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书”书体及书名的发生和演变新探

作 者:

作者简介:
段中,铁道部第十四工程局

原文出处:
书法研究

内容提要:

本文从历史文献中出现的一些对“隶书”、“正书”书体发生、演变的记载中,发现了中国书体演变史为:大篆——古隶——隶书(正书)八分(汉隶)的发展路线,并引用一些实际资料进行论证,从而证明了历史公认的中国书体演变为:大篆——小篆——汉隶——正书的谬误。


期刊代号:J7
分类名称:造型艺术研究
复印期号:2000 年 02 期

关 键 词:

字号:

      (一)

      “正书”,又称“真书”,到元代刘有定、郑杓的《衍极·并注》中始称之为“楷书”,至今随之。

      但在唐末以前的文献中,“正书”亦称“隶书”或“今隶”。这种现象在今天的学术界已成定论。但关键是:为什么以前把“正书”又称为“隶书”呢?与我们今天所认识的“隶书”又如何区别?这便关系到一个书体发生和演变的历史问题,也就是我们今天所认识的“正书”与“隶书”的形成的时代问题。

      今天,我们都认为“正书”始于汉末,是简化“隶书”而成的。张怀瓘《书断》就说:“汉陈遵善隶书,与人尺牍,主皆藏之以为荣,此其开创隶书之始也。嗣后钟元常、王逸少各造其极焉。”《宣和书谱》亦称钟繇为“正书之祖”。张怀瓘还说:“始皇之世,出其数书,小篆古文,犹存其半,八分(指汉隶)已减小篆之半,隶(指正书)又减八分之半。然可云子似父,不可云父似子。故知隶不能生八分矣。”还说:“八分则篆之捷也,隶亦八分之捷。”这口气颇自信而果断,直至今天我们也都确信无疑。

      然而,也是他张怀瓘,而且同时在同一篇文章里又说:“案隶书者,秦下邦人程邈所造也。邈字元岑,始为衙县狱吏,得罪始皇,幽系云阳狱中,覃思十年,益大、小篆方圆而为隶字三千字,奏之始皇,善之,用为御史。以奏事繁多,篆字难成,乃用隶字,以为隶人佐书,故曰‘隶书’……尔后钟元常、王逸少各造其极。程邈即隶书之祖也。”

      他在另一篇文章《六体书论》中也说:“隶书者,程邈造也,字皆真正,曰真书。”

      显然,这是不应忽视的自相矛盾,使我们不得不产生疑问:难道正书始于秦时?

      这个问题在脑子里产生,连自己也会吓一跳,翻书的手也颤抖起来。然而,用颤抖的手翻一翻史料,问题就不敢不放肆地提出来了。因为前人多有提及。

      西晋卫恒在《四体书势》中说:

      “或曰下杜人程邈为衙吏,得罪始皇,幽系云阳十年,从狱中改大篆,少者增益,多者损减,方者使圆,圆者使方。奏之始皇,始皇善之,出为御史,使定书。或曰程邈所定乃隶字也。”

      就是说:程邈是在增减大篆的基础上创造了一种书体,被称为“隶书”,而特点是:亦方亦圆。也就是说用笔可以转折兼用。而这正是“正书”的特点。据刘有定考证,其特点是:“未有点画附仰之势,以便文书之用。”(《衍极·并注》语)

      如此看来这和我们今天所认识的隶书绝对不是一回事。而我们今天所认识的隶书在历史文献中则完全是另一种特点及演变过程。

      卫恒说:“秦即用篆,奏事繁多,篆字难成,即令隶人佐书,曰隶书。汉因用之……。隶书者,篆之捷也,上古王次仲始作楷法,至(汉)灵帝时好书,时多能者,而师宜官为最,大则一字径丈,小则方寸千言,甚矜其能。”

      汉魏时的梁鹄就是师宜官的学生,曹操就非常喜欢他的字,因为卫恒还说:

      “(曹操)悬著帐中,及以钉壁玩之,以为胜宜官……鹄弟子毛弘,教于秘书,今八分,皆弘之法也。”

      据明代的李挚在《李挚疑耀》中引唐代李阳冰的话证明:“唐李阳冰曰:王次仲始作八分,当时隶字少波势乃增之,因字方八分,遂以为古。”

      萧子良也谓:“王次仲饰隶为八分。”因为“古书方广少波势”。(王语)

      这就说明:王次仲是在“秦即用篆”(肯定是小篆)后,因“奏事繁多,篆字难成”的情况下,在秦始皇的指示下造了一种书体,用作当时正规字体——小篆的附佐书体,也叫“隶书”,但时间明显晚于增损大篆而创隶书的程邈。而且他是在当时流行的“隶书”的基础上创造的。因当时流行的“隶书”、“少波势”不易规范,王次仲乃增之,使其有一定规律,使方正有波势,笔画像八字分散状。这种书体后来被汉人继承下来,到灵帝时,成为标准化字体,汉人把它叫“八分”。

      (二)

      这种现象很明白地说明:即秦时虽然“书同文”,把小篆作为标准文字,但实际上,社会上根本就不能应用,连秦始皇自己也不得不让人去创造更适合于手写的字体,以便文书之用。而且作为自己本国体系早已流行的俗写体字体更没有被杜绝。像我们今天发现的《云梦睡虎地秦简》等,不可能被罢黜的了。但在始皇时,所有俗写体字体都是附佐于小篆的,所以都叫“隶书”。这些“隶书”,因为是在大篆的基础上趋易就简的,结字还直承大篆,大小错落,一任自然。且用笔转折、方圆兼备,流畅自如,侧锋、中锋、回锋,各种用笔都已淋漓地体现出来。而这些特点,正是后来“正书”的用笔特点。所以我们有理由认为:正书直承大篆,先秦早期的“隶书”就是“正书”的雏形。

      后来,王次仲在此基础上饰方饰整,使其趋于规范化,于是又产生了另一种书体——汉隶,即八分。因为社会发展到了大一统的集权统治的汉代,稳定、繁荣、循规蹈矩的礼仪社会,自然需要一种严饰方整的字体来作为社会文化的一种反映。所以使王次仲的“隶书”更加规范,成了法定字体。

      而以程邈为代表的早期“隶书”,由于太自由而被正规的场合、目的所不取,基本限于人们平时的书信往来,手稿记录之用,这在《居延汉简》、《武威汉简》中也留有极少部分,陶器、纸本墨迹也不断有新的发现,在文献中更是有迹可寻的。张怀瓘《书断》说:“汉和帝时,贾鲂选《滂喜篇》,以《仓颉》为上篇,《训纂》为中篇,《谤喜》为下篇,所谓《三仓》也。皆用隶字写之。”“汉陈遵善隶书,与人尺牍,主皆藏之以为荣,此其开创隶书之始也。嗣后钟元常、王逸少各造其极焉。”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