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K20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7326(2000)05—0097—05 张荫桓(1837—1900年),字皓峦,号樵野,别号红棉主人,晚清著名政治家、外交家,广东南海人,官至户部尚书衔左侍郎,时称张南海。他与甲午戊戌间的晚清政治有殊大关系,是近代史研究中被忽略的重要人物。 张荫桓先世居新会小范里,后徙佛山镇,遂籍隶南海,与康有为是同县人。宣统《南海县志·张荫桓传》载他:性豪俊,有胆略,倜傥多奇气,博涉书史,能文章,少应童试不遇,年仅弱冠即弃科举,学西学。同治三年(1864年)报捐知县,投奔山东的舅父李宗岱观察。因舅父荐引,山东巡抚阎敬铭、丁宝桢先后器异,招致幕中掌书记,公牍奏章多出其手,文章写得既好又快,“荫桓天才飙发,每草一疏,俄顷立就”,“每遇疑难事,应机立断。”阎敬铭、丁宝桢以荫桓识力过人,才大心细,究心世务,治事精密多次保荐,以后又受李鸿章、翁同和赏识,因而官运亨通。同治七年(1868年),张荫桓由知县迭保至道员。同治十三年(1874年)署山东登莱青道,不久署山东盐运使。1876年,协助李鸿章处理马嘉理案。光绪七年(1881年),转安徽徽宁池太广道。八年(1882年)升按察使。中法战争期间,“会同办理签订中法越南条约和划界事宜”。多年的洋务实践,办事干练精达,显示他有长于外交的才能。 光绪十年(1884年)五月清廷遴选使才,召见张荫桓、薛福成、张富年等,仅张荫桓一人奏对称旨,受慈禧赏识,“备出使外洋”,赏三品卿衔,在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学习行走。十一年(1885年)六月清廷正式任命张荫桓为出使美国、西班牙、秘鲁大臣,行前两次请训,慈禧称他:“尔向来办事认真,能办事人”。(注:张荫桓:《三洲日记》卷一;卷四,第五○页;卷八,第三七页;卷五,第四五页;卷七,第四二页。)他的主要使命是保护这些地方华人安全和各项权益,代表中国政府交涉各项事宜。接任后他即对华人境况进行调查,提出工作要点:“此时机局,要在保华人之生计,雪积案之滞冤,通华商之贸迁,固邦交之睦谊”,(注:张荫桓筹议在美华工善后事宜片,《华工出国史料汇编》第一辑(4),第一三五二页。)体现了他统摄全局, 而又精明务实的作风。直到十五年(1889年)九月任期届满,作为驻外使臣,他主要进行了下列交涉: 1.设领事保护侨民。受命后,张荫桓即与总理衙门大臣及北洋大臣李鸿章、两广总督张之洞晤商在小吕宋(菲律宾)等地设立领事,代表清政府与西班牙当局接洽,保护当地华人。十二年(1886年)正月他抵粤后,恰遇小吕宋商董叶龙钦等来华,呈递华商290家公禀求设领事,于是当即亲赴香港与该商等接晤,深感海外华人情词恳切,皆实有不忘桑梓之心和请求皇朝庇护的愿望。遂与张之洞联合奏派王荣和、余镌查访南洋各埠侨工情形,筹备设立领事。奏折里说:“中华人民散处外洋各埠,略分工商两途,百年以来生聚日盛,虽侨居异域,而频年捐赈捐饷不忘本源,……特以谋食他方,满无统属,不免为他族欺虐。大约海外各国之待华人,情形虽不一致,而意存畛域则一。有官申理,则共庆来苏;无所控告,则苛虐殊甚。……纵计诸洋华民数逾百万,除世居海外及孤身出洋者约十之八,有家属通音问者约十之二,尚有二十万人,每年寄家少者数十,多者千百,酌中牵算,人以百元为率,亦有二千万元,为银一千数百万两。果能保护无虞,其获利回华者,复能谕禁乡邻吏胥不得讹诈。从此声息常通,不忘归计,日推日旺,实为中国无形之益。