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年代以来,我国城市雕塑发展很快,其速度与规模,在世界上是罕见的。在全国大小城市树立在公共场所的雕塑作品有数千件。应该说,这是我国雕塑大普及的时代。这20年来雕塑艺术发展的情况,需要认真的梳理总结,其经验教训,对我国未来雕塑发展当非常有益。本文无意对近20年雕塑的发展作全面的描述,只是想谈谈其中存在的一些问题,特别是在目前还影响我国雕塑艺术健康发展的一些问题,以求教同行与读者。 在谈问题以前,必须肯定这20年来雕塑艺术的成绩。这成绩是不可抹煞的。大致上说,有下列几点: 1.普及了好的雕塑艺术 20年前,对普通的人来说,雕塑这行艺术是比较陌生的。现在则不同了,雕塑成为身边看得见的、可以议论的对象。一个行类的艺术要得到充足的发展,除了有组织者、创作者的热情外,还需要有观赏者的热情。一件优秀作品的真正完成,必须要有观赏者的参与(欣赏与接受是最为重要的参与),这自不用说;艺术创作整体面貌的改观,也必须有观众的积极协助,发表意见,提出批评与建议。尤其是环境雕塑品,置放在大庭广众之中,还需群众的参与。目前,群众对城市雕塑评头论足的情况已经出现,这是大好事,而倘没有这20年来雕塑迅猛发展的背景,这是难以想象的。 2.涌现出一批好作品 这些作品包括大型纪念碑、历史人物塑像、纪念性肖像、寓意性形象、纯装饰性作品等等。出现了一些综合性的雕塑公园,有些雕塑公园的艺术质量很高,成为群众性的欣赏艺术的场所,在审美教育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如广州雕塑公园)。在20世纪,最近20年是我国雕塑的丰产期,城市雕塑尤其如此。 3.培养和训练出一批优秀的雕塑家 近20年来,一些原在国内外高等学府受过系统教育,在艺术上颇有造诣的艺术家,有了实践的机会。以前他们只能做些架上雕塑,且展览机会极少。借开放改革之东风,他们在城市雕塑领域大显身手,艺术创造潜力得到充分发挥。在他们的带动和教育下,一批新人脱颖而出。青年人思想敏捷,较少顾忌,大胆吸收外来艺术有益养料,做新的艺术探索。这批青年人从80年代起的“小打小闹”,如今已形成一定的范围,有一定的阵容。他们的努力,对我国雕塑艺术的革新就起着推动作用。培养和训练雕塑家有多种途径,学校教育固然是重要的,但接受了教育之后要有实践的机会,城市雕塑提供了很重要的实践机会。这是一个“战场”,许多人在实践中学习战斗,提高得很快。 4.艺术观念不断在拓展、更新 艺术观念的变化主要基于生活的环境的改变。变革的社会需要变革的艺术。同时,艺术实践会给艺术家不断提出新问题,迫使他们思考和回答。在这个过程中,他们通过实践和学习,逐渐产生新的认识,形成新的观念,对原来的观念补充、修正,使之符合新形势的需要。不可设想,在50—60年代我能接受或欣赏抽象主义雕塑,现在由于人们生活环境的改变和艺术欣赏趣味的变化,这种形式的雕塑已经不会在艺术家和人民大众中引起惊奇感。同样,像带有装置性质的雕塑,只要内容健康,人们也不会有异议。艺术创作上的多元观念在美术界已为许多人接受。在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大前提下,允许有不同风格、不同流派和手法的探索,允许有不同的艺术观念和艺术实践存在,这无疑对我国雕塑艺术的前进,有着重要的意义。 5.雕塑已开始纳入城市的总体规划与设计 这20年来城市雕塑的实践,对城市的领导干部来说,也是一次受教育的良好机会。不少人端正了对雕塑的态度,在研究城市的规划与设计时,把安置雕塑品考虑了进去。他们注意到了雕塑艺术的审美作用——宣传、教育(包括美感教育)和装饰的作用。 上面写的五点成绩也许不够全面,主要想说明,20年的城市雕塑的成绩是可观的,这些成绩奠定了我国雕塑艺术继续发展的基础。但是,我国雕塑艺术要继续健康地发展,还必须克服前进过程中的障碍,正视已经出现的一些问题。就本人观察和思考,下面的一些问题,应引起社会尤其是雕塑界的注意。 一、还是要坚持宁缺毋滥的原则 笔者在1987年曾写过一篇文章《城市雕塑:宁缺毋滥》(载《美术》杂志,1987年第6期)。事过十多年,还深感重提这一原则的重要。 因为,这一原则并未受到应有的重视。 如果问,这20年来城市雕塑存在的最大问题是什么?我的回答是“滥”。所谓“滥”,就是出现了不少次品、劣品、艺术的代用品。艺术品是作用于人们的思想和感情的,必须有相应的艺术质量。所以艺术创作首先必须注意质量,而不是简单地满足于数量,即使带有普及性的艺术品也是如此。因为所谓质量,不在于质材的讲究,不在于精工细作,而在于用较恰当的语言手段,表达思想、感情,予人以审美的满足。所谓次品、劣品和艺术代用品,就是没有艺术构思、技巧,缺乏真情实感的、粗制滥造的东西。这些作品有的选了好题材,而没有相应的表达语言,用“好”题材来掩盖艺术水平的匮乏;有的在形式上求新、求怪异,用形式的“新颖”掩盖艺术上的不足;有的一味模仿古人、洋人,把前人的创造改头换面,充当自己的创造……由于“滥”,前几年在许多大小城市公共场合建立的一些雕塑,已经引起群众的反感和非议。面对这些情况,一些城市已经考虑如何处理掉这些雕塑。做这些作品经济上的浪费是可以计算的,而在审美上所起的副作用却是无法估量的。对群众来说,大众的、环境的艺术,在某种程度上是被迫接受的。也就是说,放在公共场合的雕塑品(壁画、建筑也是如此),不管观赏者愿意与否,都会在被动的情况下受到感染,即“耳濡目染”。好的公众艺术能够培养和训练群众健康的审美趣味,反之,劣品、次品却从负面影响群众,使一些群众误把审美格调和趣味不高的作品当作佳作来欣赏。因此,凡是有责任心的机构、组织和艺术家,对在公众场合下树立纪念碑或大型雕塑品,态度都是非常慎重的,决不草率行事,一般要经过许多次论证和研究,广泛征求专家的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