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实业计划》看孙中山振兴中华的战略构想

作 者:

作者简介:
李成勋,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所研究员。

原文出处:
学术月刊

内容提要:


期刊代号:K3
分类名称:中国近代史
复印期号:2000 年 02 期

关 键 词:

字号:

      深邃的战略指导思想

      战略指导思想是一个战略决策的纲和灵魂,它规定着整个战略的意向,要弄清体现在《实业计划》中的振兴中华的战略指导思想,就先要弄清楚孙中山提出《实业计划》的时间和空间背景。

      孙中山的《实业计划》用英文写成,原书名为"The InternationalDevelopment of China";1918年曾将部分内容单独发表,中译名为《国际共同发展中国实业计划书—补助世界战后整顿实业之方法》,这一译名显然更突出了作者的写作意图。1920年出版全书英文本。1921年出版中文本,后编为《建国方略》之二(物质建设)。《实业计划》一书的出版安排,显然是想首先把它主要提供给国外有关人士阅读。事实证明,国外人士早在1919年3月已看到此书,而国内一般读者,最早在1921年才能看到此书。就时机而言,孙中山提出《实业计划》时,国内封建帝制已经推翻,袁世凯称帝复辟和张勋拥戴溥仪复辟已先后破产,但是,革命远未成功。分别为各个帝国主义国家支持和操纵的军阀之间的混战,仍然无休无止,其为毒之烈,较前尤甚,人民陷于更深的灾难之中。于是在第一次护法运动失败之后,孙中山回到上海,心情十分苦闷,决心深居简出,埋头著书,希望以此来“启发国民”,“唤醒社会”。《实业计划》就是在这样的国内时间背景下写作的。就国际时间背景而言,此时正值第一次世界大战刚刚结束,各主要参战国正在由战时经济转向和平经济,其巨大的生产能力所生产的大量商品正需要寻找广阔的市场。孙中山敏锐地抓住这一有利时机,企图利用外国资本、采用外国机器、聘请外国专门家,加快中国工业的发展,既可振兴中国之经济,又可销纳欧美的商品,使“中外利益均沾”(注:孙中山:《建国方略之二:实业计划(物质建设)》,载《孙中山选集》人民出版社1981年再版,第215页。)。

      就空间背景而言,孙中山认为,中国幅员辽阔、人口众多,面积相当于欧洲,而人口多于欧洲;而且资源丰富,矿物资源、生物资源应有尽有;特别是地价低廉、劳动力便宜,具有发展工业的充分有利条件;而一旦中国工商业发达之后,其意义又十分重大。正如孙中山所说:“自美国工商发达以来,世界已大受其益。以四万万人之中国一旦发达工商,以经济的眼光视之,何啻新辟一世界?而参与此开发之役者,亦必获超越寻常之利益,可无疑也。”(注:孙中山:《建国方略之二:实业计划(物质建设)》,载《孙中山选集》人民出版社1981年再版,第216页。)

      在上述背景下,孙中山在详尽地论述了他的发展经济的六大计划之后,写道:“简括言之,此乃吾之意见,盖欲使外国之资本主义以造成中国之社会主义,而调和此人类进化的两种经济能力,使之互相为用,以促进将来世界之文明也。”(注:孙中山:《建国方略之二:实业计划(物质建设)》,载《孙中山选集》人民出版社1981年再版,第369页。)我认为,这是全部《实业计划》的点睛之笔,是孙中山发展实业、振兴中华的战略指导思想之所在。“使外国之资本主义以造成中国之社会主义”,是贯彻各项实业计划的纲和灵魂。理解了这一点,也就理解了整个实业计划的精髓。

      这里,我们需要研究孙中山所主张利用的“外国之资本主义”指的是什么?是资本主义的剥削制度吗?显然不是。因为他明确指出:“阶级战争,即工人与资本家之战争也。此种之战争现已发现于各工业国家者,极形剧烈。在工人则自以为得最后之胜利,在资本家则决意以为最苦之压迫。”(注:孙中山:《建国方略之二:实业计划(物质建设)》,载《孙中山选集》人民出版社1981年再版,第368页。)可见,孙中山是不赞成更不提倡这种资本主义剥削制度的,因而决不可能利用资本主义的剥削制度来造成“中国之社会主义”。

      孙中山所主张利用的“外国之资本主义”是指资本主义的垄断制,或者说是指垄断资本主义吗?也不然。因为孙中山指出:“盖大公司能节省浪费,能产出最廉价物品,非私人所能及。……但所不幸者,大公司多属私有,其目的在多获利益,待至一切小制造业皆为其所压倒之后,因无竞争,而后将各物之价值增高,社会上实受无形之压迫也。”(注:孙中山:《建国方略之二:实业计划(物质建设)》,载《孙中山选集》人民出版社1981年再版,第368页。)所以,利用外国资本主义决不是利用其垄断性。

      那么,利用“外国之资本主义”到底是指什么?看来,主要不在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方面,而在资本主义所造成的生产力,包括它的资本、机器设备和各种专门人才。利用西方各工业国的资本、机器和人才是为了开发中国的资源,以便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赶上发达国家。孙中山明确说过:“欧美两洲之工业发达早于中国百年,今欲于甚短时期内追及之,须用其资本,用其机器。若外国资本不可得,至少亦须用其专门家、发明家,以为我国制造机器。无论如何,必须用机器以辅助中国巨大之人工,以发达中国无限之富源也。”(注:孙中山:《建国方略之二:实业计划(物质建设)》,载《孙中山选集》人民出版社1981年再版,第348页。)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