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型中的国际艺术格局及海外中国新艺术

作 者:

作者简介:

原文出处:
中国艺术

内容提要:


期刊代号:J7
分类名称:造型艺术研究
复印期号:2000 年 03 期

关 键 词:

字号:

      对于关注国际艺术发展潮流的人而言,90年代可谓波澜起伏、蔚为壮观的十年。到网络空前发展的地球村时代,每一个人的生活都在越来越多地受到艺术的影响,海外中国新艺术的崛起,似乎和中国以大国的面貌和姿态出现在国际舞台上一样,成为国际艺坛一道最为绚丽的风景线。

      在全球化的趋势日渐明朗和清晰的世纪之交,海外中国新艺术和国内新艺术实际上并没有多大的区别。工作和生活在纽约、巴黎的中国艺术家和展览策划人经常回国工作或者实施自己的艺术方案,而居住在北京、上海或广州的艺术家也同样和海外中国艺术家的作品同时出现在国际艺术大展上。刻意区分海内外的中国新艺术显然是不合时宜的,但限于篇幅所限,我在本文中描述和分析的虽是海外中国艺术家,但行文当中则不可避免地谈到国内的形势和艺术的发展。

      从国际艺术运动发展的趋势来看,进入90年代的所谓欧美主流艺术再也没有产生象60、70年代那样风起云涌的大地艺术、观念艺术、涂鸦艺术和行为艺术;而以技术和人造物为媒介和材料的艺术却异军突起。韩国人白南准在60年代起便从事电视雕塑的实践;劳申伯格在70年代初便创办全美艺术与科学协会,协调美国艺术家与科学家的合作项目;也就几乎在同时,雷曼使用摄影、安迪·沃霍尔使用电影胶片来探讨艺术的可能性。或许我们可以追溯得更早一些,当尼采宣布上帝死了的时候,杜尚宣布自己不再从事绘画,而着手他的现成品。所以到了90年代,经过几十年的积累和实践,欧美艺术舞台的视像艺术、电脑艺术和装置艺术成为主流,更有一些综合多种技术和材料的视像装置和媒介艺术,涌现出马修、伯尼、斯坦·道格拉斯、莫纳·哈同、比尔·维奥拉、加里·黑尔等一批新锐艺术家;以高科技、新材料和新媒介及全球观念的面貌出现的艺术极大地改变了90年代国际艺术面貌。但从这些西方新锐艺术家的实践中,我们可以发现另一个带有普遍性的有趣现象,那便是向东方禅学和神秘主义的回归,这似乎表明当技术和理性的强大力量出现时,艺术家总是保留或探寻着人本的和生命原初的神秘精神力量。这或许说明,技术并不能解决任何人类的问题,当技术能量和人的艺术智慧找到最佳的契合点时,艺术家的创造力才能借助技术的翅膀飞到理想的境界。这或许可以看作在地球村时代东西方文化传统的新一次磨合。

      国际艺术的发展密切联系着政治、经济的演变,国际政治、意识形态的斗争也体现到艺术界,例如在90年代初,一大批前苏联和东欧的艺术展在欧美主要艺术博物馆展出,这些艺术大都是为了满足欧美对前苏联的铁幕的好奇心,也不乏美国人以冷战胜利者自居时的姿态。当冷战不再是个话题的时候,那些前东欧和前苏联的所谓“前卫艺术”也就灰飞烟灭,成为政治斗争的武器和牺牲品。

      日本的经济在战后一直以强劲的势头发展着,日本艺术家也一直寻找着摆脱欧美中心主义以及建立自己的新艺术的道路。从60年代到80年代,先后有“具体小组”和“物派”艺术家们的不懈努力,试图将东方哲学和西方技术及观念结合在一起;90年代初,随着日本国力的日益强大,日本政府在国际舞台上推售日本艺术新品牌的欲望也膨胀起来,在日本官方组织“日本基金会”的支持下,先后在欧美主要国际艺术博物馆推出了20多个介绍日本当代艺术和文化的展览,以宏扬日本新文化、新艺术。在这一过程中,涌现出森村泰昌、荒木经惟、森万里子等一大批有广泛国际影响的新锐艺术家,展示着日本在技术和艺术领域的创新态度,积极参与国际艺术对话和交流的大国姿态。

      在90年代初,当东南亚经济发展势头正猛的时候,南亚和东南亚的艺术也被介绍到美国,例如亚洲协会举办的《传统与张力》展,但终因那里的文化积淀浅薄,难以产生有份量的艺术家,似乎成为西方猎奇者的掌上玩物,用过便束之高阁,不过这也预示着少数优秀的东南亚国家艺术家开始步入国际艺术舞台。

      国际艺术格局在90年代的另外两个重要特点是当代艺术博物馆的国际化和各种国际艺术大型展览在世界各地举行。各国、各主要城市纷纷把建立、改建或扩建当代艺术博物馆作为城市文化设施建设的主要内容。在台北、光洲、大阪、神户、洛杉基、麻省、墨西哥城都建立了规模不等的当代艺术博物馆,特别是纽约古根海姆博物馆于1992年在西班牙北部工业城市比尔博建立比尔博·古根海姆博物馆,体现了古根海姆博物馆国际拖拉斯化的野心。1997年,共有7个大型国际双年展,在五大洲各主要城市举行,例如威尼斯双年展、圣保罗双年展、约翰内斯堡双年展、伊斯坦布尔双年展、哈瓦纳双年展、光洲双年展、亚太双年展等,另外还有台湾的台北双年展。这些双年展的举办为世界各地的艺术家提供了宽广的展示舞台。当代艺术博物馆的广泛建立和双年展的举行为艺术展览策划人走到艺术潮流的前沿和艺术体制的中心提供了可能。艺术策划人的地位和作用的日益重要既显示当代艺术社会化的趋势,也是艺术格局发展演变的内在要求。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艺术策划人在国际艺术论坛上担当起文化代言人的角色。

      90年代国际政治经济的发展和国际艺术格局的演变,为海外中国艺术跻身国际艺坛提供了良好的机会。80年代末到90年代初到海外寻求发展的一大批有才华的艺术家经过十余年的奋斗历程,终于成为有重要国际影响的国际艺术大师,例如蔡国强、徐冰、黄永等。他们以自己的艺术实践深深地切入过去以欧美艺术家为主导的国际艺术舞台,在国际艺术交流、对话和沟通的过程中担当了文化使者的角色,将中国传统、中国精神、中国气质融入到自己的作品中,成为“文化互渗”的典型代表。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