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之洞家书》辨伪

作 者:

作者简介:
秦进才,1953年生,教授。河北师范大学历史系 050091

原文出处:
历史研究

内容提要:

《张之洞家书》自问世即有人怀疑其真伪,但具体分析者少,因而至今仍在流传。从其虚构人物,违反制度,时间混乱,编造履历,使用后世语言等方面看,该书漏洞甚多,其伪造者及传播源流亦有踪迹可以察考。


期刊代号:K3
分类名称:中国近代史
复印期号:2000 年 08 期

关 键 词:

字号:

      1996年1 月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参考上海中央书店《清朝十大名人家书》本出版《清代十大名人家书》,其中包含伪造的《张之洞家书》。笔者特此辨伪,考订如下。

      一 内容荒谬的家书

      《张之洞家书》有不同版本,但内容相同,均为40封致、复双亲书和4封致、复儿子书。前贤曾指出其伪托,但没有具体分析其内容, 笔者拟分类剖析其内容,以证其荒谬。

      (一)虚构人物

      首先是已经过世的双亲。据张之洞殿试对策中所开列的三代脚色,有“父锳,仕,故。”张之洞从舅父朱琦所撰《诰授中宪大夫赏戴花翎署贵州分巡贵东兵备道赐卹追赠太仆寺卿又甫张公墓志铭》与《张文襄公年谱》卷1和《大清畿辅先哲传》卷34 《张锳传》及民国《南皮县志》卷8《文献志二》等书记载,张之洞的父亲张锳, 字又甫,号春潭,嘉庆十八年(1813年)以举人大挑知县起家,历任知县、同知、知府,官至署贵州贵东兵备道,咸丰六年(1856年)七月二十四日,卒于贵州军中。张之洞生母朱夫人,是四川和州知州、广西临桂朱绍恩之女,道光二十年(1840年)卒,时张之洞年仅4岁。朱夫人卒后, 张锳不再娶妻,由侧室魏氏抚养张之洞成人。张之洞家书没有纪年,仅有月、日。第一封致双亲书报告应试,第二封致双亲书誊寄试卷,第三封致双亲书报告中式。张之洞先后于咸丰六年(1856年)、同治元年(1862年)、同治二年(1863年)三次入京赴考,两次名落孙山,同治二年中一甲第三名。按情理推断张氏致双亲书的年代当为同治二年,但此时距其父张锳在贵州去世已近8年, 距其生母朱夫人去世已有23年。这些前后日期相接、内容互相呼应的致、复双亲书,正是欺世骗人的伪造。

      其次是子虚乌有的母舅、舅母。《张之洞家书》中从三月二十二日致双亲书报告应试,到两年后正月二十四日复双亲书痛悼丧舅,先后十余次说到他的三个母舅及舅母。据张之洞次兄张之清(仲穆)所撰《又甫府君行状》和胡钧《张文襄公年谱》卷1可知, 张锳元配夫人刘氏,为布政司理问、沧州刘廷栻之女;继娶夫人蒋氏,为嘉定知府、卢龙蒋策之女;继娶夫人即张之洞生母朱氏。刘、蒋、朱三夫人,均比张锳早卒。三夫人都是随张锳仕宦四方,而不是与张锳长期厮守于故里南皮,她们的兄弟也自然不会在南皮与张锳夫妇生活在一起。再加上张锳夫妇早已不在人世,因此,这些多次出现的母舅、舅母均是子虚乌有之人。正是因为如此,《张之洞家书》中涉及与母舅、舅母有关的人物,前后关系混乱。如三月二十六日致双亲书报告回省中说:“文渊伯闻患瘫症,殊为可忧。犹幸培元弟已能自立”。四月二十七日复双亲书感谢拒婚时又说:“二舅母丧未三日,乃嗣子培元表兄又以不幸告。”一个培元,先称为弟,后称为表兄,前后矛盾,显系仓促伪造。

