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市场经济条件下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

作 者:

作者简介:

原文出处:
宁夏教育学院·银川师专学报:社科版

内容提要:


期刊代号:G2
分类名称:思想政治教育
复印期号:1995 年 01 期

关 键 词:

字号: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是一场整体性的社会变革。它一方面带来经济的高速发展和市场的繁荣,另一方面也造成了一个躁动起伏和失衡的社会环境。大学生作为社会最敏感的群体,处在两种体制、两种文化剧烈碰撞的交汇点上。传统文化心理上的困惑与焦虑,社会化过程中的选择与冲突,道德价值上的矛盾与期待,使当代大学生群体的人生价值观念体系形成了一个十分混杂的矛盾的复合体:他们关心国家大事,但在政治观上又存在着模糊不清的倾向;他们有强烈的变革意识,但又存在着阻滞改革的惰性行为;他们迫切地希望中华民族尽快振兴和发展,但在行为取向上又缺乏高度的社会责任感,把个人作为价值主体放在首位;他们对自我价值的实现有着高位追求,但又存在着精神领域心态不平衡的现象;他们有强烈的成才意识,但缺乏脚踏实地的奋斗精神。

      这一系列的失衡,反映了当代大学生人格发展的困境。如何纠正这一系列思想与行为的失衡,塑造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的健康人格,无疑是市场经济这种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课题。

      一、围绕培养目标、拓宽教育内容

      第一、重视价值导向目标的作用,建构以社会主义集体主义作为价值导向目标的价值理论体系。我国大学生群体价值观念体系的核心特征是空前强烈的“自主意识”和“个人价值”,并且具有“个人为中心”的色彩。由于个人为中心总是诱发人们的私欲不断膨胀,总是要造成个人与集体、与国家的疏远和分离,正是这一深刻的内在偏差导致了当代大学生一系列思想与行为的失衡。因此,我们必须重视价值导向的重要作用,优化当代大学生的价值观,建构以社会主义集体主义作为价值导向目标的价值理论体系。

      优化当代大学生的价值观有三条基本措施:一是坚持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持社会主义集体主义原则。引导学生辩证地认识社会现实,处理好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奉献与索取之间的关系,确立对社会的责任感与使命感。二是优化集体建设。集体主义原则还应在具备一系列相应的条件下才能产生强大的“场能”,形成精神动力。要使集体成员自觉地把集体利益置于个人利益之上,最重要的条件就是优化集体,强化集体建设。校风作为一种风气和教育教学环境,是优化集体的重要工程。由于学校中占主导地位的行为模式都被它所认同,所以,坚持从严治校,抓好学风的建设,乃是优化校风建设的中心任务。班集体建设应当成为学校整体建设工程中的基础工程。建设“崇严、尚德、奋发向上”的集体舆论和良好班风,无疑是被优化的核心内容。三是把思想价值导向与利益导向和调控机制有机地结合起来,形成良好的校园氛围。如在综合测评先进班集体时,不能只考核它的学习成绩与纪律,还要考核班集体的整体道德风貌,如集体的正确舆论,文明礼貌之风,团结,互助、友爱等项指标。

      第二、对学生进行民族传统文化教育,在现代化进程中形成民族凝聚力。一个国家的现代化总是要通过一定的文化形成来体现的。而传递与继承发展文化历来是教育的基本职能。一定的民族文化成份如果与学校教育目的相一致,与社会的发展相适应,教育则应以“拿来”的姿态加以吸收,反这则应当摒弃。在教育对文化的选择中应当看到,在中华民族的历史嬗变中,作为我们民族的传统文化为什么得以世代相传,形成一种独特的东方文化模式,这有助于强化教育的选择机制,吸收那些有利于中华民族振兴的“文化因子”,以便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为我所用”。世界上很多国家在工业化进程中都十分注意进行民族传统文化教育以培养民族精神,形成民族凝聚力。新加坡在60年代开始推行工业化的进程中同样遇到了由于西方文化的渗入而导致传统文化蜕变这一现实问题。为此,前总理李光耀提出:在精神文化上固守东方,以儒家文化来增强凝聚力,在技术上学习西方的发展战略。结果使新加坡步入两个文明同步发展的时代。为克服市场经济条件下外来文化中的消极成分带来的负面效应,我国的现代化理应更加重视传统文化对市场经济发展的“支撑作用”。由于一个国家的经济现代化是同民族观念的现代化分不开的,所以在现代化的进程中实现中华民族传统观念的成功转化和“中华民族精神”的新发扬,乃是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们面对的一个新课题。

      二、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学化

      所谓思想政治教育科学,就是以马列主义辩证唯物论作为方法论基础,吸收现代系统论和相关科学的研究成果,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进行综合性、整体性研究,从而探明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特点和规律。①

      首先,要建设一支政治素质好、工作能力强的政工队伍。政工队伍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主力。这支队伍必须具备较扎实的理论素养和工作能力,根据形势的发展和大学生的个性心理特点创造地开展工作。

      其次,要区分层次,进行系列化教育。近年来,高校在改进和加强学生思想教育方面做了许多努力,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我们的思想政治教育仍然缺乏凝聚力和感召力,大量用心良苦的教育活动收不到应有的效果。其症结在于忽视了大学生思想品德发展过程中具有的阶段性和层次性这一特点,片面地、不分层次地用统一的道德内容要求所有的学生,因而影响了德育的效果。高校的思想教育工作要走进一个新天地,必须根据不同年级大学生的思想实际,实事求是地确定德育内容。以三年制专科为例,一年级是大学生活的起点,是由中学到大学过渡的适应阶段。由于入学前对大学生活的理想化与入学后现实的反差,加上由中学走读到大学住宿、吃食堂以及同学关系的陌生,造成强烈的失误感、孤独感,形成心理上的不适应性。所以一年级的日常思想教育应当开展“做一名合格的大学生”主题教育,帮助他们适应大学生活,确立新的奋斗目标,强化大学生意识,巩固专业思想,做一名合格的大学生。二年级处于对大学生活上的逐渐适应、思想上的逐渐成熟、专业思想和职业定向的相对稳定阶段,心理上普遍有适应感、随意感和自信感的特征,思想政治教育应当开展“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成才观”的主题教育。针对学生在学习、生活中出现的一系列问题给予正面的说理,引导学生自觉地进行职业道德修养,使学生在人生课题考验面前,走又红又专的成才道路。毕业班的学生由于心理上的逐渐成熟,自制力的日趋强化、是在校学生的最后阶段。他们面对即将到来的毕业与择业,对未来的事业与生活有一种紧迫感、忧虑感、责任感。要以“做合格的大学毕业生、献身祖国四化”为主题对大学生进行教育。思想教育要把理想、前途教育同毕业就业教育结合起来,使之看到时代的需要,以增强其时代责任感。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