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三门峡唐代特殊工艺镜

作 者:

作者简介:
李书谦,河南省三门峡市,472000,三门峡市文物工作队馆员。

原文出处:
中原文物

内容提要:

唐代的特殊工艺镜代表了当时铜镜的最高制作水平。三门峡出土的金银平脱镜是特殊工艺镜的一种,制作方法独特。本文从制作工艺、制作材料、图形设计、铸造期及文物保护技术的运用等方面,对其进行了探讨。


期刊代号:J7
分类名称:造型艺术研究
复印期号:2000 年 01 期

关 键 词:

字号:

      十余年来,三门峡市的田野考古发掘及研究工作取得了可喜的成果。仅发掘的唐代墓葬就有四百余座,出土铜镜近200面,其中不乏精品。 尤其是出土的12面特殊工艺镜更是引人注目。本文就此发表浅见,以求教师友。

      一、制作工艺

      唐代铜镜不仅形制、镜背图案与历代有本质区别,而且制作工艺也有独到之处,特殊工艺铜镜就是其中之一。根据发表的有关资料,唐代特殊工艺镜有银背镜、金银平脱镜、螺钿镜、铅花镜及鎏金镜等。就三门峡地区而言,目前仅发现有12面金银平脱镜,大多保存不善。

      金银平脱镜是指古代工匠利用金银具有良好伸展性的特点,把金银制成所需厚度的箔片,修剪成各种图案,并利用大漆技术,制成金属和漆器的复合体,成为精湛的艺术品。三门峡地区出土的12面特殊工艺镜,从保存现状分析,其制作工艺可分为两种。

      第一种是在灰漆上阴刻图案后,粘贴金箔或银箔拓制而成。其步骤为:

      1.垸漆。用灰漆涂于镜背上,反复打磨、加工,至约0.15厘米厚时即可,并按大漆要求的环境进行干燥。

      2.根据铜镜的形状及大小,设计出合适的图案,并勾勒在灰漆上。

      3.当灰漆的湿度达到一定程度时,阴刻出图形。

      4.打制金银箔片。关于金箔的制作过程,清迮朗《绘事琐言》中记载:“尝闻打金之法:首熔金,次凿碎如米,捶扁成片,类似乌金纸,取其滑而不滞也。……竹刀切方为八块或四,大者三寸三分,小者一寸一分,类似白纸,十张为一帖,千帖为一箱,是名金薄,俗呼为飞金,凡漆饰绘画多用之。”(注:贾文忠:《文物修复与复制》,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1996年。)银箔的打制过程与金箔相似。

      5.拓制金银箔。将金银箔剪成所需要的图形,用大漆粘合在镜背灰漆图案的相应位置上,用类似拓包之物进行拓制,使各种花纹清晰可见。

      6.修整图案的多余和不足部分,并在箔片上涂漆、抛光,达到保护镜背的目的。这样,一件金银平脱镜就制成了。1995年三门峡钢玉砂厂M4、1993年三门峡后川钢窗厂M26及1986年三门峡钢玉砂厂M11—38(即第11区38号墓)等出土的铜镜均系采用上述方法制作。

      第二种是在灰漆上粘贴金箔或银箔,錾刻花纹。其步骤为:

      1.垸漆。

      2.打制金银箔片。

      3.将金银箔片剪成所用的图形,并用大漆粘在镜背上,使大漆晾干。

      4.在金银箔上錾刻花纹,反复涂漆、抛光,成为金银平脱镜。1985年三门峡钢玉砂厂M1—06(即1区6号墓)、1983年三门峡水厂M1等出土的铜镜就是用此工艺制成的。

      三门峡出土的特殊工艺铜镜,除5面制作工艺不清外。其余7面中,有5面属第一种制作工艺,另两面属第二种制作工艺。 由于特殊工艺铜镜在全国范围内出土的实物较少,相应的研究资料也不多。根据现有材料,其他地区出土的金银平脱镜的制作工艺均属第二种,尚未见有第一种。

      二、分型

      三门峡地区出土的特殊工艺铜镜类型比较简单,可分为两型。

      Ⅰ型:1面。圆形,圆钮,窄素镜缘。1987年三门峡印染厂的M4 出土。直径18.2厘米,缘厚0.6厘米。镜体完整,镜面光洁度好, 灰漆脱落严重,图案不清,灰漆厚约0.15厘米。制作工艺属第一种。

      Ⅱ型:共11面。方形,圆钮,可分为三个亚型。

      Ⅱa型:共6面。四方圆角形,窄素镜缘,镜体均完整。直径16.7—22.5厘米,缘厚0.2—0.5厘米,灰漆厚约0.15厘米。其中的3 面铜镜灰漆脱落严重,图案及制作工艺不清。分别出土于三门峡粮食局面粉厂工地(2面)和三门峡市中亚服装厂工地。另外3面保存相对完好。其一为1983年水厂工地M1出土的铜镜,四周为银箔连珠纹,内部系用银箔和金箔修剪成图形,錾出纹饰。(图一)其二为1984年三门峡粮食局面粉厂M74出土,它的四周为银箔锯齿形图案,其余图形及工艺不清。 其三系1993年三门峡后川钢窗厂M26出土,镜四周是银箔连弧纹, 内部为花枝图案。属第一种制作工艺。

      Ⅱb型:4面,3整1残。直径15.5—17厘米,缘厚0.15—0.3厘米。四方委角形,窄素镜缘。其中1985年三门峡钢玉砂厂工地M1—06出土的一面,灰漆大多脱落,图案、制作材料及制作工艺不清。而1995年三门峡钢玉砂厂M4出土的一面,虽然灰漆多已脱落,图案不清,但从残留部分可以看出,其所用材料为银箔,制作方法属第一种。第三面为1986年三门峡钢玉砂厂M11—38出土,灰漆保存尚好,银箔多已脱落, 四周饰锯齿纹,内部为花枝图案。(图二)制作方法仍属第一种。保存最完好的当属1985年三门峡钢玉砂厂M1—06出土的另一面铜镜,其四周饰银箔锯齿纹,内部为两组对称的花叶纹。(图三)制作工艺属第二种。

      

      图一 三门峡水厂工地M1出土铜镜

      Ⅱc型:1面。直径20.7厘米,缘厚0.3厘米。镜边直角方形, 宽素镜缘。1987年三门峡化工厂扩建工地M12出土,锈蚀较轻。 灰漆部分脱落,厚约0.15厘米。银箔大多不存在。四周饰连弧纹,内部为花枝纹和鱼子纹等。(图四)制作工艺属第一种。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