      其三是凭空捏造的内兄。七月五日复双亲书称:内兄“子祥人尚忠厚,且为大人门生”,七月十七日、二十三日,八月二十九日复双亲书又涉及子祥内兄,似乎这位内兄与张之洞父母同在故里南皮。张之洞有三位夫人,石夫人为直隶滦州人,其兄石均,为贵州都匀知府,咸丰七年(1857年)战死;唐夫人为贵州遵义人,其兄唐炯,同治年间官至道员,光绪年间曾任云南巡抚、督办云南矿务等职;王夫人为山东福山人,其兄王懿荣,光绪年间官至国子监祭酒。石、唐、王三位夫人之兄,无一人是张锳的门生,从他们的经历看,根本不可能与张之洞父母同在故里南皮生活。因此,所谓子祥内兄也是个凭空捏造的人物。

      此外,二月二十三日致双亲书问候父母,其中提到“同年杨友诚兄”。所谓同年,即同科中式者。张之洞于咸丰二年(1852年)乡试中式,为解元,据光绪《畿辅通志》卷45《选举十三》载,咸丰二年壬子科131名举人中无杨友诚其人。 张之洞于同治二年癸亥恩科殿试以一甲第三名成进士,查《明清进士题名碑录索引》及该书的《明清历科进士题名录》同治二年癸亥恩科200名进士中,亦无杨友诚其人。由此可知, “同年杨友诚”也是虚构人物。

      (二)不合制度

      首先是称谓不符。三月二十二日致双亲书报告应试称:“得中进士第四名,现已届殿试期矣。”据《清史稿》卷108 《选举三》载:“三年大比,试诸生于直省,曰乡试,中式者为举人。次年试举人于京师,曰会试,中式者为贡士。天子亲策于廷,曰殿试,名分一、二、三甲。一甲三人,曰状元、榜眼、探花,赐进士及第。”其他殿试中式者赐进士出身、同进士出身。《清会典》卷33《礼部》载:“凡乡试中式曰举人,副于正榜曰副贡生。省各定其额。会试中式曰贡士。殿试赐出身曰进士。”《日知录集解》卷16《进士》条引赵氏说称:“今会试中式者,礼部放榜但云会试中式举人,必俟殿试后赐进士及第、出身、同进士出身,始谓之进士。或有事故不及赴殿试者,尚是中式举人,不得称进士。盖犹沿唐宋遗制。”上述所说虽有异同,但由此可知清代科举制度是会试中式者称贡士或会试中式举人,殿试中式者方得称为进士。《张文襄公年谱》卷1载:同治二年三月会试, 四月初九日榜发中式第一百四十一名贡士。上引致双亲书报告应试中所谓“中进士第四名”,不仅称谓不符合科举制度、名次相差悬殊,而且写信日期是三月二十二日,距四月初九日发榜尚有半个多月,如何能知其名次?

      其二是并无督学考试。六月十九日致双亲书称:“十三日吏部举行督学考试,翰林院中人投考者,计举全体八分之五。”督学的全称应该是提督学政,简称学政。《清史稿》卷116《职官三》载:提督学政, 每省一人,“以侍郎、京堂、翰、詹、科、道、部属等官进士出身人员简用,各带原衔品级。”《世载堂杂忆·清代之科举》载:“清室定例,各省由钦命简放学政,三年一任;大省恒放四品以上大员,较小省份则放翰林院编修。”由上述可知,提督学政在侍郎、京堂等官员的进士出身人员内简择选用,并不举行什么“督学考试”。实际上,清朝自嘉庆年间之后,在每次乡、会试前举行考差,如《清史稿》卷108 《选举三》载:乡、会试考官,“嘉庆以后,更试侍郎、阁学及三品京堂等官,曰大考差。”《世载堂杂忆·清代之科举》亦载:“乡试每省例放正副主考各一人,官翰林院编修、检讨者,皆先期考差,候简放。内阁中书、各部主事,亦得与考。”由此可知,在乡、会试前举行考差,参加考差的人员,有翰林院编修、检讨,有内阁中书、各部主事等,考差成绩好者往往会被选任为乡试正副主考等,有时各省学政也于考差记名或担任乡试正副主考官内简放,如张之洞于同治六年(1867年)四月、同治十二年(1873年)五月,两次参加考差后,奉旨充任浙江、四川乡试副主考官,乡试结束后,先后被简派为湖北、四川学政。但考差,并不是“督学考试”。《张之洞家书》的伪造者,不清楚什么是“考差”,把考差说成根本不存在的“督学考试”,当然与清朝制度大相径庭了。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