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变革特征论 近代中国社会变革的特征,卓荦可纪者有三,其中之一为变革的快节奏。 近代中国知识分子生长在国门被强行洞开、处于落后挨打的半殖民地社会之中,国家遭屈辱、人民受奴役的可悲境遇,激起了他们强烈的忧患意识和民族情感。先进的知识层继承了古代士大夫们“以天下为己任”和承担“社会良心”责任的优良传统,自觉地肩负起历史的重任,“以爱国相砥砺,以救亡为己任”,苦苦寻觅救国救民的真理。 这种千帆并进的结果是,一种新的社会思潮,很快会变成旧的社会思潮,而为更进者所取代。如维新思潮,流行的时间仅仅是从甲午到戊戌短短的数年;而革命思潮,也不过是在辛亥前后一段时间里产生了巨大的社会影响。而当这两大思潮流行之时,社会主义思潮也静悄悄地步入中国,并在“五四”前后取代革命思潮,一举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主流。社会变革步伐之快,令人眼花缭乱。正如瞿秋白所说:“社会主义的讨论,常常引起我们无限的兴味。然而究竟如俄国19世纪40年代的青年思想似的,模糊影响,隔着纱窗看晓雾,社会主义流派,社会主义意义都是纷乱,不十分清晰的。正如久壅的水闸,一旦开放,旁流杂出,虽是喷沫鸣溅,究不曾自定出流的方向。其时一般的社会思想大半都是如此。”(注:瞿秋白:《俄乡纪程》,转引自《五四运动文选》,三联书店1959年版,第429页。)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严复、康有为、章太炎等等叱咤风云的弄潮儿,他们只是在很短的时间内站在时代的前列,不久就成为时代的落伍者。正如鲁迅所说:“原是拉车前进的好身手,腿肚大,臂膊也粗,这回还是请他拉,拉还是拉,然而是拉车屁股向后”,“这里只好用古文,‘呜呼哀哉,尚飨了’了。”(注:《趋时与复古》,《鲁迅全集》第5卷,第536页。) 与近代欧洲相经更能看出,近代中国社会变革已经跨入快车道。以民主思想进程为例,欧洲从15世纪到18世纪共计经历了四个阶段:人文主义者对人的价值、尊严和个性解放的宣传;加尔文的民主、共和主张,鲍埃西等人的自由、平等思想的传播;格老秀斯、洛克等人的社会契约思想、分权说的产生,英国立宪政体的产生;孟德斯鸠、卢梭等人民主思想的激荡,法国民主政权的建立。上述内容在欧洲的传播及实现经历了300年,而在近代中国只用了80年。 社会变革的快节奏之所以产生,导源于先进知识层的性急心理。如康有为就曾说:“以我温带之地,千数百万之土,四万万之农、工、商更新而智之,其并驾于英、美而逾越于俄、日,可立待也。日本变法二十年而大成,吾民与地十倍之,可不及十年而成之矣。”(注:康有为:《日本书目志·序》,《康有为全集》卷3。)性急心理作为近代社会的普遍现象,反映了先进知识层心态的失衡与扭曲。 特征之二是变革的启动源来自于外部,并进而形成救亡与启蒙这一矛盾复合体。 世界各国在由传统型向近代型过渡中,其变革分为原生型、次生型、殖民地型、感应型四种模式。原生型也即内生型,英、法为其代表;次生型即移民型,美国、加拿大为代表;殖民地型以拉美为代表;感应型以中国为代表。无论是原生型,还是次生型,乃至殖民地型,其共有的特点是西方式的价值观念、工业文明乃该国的内在因素,而感应型则是例外。 中国作为世界资本主义体系边缘的后发展型的前现代化封建国家,在尚未接触过近代西方文明这一异质文明的情况下,突如其来、也是被迫面对这咄咄逼人的挑战,于是,自觉或不自觉地调适、回应应运而生,并引起对传统社会形态的整合,亦即社会变革。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说,近代中国社会变革的启动源来自于外部,由于资本主义萌芽在我国的微弱状态,使内在的变革要求只能是汪洋中的一叶小舟。 当然,以西方剑桥学派为代表而提出的“冲击反应模式”也有其难以克服的缺陷,即外因决定论。西方冲击固然是中国社会变革的启动源,但是如果我国内部没有走向现代化的因子,其结果也注定不会成功。正如毛泽东所说,如果没有西方的影响,中国也会缓慢地步入资本主义。外在的影响只是起了催化的作用,能不能化合取决于主体而非客体。从某种意义上讲,“冲击反应模式”失之片面。70年代以后,Paul A.Cohen在《在中国发现历史:中国中心观在美国的兴起》一书中,对以往学者在运用“冲击反应模式”中出现的过于简单化的倾向,就进行了相当系统的批评。 近代中国社会的两大主题之一是救亡图存,此外则为发展资本主义。发展资本主义这一主题不能单纯从经济形态上去理解,还应融入文化、价值观等方面的内涵,从某种意义上讲用“启蒙”来代表似更为贴切。启蒙分经济上的启蒙,即由封建经济形态转化为资本主义经济形态,即狭义上的发展资本主义;也有文化上的启蒙,即向传统文化、价值观念发起挑战。 救亡与启蒙作为矛盾本身的一个对子,其既有相辅相成的一面,又有相互冲突、对立的一面,在近代中国,由于来自西方社会的外在威慑一直存在,且日益加剧,以至于救亡作为压倒一切的中心任务,在国人心中烙下了深深的印痕。西方入侵所造成的深深的危机感,显然加大了国人的心理压力。相对而言,启蒙工作因处于次要地位而明显滞后,因此,到了“五四”时期,知识层只好又回过头来补课,进行文化上的启蒙。而资本主义的发展,由于外国资本的竞争,从来就没有一个宽松的环境,纵向地看是发展了,但横向看来,不发展的一面就暴露无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