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季同述论

作 者:
桑兵 

作者简介:
桑兵,1956年生,中山大学历史系教授。广州 510275

原文出处:
近代史研究

内容提要:

陈季同是近代史上一位风云人物,从洋务运动兴起,首批留学欧洲,早期随使驻外,甲申折冲樽俎,到甲午保台自立,戊戌变法维新,庚子中国议会,乃至革命思潮发源,30年间每一大事出,他几乎都适逢其会,或任重要配角。同时,他又是近代中国有数的西法专家,促进中外文化文学交流的先进,以及继王韬之后中国与欧洲汉学界交往史上的另一阶段性代表。其人品虽有可议之处,其心路历程却反映了一个民族步入世界的悲喜艰辛。本文在收集整理史料和考证史实的基础上重建陈季同的形象,并通过分析其生平活动及交往联系,进一步认识历史的复杂与生动。


期刊代号:K3
分类名称:中国近代史
复印期号:2000 年 03 期

关 键 词:

字号:

      一些历史人物,在世时经历各种重大事件,始终处身时代漩涡中心,虽非显要,却是良好见证。但因为不是主角,忠奸两面都轮不上,身后因时势变化,其名愈隐而不显,其事甚至湮没无闻。陈季同便是此类人物中较为典型的一位。其有生之年不过五十有四,可是从洋务运动兴起,到革命思潮发源,30年间每一大事出,几乎都适逢其会,或任重要配角。此外,他还是近代中国最早深悉欧洲文学,并以外国文字输出中国文化的有数之人。有人曾感叹近代福建译材辈出,人们只知道输入泰西文明的严复和林纾,而很少提及输出本国文化的辜鸿铭和陈季同,实在是个缺憾。(注:沈来秋:《略谈辜鸿铭》,《福建文史资料》第5 辑。)近年来辜鸿铭研究大为深入,而陈季同因缺乏资料,中外学者迄今只有片段的论及。(注:涉及陈季同的论著,主要有H.J.Lamley,"The 1895 Taiwan Republic",The Journal of Asian Studies,Vol.27,No .4(1968);陈彪:《洋务运动与维新运动的交合点——台湾民主国》,《社会科学战线》1986年第2期; 巴斯蒂:《清末赴欧的留学生们——福州船政局引进近代技术的前前后后》,张富强、赵军译文载《辛亥革命史丛刊》第8辑,中华书局1991年版; 桑兵:《甲午战后台湾内渡官绅与庚子勤王运动》,《历史研究》1995年第6期。 )有关辞典也大多不收,收录者又错误不少。仅有的几篇论文中,关于陈季同的生平略历主要依据沈瑜庆撰写的《陈季同事略》(注:沈瑜庆、陈衍:《福建通志·列传》卷39,清列传八,1938年刻本。《陈季同事略》的作者前人多写陈衍,而据该本“列传”所言,实由沈瑜庆主撰。沈清末曾任贵州巡抚,后为经学会会长。1916年福建通志局设立,出任正总纂。)。沈为陈季同旧识,不过所写传略有待于补正诠释之处甚多。在收集整理史料和考证史实的基础上重建陈季同的形象,揭示分析其生平活动及与各方面的关系,不仅能够丰满历史认识,也可借以检查历史视野和观念的局限与偏差。

      (一)

      陈季同,字敬如,福建侯官人,家世不显,“少孤露,读书目数行下”。1867年2月,福州船政局创办附设学堂求是堂艺局, 陈是首批进入制造学堂即前学堂的学生。在校期间,主要学习法国语言文字和一般西学课程,“历经甄别,皆冠其曹”。1873年毕业,“拔充办公所翻译。时举人王葆辰为所中文案,一日论《汉书》某事,忘其文,季同曰出某传,能背诵之。”(注:《福建通志·列传》卷39,清列传八。)可见此时陈于中西学都已奠定较好的基础。两年后,当他和几位同学出现在“科学文艺之渊薮”巴黎和“世界文明之导师”的法国人面前时,“他们的知识,特别是数学知识,使遇见他们的外国官员都感到大吃一惊”。(注:巴斯蒂前揭文,《辛亥革命史丛刊》第8辑;《通信》, 《新青年》第2卷第3号,1916年11月1日。)

      陈季同载入史册,是由清末首批派学生赴欧洲留学开始的。但此事中外史家颇有误会处。1872年中国派遣留美幼童时,主持福州船政局的斯莱塞格(Louis Dunoyer de Segonzac)提出应照例派人留学法国。 尽管1867年法国外交大臣曾致函驻华公使,指示鼓励中国派留学生,这时却对斯氏的建议不感兴趣。1873年,福州船政大臣沈葆桢奏请派遣学生赴法国留学,计划派40—50人。清廷饬李鸿章议复,迟迟未决。不久发生台湾事件,沈葆桢赴台筹划防卫,该计划搁置。1875年3月, 因福州船政局前船政监督日意格(Prosper Giguel)归国,沈葆桢“于前学堂内派出魏瀚、陈兆翱、陈季同等三人,后学堂内派出刘步蟾、林泰曾等二人,随同日意格前往游历英吉利、法兰西等处,俟机船铁胁新机采购既便,仍随日意格同归”(注:光绪三十三年三月十三日(1875 年4月18日)沈葆桢等奏, 朱有主编:《中国近代学制史料》第1 辑上册,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3年版,第396页。)。据此, 陈季同一行5人赴欧,目的并非留学,而是游历。 二者的身份使命在清末截然两分,一为学生学习,一为官绅考察,不宜混淆。他们于3月17 日从福州启程,5月初抵达法国的马赛,即分别前往英法两国参观考察, 直到1876年初,魏瀚、陈兆翱才入土伦市郊的船厂学习制造,刘步蟾、林泰曾则进英国的海军学校。这也说明他们此行本来不是留学。而既不学制造也未学驾驶的陈季同,更负有特殊使命。“癸酉朝议拟派使驻西洋各国,然不知崖略,须先遣人往探,令船政大臣沈葆桢举其人。众皆惮风涛,季同独请行,遂保以都司,偕洋员日尔格游历英法德奥四国,与彼都人士周旋晋接,悉合窾窍。”(注:《福建通志·列传》卷39,清列传八。据《陈季同事略》称,陈季同著有《西行日记》4 卷记其事。)赴法前,陈季同曾随沈葆桢到台湾筹防,参与机要,早已不是一介书生。其余4人也均已毕业。1876年4月23日,结束考察的陈季同和刘步蟾、林泰曾随日意格离法归国,6月初抵福州。 (注:有关此行发端及过程详情,参前引巴斯蒂文。惟该文认为这是中国首次派学生留欧,仅派5人,是由于原计划预算减少,似误。)如果是留学, 这样乍入还出未免反常。清方有关文件对5人身份含糊其辞, 或有意掩饰其实际使命。后人失察,径呼为学生,以讹传讹至今。(注:池仲祜编《海军大事记》谓:“是年(1875年)冬,沈葆桢以日意格回国之便,派学生刘步蟾、林泰曾、魏瀚、陈兆翱、陈季同随赴英法游历,并订办七百五十匹铁胁船一艘……命名威远。”见《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洋务运动》(八),上海人民出版社1961年版,第482页。)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