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与理论及其对思想政治工作的借鉴意义

作 者:

作者简介:
张义明,汉中师范学院 学工部,陕西 汉中 723000 张义明(1955—),男,江西广昌人,汉中师范学院学工部,副教授。

原文出处:
汉中师范学院学报:社科版

内容提要:

“参与理论”以提升主观参与意识、优化角色,以及强化对象的内在主动意识等方面,对新时代的思想政治工作有着较强的借鉴意义和实用功能。参照群体角色型、运动型、协助型、自愿型、控制型、协商沟通型、同化型等参与方面,可全面激活思想政治工作中的心智活动,取得积极成效并优化受教育者成就社会主义事业的品质和能力。“参与理论”的心理、行为等依据和运行机制恰与我国新时期社会机理相吻合。


期刊代号:G2
分类名称:思想政治教育
复印期号:2000 年 07 期

字号:

      〔中图分类号〕G410〔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842(2000)02—0072—06

      当今社会,参与观念从奥林匹克运动的赛场上普及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从一种体育精神发展为人们普通的意识。通过参与,人们改造客观世界,同时也改造自己的主观世界。本文仅就参与意识、参与方法对改革和加强思想政治工作的借鉴意义进行初步探讨,以引起人们对这一问题的重视。

      (一)

      “参与”即“预闻而参议其事”(《辞海》P317),简而言之,参与意味着参加或卷入。参与的主体是具有一定参与意识和参与能力的人,是参与行为、参与活动的发动者和承担者,主要有个体和群体两种主体类型。从参与的客体来看,参与直接或间接地指向人们的共同体,即群体。其中正式群体、非正式群体和包含在正式群体中的模拟、实验群体(如进行角色扮演的实验而建立的群体)的“参与”是主体个人的思想和行为的直接参与;而参照群体(指这样一种群体,它的标准、目标和规范会成为人们行动的指南,成为人们努力要达到的标准)的参与是主体个人的思想、行为的间接参与。这种群体参与又可简单地分为政治领域的参与和非政治领域的参与,作为参与的主体的个人又有主动参与和被动卷入之分。因此,参与可以看成是个人的思想行为直接或间接地对群体的参加和卷入。参与的实质意味着管理者与下属地位平等,相互信任,民主协商解决所面临的问题,在目标的设置和变更、决策的作出、经济报酬和分配及人际关系等方面让职工广泛地参加,发表意见,提出建议,以实现人的多种需要,调动人的积极性,使组织的目标、个人的需要得以更好实现。

      综上所述,在参与意识及其行为中,参与者的目的在于平等议事,以满足归属和自我实现的需要,而参加、加入一定的群体则是满足需要的手段和途径。参与意识的增强是社会发展及人之解放的必然结果,参与同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要求相吻合。一方面,通过参与,个人意识、群体意识、社会意识循环往复地相互作用,构成“从真正的现实中不断涌出而又以累增的精神财富汹涌澎湃地流回现实去的思想世界”,[1]其中当然不乏自我思想教育和主观世界的改造;另一方面, 普通参与既是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必由之路,又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本质的体现。因此,参与意识及行为的属性与特征,为有效地进行思想政治工作开辟了重要途径。对教育对象的参与及其行为的引导,是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方法。

      第一,思想政治工作的根本目的在于提高人们认识和改造自然、社会的能力,提高人的综合素质,培养社会主义各个领域和组织所需要的人。在当前改革开放的新形势下,思想政治工作的一个重要使命就是促使人的现代化,培养和树立商品经济和市场竞争、效率和效益、民主与法制的观念和素质,以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而作为人,总是社会的人,群体对人的观念和素质的形成有重要的意义。前苏联著名的心理学家A·B·彼德罗夫斯基认为:“人通过归属群体而意识到他属于社会,他通过群体中的活动而参加整个社会生活。因此,每个群体都是社会、阶级的一部分,从这种意义上来看,它是社会现存观念、目标、规范的传导体。”[2]所以, 对对象参与意识及其行为的引导是培养塑造人的有效办法。

      第二,思想政治工作必须以现代化建设为中心,调动人的参与现代化建设事业的积极性和创造性,通过转变人的思想行为,使现代化建设的目标和人们的需要得以有效地实现。以现代化建设为中心,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客观上要求思想政治工作必须由过去的“中心型”转化为“参与型”,使思想政治工作适应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变,并在新的形势下获得生机和活力。“中心型”的思想政治工作是政府、社团以居高临下的姿态,把社会公众当作被动接受者,向他们灌输自己的政治信仰,其特点是政府处于绝对统治、主导和支配地位,而较少考虑社会公众的主体性和独立性。“参与型”的思想政治工作则比较强调社会公众的自主性和独立性,比较注重社会公众行为的自觉自愿性,淡化了政府向社会公众灌输的色彩,政府、社团在其中只是一个组织者、协调者的身份,而社会公众真正成为思想政治工作的主体,使思想政治工作成为社会公众自觉、自愿、自律的行为。这也表明,“中心型”向“参与型”的转化,实质上是一个由被动型、外在型向主动型、内在型的转化,由自上而下的单向型向两厢情愿的双向型的转化。要调动人的积极性与创造性必须考虑现代化建设的目标与人的需要。随着我国人民的由温饱型向小康型生活的迈进,人们教育水平的提高和价值观的变化,人们更加喜欢挑战性的工作和更多的参与机会,更加关心在社会总体目标的实现中使自己的身心获得发展。正象美国进入70年代,面对工人队伍的构成和素质发生的变化,汽车工会副主席布卢斯通(I·Bluestone)所说的:“传统的办法是管理者号召工人合作,目的在于提高生产和质量……,今后管理者应该与工人合作,寻求提高工人尊严的办法,发挥他们的潜力,使他们获得更满意的工作生活,工作重点应该放在让工人参与决策。”[3]

      第三,思想政治工作是解决社会或组织内部矛盾,减少消极因素,保证现代化建设稳步发展的重要途径。而对参与的引导由于在沟通及改变人的态度方面的有效性决定了在这方面的可行性和优越性。在社会主义社会或某个组织内部中,不可避免地会产生个人与他人、个人与集体或社会之间的矛盾甚至冲突。在当前以市场经济为目标的改革过程中,这种矛盾和冲突显得尤为突出。解决的办法就如同组织行为学所认为的那样,采取“让所有与变革有关的人员参与”,采用“立场分析法”并引导参与者改变态度,“尽量用协商态度来解决的措施”。[3]

      (二)

      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四大”报告中指出,我们“应该吸收和利用世界各国包括资本主义发达国家所创造的一切先进文明成果来发展社会主义,封闭只能导致落后”。[4]在这里, 笔者试图借鉴西方社会心理学、组织行为学、政治学中的“文明成果”,结合我国思想政治工作的理论和实践,将思想政治工作的参与方法归纳如下。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