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督教与近代农业科技传播

——以金陵大学农林科为中心的研究

作 者:

作者简介:
刘家峰,华中师范大学历史研究所助教。武汉430079

原文出处:
近代史研究

内容提要:

由于农业具有和医学、教育同样的传教价值,早期农业传教士根据中国是一个农民大国的国情,针对中国教会一贯重视城市忽视乡村的策略,提出了“教会乡村化”的主张。这一主张激起了部分教会对农业的极大兴趣。本文以金陵大学农林科为中心,讨论了教会与金大农林科为实现教会乡村化而进行农业教育和科技推广的过程。在教会乡村化和乡村基督化的背景下,农业科技成为传播基督教的媒介,基督教充当了传播农业科技的主体,对近代中国农业的进步做出了一定贡献。


期刊代号:K3
分类名称:中国近代史
复印期号:2000 年 06 期

字号:

      基督教对中国农业科技的传播至少有两方面的贡献:一是它创办了金陵和岭南两所著名的农学院(燕京大学农科在1931年合并到金陵),把美国农业高等院校的教学、科研、推广体制引入中国,为中国农业高等教育的发展、人才培育、作物改良及科技推广做出了杰出贡献(注:最近的研究请参阅张剑《金陵大学农学院与中国农业近代化》,《史林》1998年第3期,第79—90页。);二是随着教会学校农科的开办, 20世纪20年代前后,在部分传教士和差会中间开始出现一股以教会乡村化为目标的农业传教思潮,逐渐影响到越来越多的教会组织对农业发生兴趣,推动了农业科技向农村基层传播的过程。本文将讨论农业传教思潮何以兴起,并以1914—1928年间的金陵大学农林科为中心,对基督教的农业教育和科技推广活动做一历史考察。

      一、农业是乡村传教的钥匙:农业传教士对教会乡村化的提倡

      医药和教育是来华传教士最早用于传教的两种手段,也因此成为近代基督教在华发展的最大和最成熟的两项事业。早在1840年前后在广州一带就出现了“医务传教”(medical mission )和“医务传教士”(medical missionary)。(注:详见吴义雄《基督教新教传教士在华南沿海的早期活动研究(1807—1851)》第5章, 中山大学未刊博士论文,1999年。)传教士利用农业传教则要晚得多。广东基督教团体最早认识到以农业为服务手段的重要性,1893年在广东省基督教会议上成立了“农民协会委员会”,准备邀请欧洲农学教授来华培训农业人才,但后来并无进展。(注:C.W.Groff,"The Rural Church",The ChineseRecorder,Vol.LV,No.12,Dec.1924,p.778.)一些传教士也曾将外国作物引进中国,

      最为后人称道的是两位在山东的传教士:梅理士(Charles R.Mills)和倪维思(John L.Nevius)。他们曾将美国大花生引进山东(注:J.H.Reisner,"The Church in Rural Work", The Chinese Recorder,Vol.LV,No.12,Dec.1924,p.790.),使之成为20世纪初期山东最重要的出口经济作物。倪维思还把美国、欧洲和日本等地的苹果、梨、葡萄与中国土生品种嫁接成新品种,著名的“烟台香蕉苹果”就是他利用美国品种嫁接而成的。倪氏还建立示范农场,每年将培育的新品种免费送给附近农民,以此博取农民的好感。(注:曲拯民:《美国长老会和山东自立会事略》,(台北)《山东文献》第11卷第 1期,第24页。)

      在整个19世纪,来华传教士中很少有人像米氏和倪氏那样尝试开展农业传教活动,直到1907年,第一位受过农学专门训练的传教士即农业传教士(agricultural missionary)高鲁甫(G.W.Groff)被派到广州岭南学堂。高鲁甫毕业于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园艺学家,学生时代深受布道家穆德的影响,怀着一种将基督福音传遍天下的宗教热情,志愿来中国服务。他为喜欢农学的中小学生开设了几门课程,和其他几位农业传教士一起逐步提高岭南学堂对农学的兴趣,并在岭南建立了示范奶牛场和柑桔引种站。1917年农学正式成为与文学、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并列的四组课程之一。(注:郭查理:《岭南大学简史》,李瑞明编:《岭南大学》,香港,岭南大学筹募发展委员会1997年印行,第56—57、151页。)金陵大学农科的设立源于传教士裴义理(Joseph Bailie)的赈灾活动。裴氏1890年来华,1910年任金大算学教习,1911年淮河流域发生水灾,裴氏前往赈灾。他看到以往传教士发粮分钱的传统办法不能根本奏效, 就转而引导难民垦荒自救。 (注:W.E.Macklin, "TheBailie Colonization",The University of Nanking

      Magazine,Vol.VI,No.2,June,1914,p.1.)1912年,裴氏联合当地缙绅, 在上海成立义农会,购买南京紫金山荒山4000亩,雇佣难民并亲自指导他们用新法造林种地。(注:张汝芹:《义农会成立及进行之次序》,《中华基督教年鉴》(1914年),第129页。亦有“官府拨给荒山四千亩”之说, 见南京大学高教研究所校史编写组编《金陵大学史料集》,南京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第18页。)随着垦荒和雇工规模不断扩大,裴氏越来越感到中国农业人才缺乏,遂建议金大开办农科,并得到美国金大董事会的同意。1914年秋农科开始招收本科生,这是中国四年制农业本科教育的开端。裴氏的继任者为芮思娄(John H.Reisner)。芮氏系康乃尔大学农学硕士,作物育种学家, 自称是美国来华的第二位农业传教士, 1917—1928年执掌金大农林科。他把美国大学教学、科研、推广三位一体的办学模式搬到金大,随着农业传教士的不断加盟,到20年代中后期,金大农林科已经蜚声海内外。截止1924年,来华的27位农业传教士中,有15位任教于金大和岭南大学。(注:J.H.Reisner,"The Church in Rural Work",The Chinese Recorder,Vol.LV,No.9,Dec.1924,p.790.)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