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和改进《形势与政策》课程建设的若干思考

作 者:

作者简介:
饶明奇(1966—),男,河南省西峡县人,华北水利水电学院人文社科部,讲师,硕士。华北水利水电学院 人文社科部, 河南 郑州 450045

原文出处:
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学报:社科版

内容提要:

《形势与政策》课是大学德育不可缺少的环节,也是“两课”建设的难点之一。解决好认识问题、理顺管理体制、教学内容的选择、教学的组织方法、课堂教学方法、教师队伍的培养是搞好这门课的关键。


期刊代号:G2
分类名称:思想政治教育
复印期号:2000 年 06 期

关 键 词:

字号: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 -4444(2000)02-0058-03

      一、认识问题是搞好《形势与政策》课程建设的基本前提

      《形势与政策》课的主要作用是帮助学生正确认识国家的政治、经济形势以及改革发展所处的国际环境及时代背景,全面认识和正确理解党的基本路线、重大方针和政策,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热情,增强其民族自信心和社会责任感,帮助他们正确看待国内外形势,自觉抵制错误思想的影响,正确把握未来,勤奋学习,成才报国。因而,作为高校德育不可缺少的有机组成部分,其作用是其它马列理论课和思想品德课所无法取代的。

      然而,不少高校对这门课程的认识没有完全到位。就高校领导和教工而言,还有不少人认为,现在有报纸、杂志、电视等大众传播媒介,学生对一些重大时事都知道,没有必要再开什么形势课。因而,对《形势与政策》课的经费、师资队伍、图书资料、管理力量、学时、学分等方面缺乏必要的投入,基本上处于不管不问的状态。有的则过于“迷信”知名专家,认为遇有重要时事,请有关领导或者知名学者来作几次报告就可以了,没有必要搞什么有计划的形势课教学。还有的则对《形势与政策》课的特殊性认识不足,认为它就是“两课”教学部门的事,与其他部门、其他人没有关系。对学生而言,存在着“高期望值”和“低投入”的矛盾。他们希望形势课教师都是专家水平,希望每节课都能接受大量的信息,受到生动而深刻的教育,但是他们在课外投入的时间和精力又少得可怜,仅仅是上课时去听听而已。这些糊涂认识不改变,《形势与政策》课就难以上档次,上水平。

      二、理顺管理体制,明确责任分工,形成管理合力

      《形势与政策》尽管名义上属于思想品德课中的一门,但它授课形式多样,涉及到的管理部门多,教学内容涉及的理论复杂,学生对它的期望值高,受教育的学生面大,连续开设时间长,教学内容变化快,没有统一固定的教材,师资队伍成份特殊,因此,又不能把它和一般的课程同等看待。总之,管理难度大,是不争的事实。就教学管理而言,它至少要涉及到党委宣传部、教务处、思想品德教研室以及各系(学院)党团总支、行政等部门。各部门分工明确,配合得好,就会功能互补,形成管理合力。如果各部门互相扯皮推诿,这门课就要落空。因此,高校党委应该树立“大《形势与政策》课”观念,理顺管理体制,明确各部门的责任和分工。负责主要教学管理工作的部门还应积极主动地协调好和其它有关部门的关系。党委宣传部是高校意识形态和形势教育的主管部门,应该负责对全院《形势与政策》课的教学做出规划,提出教学要点和有关要求,并不定期举办大型形势报告会。此外,还要积极协调各方关系,尽最大可能帮助解决教学和管理中的实际困难。“两课”教学部门负责有计划的课堂教学;各系党团总支负责组织课外其它形式的学习及实践环节等;教务处负责教学计划、排课、成绩管理等。总之,应该形成上下畅通、左右协调、有分工、有协作、责任明确到人的管理机制。当然,各高校校情不一,没有固定的模式,只要能形成管理合力,把这门课落到实处即可。

