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藩政治的瓦解及其对远东国际关系的影响

作 者:

作者简介:
谢俊美,华东师范大学历史系,上海,200062

原文出处: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

内容提要:

宗藩政治是一种带制度化了的政治。就性质来说,它是封建的不平等的国际关系。它是以儒家伦理思想为依据而建立起来的政治权力学说在对外关系方面的运用,是三纲中封建君臣关系在对外关系中的延伸。它是从“中国居中以制夷狄,夷狄居外以奉中国”的大一统关系演化而来的,是一种封建的政治联盟。它是一种自然的“礼节仪式的关系”,“儒家化了的国家关系体现”,通常是通过朝贡制度来体现的。它在文化方面所体现的是中国周边国家对中华文明的向慕钦佩,因此它又是一种以中华文明为纽带的东方国际社会秩序,不同于欧洲资本主义前期各国的附庸国和被保护国之间的关系。 绵延很久的宗藩政治在鸦片战后遭到了瓦解。1894年甲午战败,中国丧失对朝鲜的宗主权,是宗藩政治彻底瓦解的标志。此后,日本帝国主义崛起,抛出了所谓的“大东亚共荣”政治,但是这种以侵略奴役亚洲各国为目的的殖民强权政治同以儒家伦理学说建立起来的宗藩政治不可同日而语。


期刊代号:K3
分类名称:中国近代史
复印期号:2000 年 01 期

关 键 词:

字号:

      明清以来,乃至更早以前,中国同周边的大多数国家一直维持着一种特殊的政治关系,这就是人们通常所说的宗藩关系,或称藩属关系。有时也叫朝贡关系,或朝贡制度。宗藩政治无论是作为一种国际关系,还是作为一种政治制度早已不复存在了,然而历史地客观地总结和评述这一制度,研究和了解它是如何被瓦解及其对东亚国际关系所产生的影响,对我们今天来说还是很有必要的。

      (一)

      宗藩政治的出现与中国封建政治的发生发展有关。《左传》中说:“古者天子守在四夷。”意思是说掌握天下的君主,应“和柔四夷,以为诸夏之王也”。到了周代,则出现了“封建亲戚,以藩屏周”的政治格局,周天子将其亲戚分封各地,以屏藩中央。秦代,秦始皇在内地推行郡县制的同时,在边远地区实行“属邦”的管辖制度。汉代,因避刘邦之讳而将“属邦”改为“属国”。此后,随着中华各民族的不断融合,日渐形成同周边地区和国家的一种较为稳定的宗藩关系。

      宗藩包括藩部和属国两部分。藩部是中国的一部分,如新疆、蒙古、西藏等,其疆域包括在中国的版图之内,其行政系统属中央政府管辖,其内部事务纯属中国内政,不容外部势力染指。属国的领土不在中国的版图之内,它有自己独立的行政系统和政治制度,它们同中国保持着一种从属的关系。根据《大清会典》所列属国表、赵尔巽所撰《清史稿》、王之春《国朝柔远记》等书记载,鸦片战前,与中国有从属关系的国家主要有:安南(即越南)、缅甸、锡金、尼泊尔、暹罗(即泰国)、南掌(即老挝)、高丽(即朝鲜)、琉球、苏禄(即菲列宾)等。

      宗藩作为一种带制度化了的政治,它具有以下的性质和特点。

      一、它是以儒家伦理思想为依据而建立起来的政治权力学说在对外关系方面的运用,是三纲中封建君臣关系在对外关系中的延伸。根据这一理论,中国(作为宗主国)与属国的关系是一种以大字小、以小事大的封建政治关系。对属国来说,尊奉中国为上国,“奉正朔,求册封,定名分”,取得中国的承认和保护,名正言顺地进行统治;而对中国来说,则以属国为屏藩,维护天朝的安宁。