若化外视之,则沿海各省华民生机日蹙,甚非中国之利也。诚得兵轮为之保护,设官为之经理,则威灵仰借乎天朝,疾苦可达于宸听,……自然生计安稳,群情向慕,必可收效将来。……臣荫桓陛辞时,业将大略情形陈奏。”(注:《华工出国史料汇编》第一辑(1), 第二六七—二六八页。)张荫桓到任后即多次与西班牙政府外务部交涉,还曾以要求西班牙政府赔偿1867年以来多征收菲律宾华人税款1000万比索为筹码(因为1867年《中西条约》规定,华人享受最惠国待遇,违约多征重税,理应赔偿),要求设领事保护侨民。但颇费周折,耗时经年,最终仍被西班牙政府无理推托、拒绝,此事只好由继任崔国因续办。张荫桓还多次指示驻古巴、秘鲁、巴拿马、墨西哥等地有关使领人员关注华工情形,保护华工。 2.设华人中西学堂,中西兼学,融会贯通,将来回国效力。出使期间,张荫桓积极在旧金山、秘鲁、古巴等地华人聚集区,倡导设立华人中西学堂,使华童学习中国传统文化,不忘“根”在中国,同时兼学西学,特别是西方科学技术,使他们有一技之长,将来回国效力。张荫桓在1886年的《论中西之异》一文中说,西方文化以科技见长,中国文化以义理见长,所谓“格物工夫,西人讲究不爽;若衡论义理,则中国五千余年,俞研俞精,西人不逮。若合中西融会贯通,斯为得之。”(注:《近代中国对西方及列强认识资料汇编》第三辑,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86年版,第253页。)要中西兼学, 重点是学习西方的科技与法律。1887年的《筹设古巴各埠学堂折》中说,要“分延中西塾师教习中文日文,既能成诵,进习法文。文字既通,即分门学习武备、制造、算学、律例等事。法国律例,环球各国每援为依据,总理衙门亦专译刊本,于交涉各事较美律为有用。但视学生资禀相近者诱掖之,或当各有成就。”(注:《近代中国对西方及列强认识资料汇编》第三辑,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86年版,第255页。)学成后, 准备他日回国效力。 3.教育华人团结自爱、和睦相处。早期华人社会内部不团结,常有“堂斗”,适成为外国政府排华之口实。张荫桓说:“欲令华人不为洋人所欺,必先令华人自相和洽。”1886年旧金山华人堂斗又剧,旧金山总领事和中华会馆各绅董尽力调解,并禀告张荫桓公使,请求出告示禁止械斗,张荫桓即发布告示劝谕如下:“本大臣德薄能浅,拜使命于土人虐待华人之际,驱逐燔杀,积案累累。……我华人远离乡井,风涛之险,洋例之苛,不避艰难,无非为谋生而至。……山巅海隅之区,旅馆羁栖,无父母妻子之相依,望田园庐墓而不见。……偶有猜嫌或致诟詈,一言不合,遂尔拔刀,此血气方盛之所为。然而转念同为华人,同客异域,或小忿酿命,则死者无辜,冤魂不散,旅魂之缠绕,公论之鄙夷,虽幸逃法网,不难望谋为顺遂。美律纵能宽恕,中国自有典章,一经咨查,亲族受累。况美国年来厌薄华人,已成风气,我华人即安分守己,犹虑蒙以恶名,我复自相残杀,予人以口实。……欲令华人不为洋人所欺,必先令华人自相和洽。……倘经此次晓谕之后,尚复不知悛改,仍有寻殴互斗等事,一经领事禀报,本大臣惟有按名咨令原籍,设法究治,以警效尤,而安良善。为此札饬,札到该领事即便分饬,遵照毋违。”(注:张荫桓:《三洲日记》卷一;卷四,第五○页;卷八,第三七页;卷五,第四五页;卷七,第四二页。)他的劝导和牵连本籍的做法是有成效的,减少了华人的“堂斗”内耗,对稳定华人社会秩序起了一定的作用,为后续使臣所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