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宋书法衰微探因

作 者:

作者简介:
张同印 首都师范大学书法研究所

原文出处:
书法研究

内容提要:

●南宋书法衰落,既有书法自身的发展规律,又有深刻的社会原因和文化背景。 ●政治上,北宋体现出进取精神,南宋腐朽衰败;思想上,北宋学术思想活跃,南宋理学完备导致思想上保守;文学上,北宋兴起革新之风,南宋丧失了活力。 ●书学思想上,北宋推扬尚意达到高潮,形成了时代新风尚。南宋书论由于理学的渗入而日趋保守,书学思想逐渐发生转移。 ●书学思想与书法实践同步发展。北宋尚意书风体现出鲜明的时代特色。南宋书法沉寂平庸,继承尚意而无创新,形式单一,字体单调,少数求变者形不成气候,乃历史发展之使然。


期刊代号:J7
分类名称:造型艺术研究
复印期号:2000 年 02 期

关 键 词:

字号:

      宋代书法尚意,代表人物是世所公认的苏、黄、米、蔡(襄)。“四家”均生活于北宋,成为尚意书风的开拓者和时代书风的标志。宋代历三百十九年,南宋占其近半。宋代擅书者见于文献的有千余人,南宋占其近半。在北宋尚意书风开拓的基础上,寄希望于南宋继续进取。然而,历史发展的结果却令人失望。一百五十余年的南宋书法平淡无奇,不仅失去了北宋书法那种生动活泼的局面,而且日渐柔弱萎靡。南宋书家虽众,声名显赫者寥寥,且无一人能与“宋四家”相匹敌。南宋书法不仅与北宋相比而相形见绌,甚至下比元、明在许多方面也尚嫌不足。北宋所标举的尚意书风,经过了一个蓬勃发展时期,至南宋陷入了低潮,成为中国书法史上平淡沉寂的时期。对于南宋书法衰微这一历史现象,应当深入探究其原因。

      南宋书法的衰落与社会大环境密切相关,有着深刻的社会原因和文化背景。书法有其自身的发展规律,同时又受到社会政治、思想、文化的深刻影响。北、南两宋在政治、思想、文化诸方面均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北宋结束了五代军阀割据的局面,重新建立了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王朝。北宋虽不及汉、唐之盛,在许多方面仍然表现出开拓进取的精神。针对腐败现象,朝廷酝酿着政治改革的思潮。有识之士纷纷提出各种改革建策,导致了变法派与保守派的斗争。表明北宋统治集团对于社会政治仍然具有较强的调节能力,表现出在政治上一定的进取精神。

      南宋王朝在政治上更加腐败,偏居江南,无力也无意收复江北失地。对外屈辱妥协,执行投降政策,割地纳贡称臣,只图换得一时苟安。虽有抗战派与妥协派的斗争,始终是妥协派占据主导地位。南宋政权软弱腐朽,病入膏肓,只是由于江南经济尚能支撑而得以苟延残喘。

      伴随着政治上的改革,北宋在思想文化领域也体现出积极进取的精神。北宋初期逐渐形成了破旧立新的学风。儒士们从不同角度对传统儒学进行审视和反思,开展新的研究和探索。儒学、道学、佛学相互融会渗透,学术思想十分活跃。北宋经学敢于冲破旧的传统,摆脱训诂旧习,竞相提出新见解,为陷入绝境的经学开辟了新道路。众儒们纷纷阐发自己的观点,形成了比较自由的学术空气。周敦颐提出“太极、无极说”;邵雍创“先天象数学”;张载创“关学派”;程颢、程颐创“洛学”;王安石提出“变故相除说”,号为“新学”。北宋在传统经学的基础上,努力开拓,闯出了一片新天地。

