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重建:市场经济改革面临的迫切课题

作 者:
张平 

作者简介:

原文出处:
河北日报

内容提要:


期刊代号:G2
分类名称:思想政治教育
复印期号:1995 年 03 期

关 键 词:

字号:

      如果说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转型过程必然伴随而来的是某种程度的道德无序和迷失,那末对处于现代转型期的中国来说,这种无序和迷失无疑也是一条无可规避的道德“卡夫丁峡谷”,而且可能显得更为突出和深重。

      因为与发达国家的内引型现代化模式不同,中国的现代化过程是外发型的,而且具有独特的文化道德背景。

      在内引型现代化模式中,社会内在地历史地孕生了现代化所必须的包括文化价值和道德精神在内的基本质素、机理和资源,现代化是社会内部自发运动的逻辑必然。在这里,社会转型更多地表现为新旧体制的内在的逐步的转换,表现为社会内部现代对传统的逻辑取代。因而,市场经济与现代化的生成并没有带来深层的整体性社会文化──道德的混乱、迷惘、困惑和危机。至于当代发达资本主义社会中普遍弥漫的道德和精神问题,严格说来,属于后现代化的问题。

      外发型模式的现代化过程则基本上是由外在的因素激发而起的。外发型现代化国家所面临的是一个无论在经济上政治上,拟或在文化取向上都与自己民族文化迥异的文明体系的全面挑战。效仿并接纳这个体系的文明及其基本的价值取向,意味着对本民族传统文化的扬弃,以实现现代转型。因此,在这个过程中,至少从逻辑上讲。要承受社会蜕变所产生的更剧烈的文化撞击、社会激荡和民族情感的痛苦。

      于是,如何在实行市场经济,完成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的过程中,疏解转型期的文化价值观的冲撞,社会的震荡和无序以及道德的失范和迷惘,便成为外发型现代化国家所面临的课题。

      东亚地区的现代化过程似乎给人们以某种启示,──“儒家资本主义”概念应运而生。所谓“儒家资本主义”概言之即“市场经济加儒家伦理精神”。许多研究者,尤其是海内外当代新儒家们认为,资本主义的东亚“四小龙”在文化上属儒家文化圈,儒家文化在这里占有支配地位;儒家伦理不仅为这一地区的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精神资粮和信念支持,而且是这一地区现代化转型过程中的社会─政治和文化─道德秩序的内在精神维系力所在。因此,他们认为“儒家资本主义”辟出了一条不同于欧美资本主义国家的现代化之路,形成了具有独特意趣的现代化范例。

      当然,对儒家文化──具体地说儒家伦理,在东亚地区现代化进程中终究扮演了什么样的角色,发挥了什么样的作用,人们尽可见智见仁,深入探析。但“儒家资本主义”概念的启示性意义似乎更在于其致思旨趣,也即外发型现代化国家在其社会的现代化转型过程中,本土的文化价值并非命定地要成为现代化祭坛上的祭品,相反,经过创造性转换,可以从传统的文化──心理结构中开出适应现代化逻辑要求的伦理基素,在新的时代精神的关照之下,实现市场经济与传统文化的接轨,使市场经济落实于本土的文化土壤之中,从而减缓市场经济和现代化的社会、道德和心灵的冲击力,避免转型期社会──政治秩序和文化──道德秩序的全面崩解。

      因此,无论内引型或外发型的现代化模式,市场经济的开展都必须有与之相适应的道德承当;而道德支持又为市场经济提供有力的精神营养,并成为社会转型期的减震器。这就是道德的建设性所在。相对而言,这一点对外发型现代化国家来说显得尤为重要。

      勿庸置疑,我国的现代化属于外发型的。它可以溯源至上世纪末叶,但只是到了近几年我们才真正领悟并把握住现代化的义谛。这表现为选择走中国自己的现代化之路,并将其具体化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然而,严格地讲,市场经济在我国社会主义实践过程中的确立,其合法性和正当性并未获得当下文化──道德的确证和支持,或者说,市场经济的选择并不具有当下文化──道德上的合法性和正当性。首先传统的社会主义理论完全拒斥社会主义条件下市场经济存在的必然性和合理性;而以重义轻利为价值取向的传统儒家伦理文化,对以利益原则为基本导向的市场经济具有一种内在的本能的戒惧和拒斥。也就是说,市场经济在其植入中国之时,并没有获致文化上的承纳和伦理上的响应,它与我们既有的道德信念之间存在着严重的脱裂。因而当市场经济降临并以其必然性为自己开辟道路之时,社会的道德困惑、迷茫和失落便是无可规避的。尽管我们的市场经济目标模式设定被赋予种种伦理承诺,但是市场经济的实际运作过程并非那样温情脉脉,它表现为旧秩序的瓦解和新秩序的生成,伴随而来的是社会的震荡和某种恶的必然性的展开;尤其是并非它的任何一项经济政策的选择和具体目标的达成都能满足所有社会成员的价值期许。在这种情状下,人们便不会形成理性的代价意识,自觉地承受改革难以避免的局部的暂时的痛苦,对市场经济改革的道德困惑便会在相当一部分社会成员中滋生蔓延,最终可能形成对市场经济改革的道德逆反和拒斥。另一方面,市场经济所提出的道德要求和价值取向没有被社会所普遍接受和履行,便不可能内化为人们普遍的自觉自愿的选择,从而社会也就不可能形成市场经济运行所必须的道德氛围和秩序。而一俟失去了道德范围和价值导向,市场经济行为则势必蜕化为仅仅为利己本能所驱动的动物式的经济冲动。随之而来的就是极端个人主义、拜金主义的泛滥,人在物欲、肉欲、权力欲中的陷溺以及普遍的道德失范和社会无序。这些在眼下的表现已不可不谓触目惊心。

      因此,对于我们这个有着独特的文化──道德背景的外发型现代化国度,在实行市场经济改革的过程中,努力重建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道德秩序和伦理精神,具有特殊的意义。尤其是面对当前社会道德景况,道德重建就显得更为重要,更为迫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