      三、围绕“形势与政策”,拓宽教学内容

      《形势与政策》课讲什么?经过认真调查研究,我们决定在教学内容上,围绕“形势与政策”这个中心,在及时进行重大时事教育的基础上,拓宽口径,增加内容,做到几个结合:1 )形势教育与理论教育相结合。在进行动态变化的重大时事教育的同时,进行马克思主义形势观教育,开设“怎样运用邓小平理论分析形势”、“马克思主义的人权观”等专题内容。2)形势教育与爱国主义教育相结合。 我们先后增加了“当代大学生怎样做一个真正的爱国者”、“中国万里长城”、“黄河”、“汉字源流”、“可爱的中国”、“香港回归与中国的现代化建设”、“不跪的人”等专题。3)形势教育与专业思想教育相结合, 把大学生关心政治、关心形势、关心集体的积极性转化为学好专业、奋发成才的动力,先后开设“当代高新科技发展趋势与科教兴国战略”、“我国水电建设形势”、“高科技与大学生的科学素养”、“大三峡”、“从大禹治水谈起”等专题。4)结合重大纪念日, 把形势教育与革命传统教育相结合,在我院形势课上,安排有“征途万里”、“卢沟风云”、“醒狮的怒吼”、“周恩来的最后岁月”等革命传统教育的内容。没有重大时事可讲时,就讲增加的专题。这些内容还可以提前安排计划,聘请教师,及早精心备课。这样下来,每学期除了不定期的大型形势报告之外,可保证给每个班安排较为丰富的专题教学,也能够达到平均每周一学时的要求。

      四、充分发挥教师的优势和特长

      提起《形势与政策》课的组织管理方法,人们很容易想到请知名专家、学者或有关领导作大型报告。这当然是很有效的方法之一。因为这种报告会更具有权威性,组织起来比较省事,一次报告的受教育面可覆盖上千人或数千人。但是,这种方式的缺陷也是很明显的。因为在上千人或数千人的“大锅饭”课堂中,教师很难照顾到不同年级、不同专业学生的特殊性,师生双向交流的效果很差。再说,“请进来”的学者不一定了解学校形势与政策教育的现状,他讲的东西极有可能是学生已知道的东西。如果完全依赖大型报告会,不仅教育效果没有保证,而且也永远培养不出本校的高水平骨干教师队伍,《形势与政策》就永远难以作为一门“课”受到应有的重视和加强。因此,在组织方式上,除了举办不定期的大型形势报告之外,还应有相当多的精力组织分散的课堂教学,把集中教学和分散教学有机结合起来。

      但是,课堂教学怎么组织才能充分发挥教师的优势和特长呢?由于这门课程起步较晚,目前各高校专职的形势课教师普遍匮乏,只能大量吸收兼职教师完成教学任务。兼职教师客观上能投入到教学上的时间和精力是有限的,有些人的理论基础也较差。即使是专职教师,备课的压力也是很大的。如果按照其它课程的常规组织方法,让一个教师包一个课头一包到底,对教学管理者而言,是很省劲的,排上课就基本上不用管了。但是对教师而言,无疑是一个沉重的负担,其优势也发挥不出来,教学效果自然难以保证。有些高校就是用这种方法让系党团总支书记或辅导员包课头上课的。事实证明,效果不好。为此,我们试着采用“专题滚动法”落实教学任务,较好地解决了这一矛盾。我们的主要做法是:每学期末制订下一学期授课计划时,除了考虑不定期请专家举办大型形势报告之外,还着重根据教务处下达的宏观计划,由2—3名教师为一个专题小组,提前搜集资料,集体备课。每学期计划讲几个专题,就有几个专题小组,由思政教研室负责制订详细课程表。新学期开始后,根据课表的安排,每小组成员分别到不同的课头巡回授课,同一专题在不同课头滚动铺开,不同专题先后在同一课头滚动衔接。这种组织方法的优点是很明显的:对教师而言,每人只需承担某一个专题的教学任务,备课压力不大,能够充分准备,而且到不同的课头反复去讲,既能结合不同课头学生的专业、年级等特点做到因材施教,理论联系实际,又能在多次重复过程中精益求精,越讲越好。对学生而言,每次课可听到不同教师讲授的不同专题,很新鲜,听课和课后提问题的积极性很高。但“专题滚动法”的主要缺陷是,管理者的工作量较大。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