      南宋统治者置国忧外患于不顾,图得一时苟安便歌舞升平,沉溺于享乐逍遥。政治上的腐败保守必然导致思想文化方面的不思进取。“二程”理学传至南宋朱熹,形成了完备的体系,确立了理学在政治思想上的正统地位。朱熹提出“穷理”、“克欲”,把传统的“三纲五常”理论化、系统化,成为束缚思想的桎梏。朱熹理学在南宋取得了独尊的地位,并渗透到思想文化的各个领域。理学的完备必然是对“人欲”的约束。理学强化了中国传统的重义轻利的观念,使政治纳入道德的范畴,理学在社会生活中扮演了保守派的角色。

      南宋统治者为了维护日益衰败的政权,选择了朱熹理学作为官方哲学,借封建伦理纲常来挽救垂危腐朽的统治,使“程朱理学”成为南宋统治者的精神支柱。朱学并不能从根本上挽救南宋岌岌可危的政权,却起到了麻醉剂的作用,使日益尖锐的社会矛盾得到一定的缓解,从而暂时掩盖了社会深层次的矛盾。朱熹理学导致了南宋思想上的僵化与保守,丧失了北宋在思想上的活跃与开拓。

      北宋随着政治改革的高涨,思想上的活跃,文坛也兴起了一股革新之风,逐步树立起有别于唐的宋代风格。先有梅尧臣、苏舜钦、欧阳修,继有王安石、苏东坡、黄庭坚、陈师道等,在诗词、散文方面展现出宋代新风尚。北宋散文在唐代韩、柳倡导古文运动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唐宋散文八大家”中,北宋占其六。苏轼开诗词豪放派,黄庭坚、陈师道创江西诗派。宋代文学挟唐代文学之盛而能继续进取,形成了鲜明的时代特色,宋词完全可以与唐诗相媲美。

      南宋文坛虽然延续北宋文风,没有取得更大的成绩,显现出衰退之势。由于南宋统治者屈辱苟安,一些士人通过诗词寄托沦陷的哀情,漂泊的凄婉,抒忧国之情,发伤时之感,诗风多凄凉婉约。一些士人主战而不能,借诗词抒发爱国情思,排泄胸中愤怨,诗风多怨恨悲愤。这些诗词情真意切,尚能扣打心扉。与之相反,一些诗人置国家危难于不顾,满足于一时苟安。逃避于山河破碎之外,沉浸于纵情享乐之中。吟风弄月,宫墙闺房,灯红酒绿,粉黛凝霜,粉饰太平。在他们的诗词中一派歌舞升平的景象,毫无内忧外患之踪影。他们陶醉于诗词技巧的卖弄,讲究严肃的格律和华美的辞藻,一谓追求诗词的外在形式。就艺术技巧而言,确有可取之处。然而,技巧虽高而格调不高,思想空虚,内容肤浅。南宋理学“重性理,轻辞章”,“全尚理性,时竟趋之”,使散文也丧失了活力。

      南宋文风日渐萎靡柔弱,这种状况在书法中也同样明显地表露出来。宋代书学经北宋尚意思想的大力推扬而达到高潮,体现出有别于前朝的鲜明的时代特色。尚意思想延续至南宋,在理学的深刻影响下而停步不前,丧失了进取精神,变得保守僵化了。

      书法理论既是书法实践活动的理性升华,又是指导和推动书法实践活动的先导。宋代书学在唐代尚法思想之外,积极向尚意的新领域开拓。宋代书学的尚意思想经过了酝酿发端,高潮成熟,再到停滞低落的发展过程。北宋是尚意思想的发端和高潮期,南宋则是尚意思想的停滞低落期。

      北宋在比较自由的学术氛围中,儒、道、佛交汇融合,渗入到书学思想的构建之中,使北宋书学顿时活跃热闹起来。特别是庄禅思想更适合士大夫阶层的艺术情趣,对北宋书学理论影响更大。北宋书论家们各抒己见,却在主导思想上汇成了一股强劲的尚意潮流。虽然没有唐代那样多的宏篇巨著,而在众多的短篇散论中,更加活泼洒脱,自由奔放,颇多创见。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