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文化保守思潮述论

作 者:

作者简介:
喻大华 辽宁师范大学历史系副教授、历史学博士

原文出处:
天津社会科学

内容提要:

晚清文化保守思潮是一种在中西文化交融过程中,力图维护中国文化主体地位的社会思潮。自道咸以降,以儒学为核心的中国文化陷入危机之中,在这种情况下,文化保守思潮乘势崛起,以中体西用论为滥觞,经康有为的孔教活动、章太炎的国粹派而形成一个明显的思想流程。文化保守者们主张发扬中国文化的优秀传统,借鉴西方文化的若干长处,希望以此使传统文化重焕生机,从而达到文化保守的目的。这一思潮影响了近代中国文化的走向,其关于文化建设的一些设想及其对现代化的认识至今仍有借鉴意义。


期刊代号:K3
分类名称:中国近代史
复印期号:2000 年 04 期

关 键 词:

字号:

      在晚清思想史上,文化保守思潮是一个历时很久、影响较大的社会思潮,它发端于19世纪60年代的中体西用理论,直到清亡后发展势头依然不减,尔后又成了以“当代新儒学”为代表的现代文化保守主义的源头。该思潮直接影响了中国近代的文化走向,在致力于现代化建设和文化模式探索的今天,研究这一思潮应是一件有意义的工作。

      一、怎样界定晚清文化保守思潮

      文化保守是近年来提出的新问题,人们对其认识尚不统一,其中不乏误解和望文生义的倾向。比如人们大多认为“保守”一词带有贬义,文化保守者不思进取与创新,文化保守派就是顽固派等。所以,怎样界定晚清文化保守思潮是一个必须首先加以解决的问题。

      (一)应客观地理解“保守”和“文化保守”。由于中国近代社会崇尚激进,鄙视保守,以致在人们的印象中“保守”一词似乎带有贬义。以致有学者为免遭误解,特将文化保守改成“文化守成”(注:参见[美]艾恺:《世界范围内的反现代化思潮——论文化守成主义》,贵州人民出版社 1991 年版。)。 其实, 文化保守(主义)是对英语Cultural Conservative一词的直译,在英语中,该词并无贬义, 故其有保守党。在古汉语中,保守一词起于《史记·鲁仲连邹阳列传》,其文曰:“燕将惧诛,因保守聊城。”(注:《史记》卷83 , 中华书局1959 年版,第8册,第2465页。)意为保卫坚守,坚持不使失去的意思。所以,对保守一词还是应从其本义上加以理解。虽然后来古汉语中又出现了“保残守缺”(注:《汉书》卷36,《刘歆传》,中华书局1962年版,第7册,第1970页。)一词, 但显然不能从这一意义上来理解晚清文化保守思潮。因为一则传统文化并非都是“残”和“缺”,再则文化保守思想家们并非是维持现状、不求进取者,为了守住中华民族的精神传统,他们必然要对传统文化加以改造、创新。正如陈天华所说:“不想守旧则罢,要想守旧,断断不能不求新了;那真求新的,这种守旧的念头,也就很重。”(注:陈天华:《猛回头》,中国启蒙思想文库本,辽宁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23页。)牟宗三也说:“真正的保守就是切实而落于实践的创新。”(注:王邦雄:《当代新儒家面对的问题及其开展》,《当代新儒家》,三联书店1989年版,第200页。)90 年代,汤一介先生重申:“文化上的保守主义并非一味守旧,而是要维护传统,并在此基础上继往开来。”(注:汤一介:《论转型时期的中国文化发展》,见湖北大学中国思想文化史研究所编《中国文化的现代转型》,湖北教育出版社1995年版,第11页。)可见,对文化保守中的“保守”一词应该从其本义上客观地理解,而不应搀入偏见。

      (二)应持一种中西会通的文化观。文化保守者们维护中国文化的主体地位这一点人们易于接受,但说他们也主张吸纳西方文明的物质成果可能有人觉得费解,其实,只要持中西会通的文化观,认为中西文化不尽为对立的关系,而是可以互融的,就容易理解了。张之洞早就指出,只要在精神和行动上遵循圣人的法则,“虽朝运汽机,夕驰铁路,无害为圣人之徒也”(注:张之洞:《劝学篇·会通第十三》。)。因此,后人不应一看到其引进了西学,就断定是在拆中国文化殿堂的墙角,就怀疑其文化保守的真诚。实际上他们引进西方文明,目的是为了保国保教,是服务于其文化保守目的的。

      (三)应注意区别文化保守派与顽固派。二者的区别可以这样理解:文化保守派是要维护中国文化的“主体地位”,而顽固派是要维护中国文化的“一统天下”,因此,二者的区别最后还表现在对待西学的态度上。文化保守派虽然持抑西扬中的文化取向,但不绝对否定西学的价值,甚至希望通过引进西学来维护中国文化的主体地位;顽固派为了维护传统文化的一统天下而完全否定西方文化的价值,持笼统排外立场。总之,从表面上来看,由于顽固派摆出一副对封建国家与传统文化耿耿孤忠的样子,似乎也像是文化保守。但事实上由于他们对传统的狂热偏执,对现实的视而不见,不但守不住传统,反而有累于传统的延续。所以张之洞抨击顽固派是“尧舜孔孟之罪人”(注:张之洞:《劝学篇·会通第十三》。)。并且指出:这些“泥古之迂儒”、“苟安之俗吏”,“至问以中法之学术治理,则皆废弛欺饰而一无所为,所谓守旧岂足信哉?”(注:《劝学篇·变法第七》。)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可以做出这样的界定:晚清文化保守思潮是在中西文化交融过程中,力图维护中国文化主体地位的一种社会思潮,其思想家们主张坚守中国文化的精神传统,适当吸收西方文明的物质成果,以此克服当时面临的政治、文化危机,其基本的文化思路是以中为主,调和中西,确立起适合近代特点的民族文化。它在根本点上是与后来的“醉心欧化”的文化激进主义相对立的,同时也不同于虚骄自大、故步自封、尊己卑人的顽固思想。

      二、文化危机与晚清文化保守思潮的兴起

      晚清文化危机是以儒学危机为核心而展开的。

      清代的儒学实际上是道学,即理学,它创始于宋,盛于元明。但由于理学造成的空疏学风使士大夫们养成了虚靡的积习,因此在明朝灭亡后一度备受指责,从此一蹶不振。清朝理学没有出现杰出的学者、思想家,正如章太炎所说:“清世理学之言竭而无余华”(注:章太炎:《訄书》,中国启蒙思想文库本,第43页。)。清统治者虽将其奉为庙堂之学,给以崇高的地位,但只许人们尊奉而不许研究、创新,相反,轻视理学的汉学却受到政府的扶持,以至成为“学坛霸主”,由此使人怀疑清统治者尊奉理学的诚意。有清一代,思想界批判理学的言论屡见不鲜,随着时间的推移,“道学家”一词日益带有揶揄的色彩,几乎成了不通世故的代名词。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