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章士钊编译的《孙逸仙》在清末革命宣传中的地位和作用

作 者:

作者简介:
郭双林(1960—),男,河南林州人,中国人民大学历史系副教授、史学博士。中国人民大学 历史系,北京 100872

原文出处:
河南大学学报:社科版

内容提要:

《孙逸仙》一书是章士钊在邹容的激励下编译的一部孙中山早期革命斗争史。该书1903年出版后,风行天下,成为鼓吹革命之有力著述,其影响堪与邹容的《革命军》、陈天华的《猛回头》、《警世钟》相比驾。特别是在宣传孙中山的早期革命活动和政治主张,提高其在革命知识界的声誉,确立其在当时及后来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运动中的领袖地位方面,该书起到了当时其他著作无法替代的作用。


期刊代号:K3
分类名称:中国近代史
复印期号:2000 年 08 期

字号:

      中图分类号:K257.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 —5242(2000)02—0008—05

      在晚清,1903年是一个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年代。在此之前,尽管清政府已经腐朽不堪,孙中山等革命志士也在不屈不挠地进行着反清革命活动,但整个社会的主潮却是爱国救亡;在此之后,由于清政府的一系列倒行逆施,特别是由于民主革命思想的广泛传播,反清革命成为时代的主旋律。在当时宣传民主思想、鼓吹革命风潮方面,章太炎的《驳康有为论革命书》、邹容的《革命军》、陈天华的《猛回头》及《警世钟》、章士钊的《孙逸仙》等著作发挥了特别大的积极作用。但不知因何原因,《孙逸仙》至今没有受到学术界应有的重视。本文即拟就该书成书的经过、内容及其在清末革命宣传活动中的地位和作用作一初步探讨。

      一

      《孙逸仙》一书是由章士钊(出版时署名黄中黄)编译的。1903年初,受当时罢课风潮的影响,正在南京陆军师范学堂读书的章士钊,与林力山等30余名学生毅然退学,奔赴上海,“蚁附爱国学社,公言革命”[1](P138)。 在这里,章士钊初次结识了章太炎,并受到其重视。1903年4月,留学日本的邹容、 张继和陈独秀因严惩湖北留学生监督姚文甫,为避免日本方面的迫害被迫秘密回国。陈独秀返回家乡安徽办报,邹容和张继则留在了上海中国教育会。章太炎在日本时就与张继相识,此时又与邹容相识。虽然四人在年龄上有一定差距,但共同的志向、爱好,使他们很快成为挚友。据章士钊后来回忆说:“壬寅、癸卯间……士风丕变,新党集上海,昌言革命,以吾家太炎先生为之魁。……一日,先生挈钊与继、容同登酒楼,开颜痛饮,因纵论天下大事,谓吾四人当为兄弟,僇力中原,继首和之, 一拜而定。” [2](P158—159)之后,章士钊前往主持《苏报》,而邹容则经常前去闲谈,“谈每午夜不去”。一天,邹容突然问章士钊:“大哥(章太炎)为《驳康有为书》,我为《革命军》,博泉(张继)为无政府主义,子何作?”当时章士钊刚刚投身革命,“而于东西文字,全不通晓,主义胡别,如菽与麦,即欲发奋著书,而不可得”,所以,邹容这一问,使其甚感惭愧,只得“笑谢之而已”。[3]也许问者无心,听者则有意。 此事之后,章士钊不仅发愤为学,而且在当年8 月就以日本宫崎滔天所著的前半生自传《三十三年之梦》为底本,编译成《孙逸仙》一书。

      宫崎滔天原名寅藏,别号白浪滔天,日本熊本县玉名郡荒尾村人,出身于一个行将破落的武士家庭。早年受自由主义、基督教的博爱和平等的人道主义以及虚无主义的反权力反体制思想影响较大。后受其二兄宫崎弥藏的影响,开始留心中国问题。1897年在横滨初交孙中山后,一见倾服,矢志追随,开始了支持中国革命的艰苦生涯。《三十三年之梦》是宫崎在惠州起义失败后,在经济极度拮据、心情极度怨愤的情况下撰写的前半生经历的回忆录。全书共28节,前半部叙述了自己的家世,早年受教育的经过,思想的变化和在南洋、泰国等地的移民活动;后半部详细记载了其投身中国革命的经过,包括如何与孙中山结识和受日本政府之命与平山周一起到华南去营救康有为、梁启超,受孙中山之命帮助菲律宾革命志士运送武器,促成华南、华中等地的哥老会、三合会与兴中会的合作,参与策划惠州起义等,而以惠州起义失败后投身浪花节界卖唱为生一事结束。由于该书不仅记载了孙中山早期革命活动,而且文笔优美,态度纯真,所以1902年初版之后,引起许多人的注意,后来先后发行过10多版。

      章士钊的《孙逸仙》是根据该书初版本编译成的,距该书出版仅一年。在此之前,章士钊对孙中山的了解,“较之秦力山所谓海贼孙汶,不多几许”。一天,章士钊在湖北王侃叔(慕陶)处见到孙中山所作的手札,长至数百言,用日本美浓卷纸写就,字迹雄伟,大为惊叹,因起“心悦诚服”之意,从此不敢再以草泽英雄视孙。他“既因王侃叔而知先生之抱负与方略,复求得滔天先一年壬寅所发行之新著作”,遂“本其一知半解之日文知识,择要迻录,成此短书。”[4](P243 )章士钊将《孙逸仙》一书译完后,当年即作为“荡虏丛书”的第一种刊行,一时风行天下;同年黄藻曾将第一章大部分内容以《孙逸仙与白浪花滔天之革命谈》为题编入《黄帝魂》一书;1906年古今图书局又曾重印;1956年被收入《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辛亥革命》第一卷;1962年台北文星书店也曾将该书影印。

      二

      《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辛亥革命》第一卷所收《孙逸仙》一书,共计4章67小节,如加上序、凡例和目次,约3万余字。《三十三年之梦》本来是宫崎寅藏撰写的自传性回忆录,经过章士钊这一“翻译”(实质是改写),就变成了孙中山的早期革命斗争史。

      章士钊在“翻译”过程中主要作了以下的改动:

      第一,书名。原书名为《三十三年之梦》,章士钊翻译时将其改为《孙逸仙》,对此,章在该书《凡例》中说:“是书标题《孙逸仙》,乃从吾主义之所在,而亦为原书中特别主脑,故易以此名,无所不合。”[5](P94)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