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德育方法与现代思想教育

作 者:

作者简介:
孙迎光 南京师范大学经济法政学院政治系

原文出处:
南京社会科学

内容提要:


期刊代号:G2
分类名称:思想政治教育
复印期号:1995 年 04 期

关 键 词:

字号:

      儒家文化是一种典型的伦理型文化,它造就了中华民族重视道德教育和修养的优良传统。在新的文化历史背景下,发掘和发扬儒家德育方法论方面的宝贵传统和遗产,是当前思想教育中的一个重要课题。儒家德育思想十分丰富,本文仅就其有代表性且影响较大的几种方法作一具体分析。

      “忠恕之道”的心理换位法

      孔子的思想核心是仁,仁者“爱人”。①爱人的关键是实行“忠恕之道”,“忠”是“已欲立而立人,已欲达而达人”。②自己要站得住,也要别人站得住。自己要事事行得通,也要别人事事行得通。“恕”是“已所不欲,勿施于人”。③自己不愿意干的,不要强加到别人身上去。从心理换位角度看,“忠恕之道”有以下几点合理因素:

      首先,它的基本方法是将心比心,以已度人。“恕”是如心的会意词,意为将心比习,以心换心,所以贾谊在《道术篇》中说:“以己量人谓之恕”。所谓“已所不欲,勿施于人”就是要善于体验自己的情感和需要,在此基础上去理解他人的情感和需要,避免做出有损他人之举。“忠”的基本方法与“恕”相同,“已欲立而立人,已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己”。④这里的“能近取譬”,也就是以已度人。同时“忠”还有内省思想,即以人度己。曾子说:“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⑤孟子进一步发展了这一思想,他说:“君子必自反也,我必不忠。”⑥“爱人不亲,反其仁;治人不治,反其智;礼人不答,反其敬。”⑦这就是说君子一定要反躬自问:对人是否忠诚。对他人的爱、治和有礼如果引不起对方的积极反应,达不到预期目的,就应反省一下自己是否符合仁、智、敬的道德原则。这种以人度己的“内省”法是以他人为媒介,从别人对自己的行为反应中检查自己的过失,调整自己的行为。“恕”与“忠”将以己度人与以人度己两方面结合起来,有助于人们达到深刻、全面的心理换位。

      其次,“恕”与“忠”是相互补充的。“恕”的要义是“我不欲人之加诸我也,吾亦欲无加诸人。”⑧它是消极地爱人,是有所不为。“忠”是积极,主动地爱人。孔子的“忠”有忠君思想,但“忠”不是专指处理君臣关系的伦理规范,它有更广泛的内容。诸如对人“忠诲”⑨“忠告”⑩“与人忠”、(11)“言忠信,行笃敬”(12)等等,这里的“忠”都包含真心诚意、积极为人的意思。从心理换位上看,人们通过以已度人所产生的道德行为不外有两种:一种是感受到对方的心理体验,同情对方,不去做有损对方的事;另一种是同情对方,并能积极主动地帮助对方,给他人以快乐和支持。这两种情况在人际交往中不可或缺。“恕”与“忠”反映了这两种情况,它们是消极地有所不为和积极地有所作为的统一。

      再次,“忠恕之道”包含了互惠互利精神。人在社会联系中产生了交往的需要,在交往中谁都不愿意别人损害自己的利益。“恕”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反映了将对他人的要求转化为自我约束的心理过程。“忠”的“立人”、“达人”是通过情感上的爱、物质上的扶助、道德上的励导来影响和感化他人,它包含着在“立人”、“达人”中实现“己立”、“己达”的互惠思想。“忠恕”的互惠互利精神有助于人们在交往中避免坏的行为和趋向好的行为,形成一种共同善进的人际关系。

      “忠恕之道”在封建社会的运用带有时代性和阶级性,当它注入实际的道德内容时,有大量封建性糟粕。它所遵循的心理换位原则是正己→推己——尽己。正己是先正己心,即按照“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封建等级制的道德规范来塑造自己。推己是体验相亲相爱的孝悌之情,并向外扩展,通过交心、比心体验封建社会不同伦分的人伦之情。尽己为立人、达人,主要是尽伦尽职,用封建伦理原则待人、治人,以形成父慈子孝、君惠臣忠的封建等级制的亲疏尊卑秩序。

      我们可以剔除其封建性糟粕,从心理换位方法的角度批判地继承其合理因素。

      首先,吸取“忠恕之道”的心理换位方法有助于实现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沟通和理解,增强教育的针对性。“忠恕”的以己度人为认识他人提供了一把钥匙。在思想教育中教育者若能以己度人,设身处地为对方着想,将自己置于与己迥异的教育对象的心理位置上去观察、体验和思考问题,就可以洞察教育对象接受教育的最佳心理状态,有的放矢地开展教育工作。“忠恕”方法要求人们克服以自我心理位置为中心的倾向。孔子杜绝了四种毛病——“子绝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13)即他不凭空妄测,不绝对肯定,不固执己见,不自以为是。这些就是反对以自己的好恶为取舍标准。这四种毛病是人际交流中容易犯的,教育者也应引以为戒。如果教育者总以自我心理位置为中心,以自己的主观好恶为取舍标准,不管对方的心理要求,必然会障碍双方思想和情感的交流,思想教育就很难奏效。“忠恕”方法将以己度人和以人度己结合起来,对思想教育有一定的借鉴意义。教育者在以己度人的同时还要善于以人度己,经常反躬自问:对教育对象是否真心诚意,尽心尽责,注意教育对象对自己言行的心理反馈,通过反馈信息及时调整和改进教育方法,以寻求教育手段与教育对象的最佳结合点,提高思想教育的效果。

      其次,“忠恕”方法有助于培养教育对象优良的思想道德品质。“忠恕”之道的以己度人在形成道德自律方面有重要作用。皮亚杰的认识不平衡理论认为:“自律只与互惠有关,当相互尊重的情感强到足以使个人从内心感到要象自己希望受到别人对待自己那样去对待别人时,才会出现自律”。(14)而“象自己希望受到别人对待自己那样去对待别人”就是以己度人。“忠恕”方法可以使主体产生一种移情力,即设身处地理解他人的情感、欲望、行为的能力。个体正是在这种移情力的作用下,将道德规范逐渐内化,建立自律道德,使个体由原先单纯被教育、被塑造阶段进入到同时也能进行自我教育、自我塑造的道德修养阶段。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