”。黄乃裳思想产生演变也就是必然的了。

      二

      黄乃裳思想发展的中期,是在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至1898年戊戌变法失败期间。这时期,维新思想占主导地位。黄乃裳认为,只要实行自上而下的变法维新,中国就能走上富强之路。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