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政治改革家的困境

——陈炽《上清帝万言书》的发现及其意义

作 者:

作者简介:
孔祥吉,美国哈佛大学费正清研究中心 研究员

原文出处:
广东社会科学

内容提要:

陈炽是晚清维新派的代表人物之一,甲午战争失败后,曾建议清廷向西方学习,改革政体,设立议院。长期以来,人们只能从《康南海自编年谱》等书中知道陈炽曾系统提出过政治改革的建议,至于其建议包括哪些内容,却是个悬而未决的问题。作者根据其新发现的陈炽《上清帝万言书》,对陈炽的政治改革建议和不幸境遇作了全面深入的探讨。


期刊代号:K3
分类名称:中国近代史
复印期号:2000 年 06 期

关 键 词:

字号:

      [中图分类号]K25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 —114X(2000)02—0071—07

      甲午战争失败以后,清廷割地赔款,列强纷起效尤。一时之间,国势危迫,人心思变。不同阶层、不同政见的人物纷纷上书,表达政见:有人建议练兵筹饷,有人建议开矿筑路。然而,却很少有人建议进行政治体制改革。唯独有一位小京官,与众不同,他建议清廷向西方学习,改革政体,着手考虑设立议院。他就是著名的维新派代表人物陈炽。

      长期以来,我就想写一点有关陈炽的文字,只是苦于资料的缺乏,只能从《康南海自编年谱》等书中知道,陈炽曾系统提出过政治改革建议。至于他的建议包括哪些内容,他是否向清廷提出开设议院,却是一个悬而未决的问题。近来,笔者在台北故宫博物院所保存的清代档案中,发现了陈炽甲午战后所写的《上清帝万言书》。这是一份至关重要的历史文献。它的发现不但可以帮助我们弄清近代先进的中国人在进行变法时,如何处理君权与民权的关系,也可以使我们看清他们是如何处理经济改革与政治体制改革的关系,他们以最明确的语言划分了维新派与洋务派的区别。

      一、政治改革是陈炽思想体系中最精彩的部分

      陈炽(1855~1900年),原名家瑶,字次亮,号瑶林馆主,江西省瑞金人。陈炽于光绪八年(1882年)中举,光绪十二年(1886年)考取军机章京,长期在户部任职。陈氏从青年时代开始就喜欢周游全国各地,留心天下利病,钻研中西各国学问,且颇有心得。陈炽于光绪十九年(1893年)写作《庸书》,详尽阐述了他的改革思想。该书分为内外百篇,其中以议院、报馆、乡官等篇最为深刻。它反映了陈炽对西方政治制度的初步认识。《庸书》在谈到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议院时,以赞美的口吻写道:

      “泰西议院之法,本古人悬建铎、闾师党正之遗意,合军民为一体,通上下为一心,即孟子所称“庶人在官”者,英美各邦所以强兵富国,纵横四海之根原也。华盛顿以编户之细民,苦英人之虐政,风驰霆击,崛起美洲,既有国而不私于一身,遂立民主之制,定议院之规,可否从违,付诸公论。泰西各国靡然向风,民气日舒,君威亦日振。”(注:赵树贵、曾丽雅编:《陈炽集》,中华书局1997年版,第107页。)

      不难看出,陈炽对欧美国家的议院充满了憧憬向往之情,对华盛顿“有国而不私于一身”的民主精神由衷钦佩。他的这种思想并非是偶然产生的,而是经过长期的深思熟虑,比较鉴别,才认识到资本主义的民主制度远比封建独裁要优越得多,认为只有发扬民众的智慧,才能纠正和制约封建君主高高在上的错误决策。

      如果说陈炽对欧美资本主义国家议院制度的颂扬,表达了他对改革中央政府体制的愿望,那么,他对乡官的论述,则表述了他对变革地方政权的设想。他在《庸书》中指出:

      “各府、州、县,则仿外洋议院之制,由百姓公举乡官,每乡二人,一正一副,其年必足三十岁,其产必及一千金,然后出示晓谕,置轨通衢,期以三月,择保人多者用之,优给俸薪,宽置公所,置贤者一人为之首。开会、散会,具有定期,每任二年,期满再举”。(注:赵树贵、曾丽雅编:《陈炽集》,第17页。)

      所谓“乡官”,本来是指汉代三老、啬夫、游缴等,掌佐县令治一乡之事。而陈炽所说的乡官,则主张仿外洋之制,由百姓公举,这就与传统的乡官就有了本质的区别。这些被民众选举出来的乡官,除了议政之外,还有权监督朝廷任命的地方官,如发现其劣迹,可“白之大府”、“转详吏部”,实际上是在发挥监督作用。人们不难在陈炽的上述相关论述中隐约地领略到他对资产阶级民主制度的向往与追求。

      除此之外,陈炽还在《庸书》中对泰西报馆的优越性进行了介绍,认为它可以公是非,广见闻,开风气,去除君民之隔阂,主张“晓谕民间,准其自设,资本不足,官助其成”。“一转移间则诸利皆兴,而诸弊皆去。集思广益,四民之智宏开,殚见博闻,万里之形声不隔,高掌远庶,明目达聪”。(注:赵树贵、曾丽雅编:《陈炽集》,第106 ~107页。)陈炽主张民间广设报馆的建议, 是与他的民主思想相辅相成的。因为没有报馆和言论的自由,议院政治就会成为一句空话。

      整个看来,陈炽的思想体系包括了很多内容,但是,不断向西方学习,追求政治体制改革,则是其最闪光的部分。正因为如此,陈炽成了众多京官中思想最敏锐,西学最通达的佼佼者。陈炽在这一时期虽然讲了议院的好话,但是这种制度能否在中国推行、何时能实行,则没有上书说明。这一方面是因为陈炽的认识还没有达到后来那样高的水平;另一方面,与知识分子患得患失、谨慎畏缩的特点也不无关系。因为陈炽深知,议院虽然好,而大权独揽的君王们是不会喜欢它的。正因为陈炽的《庸书》中,没有这些使君王难堪的建议,因此,翁同和才於光绪二十一年三月把它原封不动地进呈给光绪皇帝阅看。

      二、《上清帝万言书》的若干问题考证

      陈炽的《上清帝万言书》是我在台北故宫博物院所存的清代军机处档案抄本中发现的。后经台北中研院约聘助理研究员潘光哲先生标点整理,约一万一千余言。该折原名《中倭苟且行成,后忧方大,敬陈管见呈》。这是陈炽向清廷所上奏议中最为重要的文献。它较为详尽地阐述了陈炽的改革思想,是一份研究晚清变法史极为珍贵的档案资料。现将陈氏《上清帝万言书》若干有关问题厘清如下: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