      二、它是从“中国居中以制夷狄,夷狄居外以奉中国”的大一统关系演化而来的,是一种封建的政治联盟。宗主国与属国疆域分明。对中国来说,既不利其土地和人民,也不干预其内部行政。它们的关系是“从属但没有控制”,彼此“是兄与弟的关系,它不总是一种肯定的、一致的关系,他们之间的接触大部分只是仪式”。“在理论上,且一般地在实践上,中国并不设法通过这些方式来直接干预这些属国的内政”,只要“照儒家的模型一道生活,并履行他们的义务,遵行有关的礼仪制度,这些国家大部分是自主的”。(注:克莱德:《远东》,第240 -241页。 中国社会科学院编译:《外国资产阶级学者是怎样认识中国历史的》第一卷,第229页,三联书店1958年版。 )若属国发生内乱或遭到外来侵略,则行字小存亡之道,维护属国的安危,以尽其对属国的义务和责任。在反对外来侵略者的掠夺和战争上,中国同这些国家人民的利益往往是一致的。

      三、它是一种自然的“礼节仪式的关系”,“儒家化了的国家关系体现”,通常是通过朝贡制度来体现的。朝贡既是一种外交礼仪制度,也是一种通商贸易制度。属国向中国朝贡有时间、路线、人员数量等具体的限制和规定。如:琉球,规定每3年朝贡2次,路线从福建登陆,经福州前往北京;暹罗每3年朝贡1次,路线经由广州前往北京; 朝鲜每4年朝贡1次,路线须由陆路经山海关,再到北京, 每次朝贡人员不得超过100人,其中包括1名正使,1名秘书,3名译员,24名保护贡品的护送人员,30名侍从人员。在公文往来上所有属国须应用中国的礼节和中国历书的时间。越南每4年朝贡1次;尼泊尔、锡金每5年朝贡1次;苏禄每5年朝贡1次;缅甸每10年朝贡1次;南掌每10年朝贡1次。

      四、在近代以前,中国是东亚文明程度最高的国家。宗藩政治在文化方面所体现的是中国周边国家对中华文明的向慕钦佩,因此它又是一种以中华文明为纽带的东方国际社会秩序。它不同于欧洲资本主义前期各国的附庸国和被保护国之间的关系。在欧洲封建主义时代,封建主是附庸国的宗主,封建制度消灭后,宗主权成为宗主国对附庸国在国际上的权利,在国际上,附庸国主要是由宗主国来代表它。但中国同其属国之间的关系不是这样,在国际上,它不代表属国,属国在承认自己是中国的藩属的同时,可以自由地、以一个主权国家身份同外国签定条约,这在琉球、越南、朝鲜等国的外交关系中表现得极为清楚。“琉球与朝鲜两国不仅在内政上是独立的,且有与外国缔结条约之权。”(注:胡特生:《世界政治中的远东》,第80—86页。中国社会科学院编译:《外国资产阶级学者是怎样认识中国历史的》第二卷,第673页,三联书店1958年版。)

      (二)

      1840—1842年的中英第一次鸦片战争是西方打开中国门户的第一步,随后西方资本殖民主义势力进入了中国。战争的失败震撼了中国,也震撼了亚洲,同时也对传统的东亚国际关系形成了巨大的冲击。绵延已久的宗藩政治在战后不到半个世纪也就迅速瓦解,直到最后崩溃。

      宗藩政治的动摇首先同外国资本主义对作为宗主国的中国不断发动侵略、迫使清政府接受西方的“国际新秩序”有关。西方的所谓国际新秩序也就是西方资产阶级的国际关系原则。通过两次鸦片战争,西方强迫中国签定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在中国获得各种权益。1861年后西方国家使节开始常驻北京,1873年(同治十二年)6月, 外国驻京公使首次入觐,1877年中国也一改千年来只有属国遣使来华朝觐的惯例,首次向外国派驻使节。六、七十年代中外关系的这一系列变化,俨然将中外关系划为前后、新旧两个截然不同的时期,对宗藩政治形成了冲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