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思想道德修养课教学中的情感投入

作 者:

作者简介:
孙建国 江苏理工大学人文学院

原文出处:
陕西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内容提要:

本文旨在增强思想道德修养课的教学效果,提出要进行情感投入。认为在思想道德修养课的教学中,情感投入不仅必要,而且可能。


期刊代号:G2
分类名称:思想政治教育
复印期号:2000 年 05 期

关 键 词:

字号:

      一、问题的提出

      笔者多年来一直从事思想道德课的教学,致力于学生思想道德修养的提高,深感肩上责任的重大,也亲自体会到教学的不易。也许现代生活的花花世界使人对抽象的思辩失去了兴趣,也许精确的现代科学工艺使人对笼而统之的理论感到厌倦和不可信任,以致于思想道德修养课的教学形成这样一种不能不令人担忧的现象,教师不愿讲,学生不愿听。但作为一门必修课,又不能不讲不能不听。于是乎教师讲课就成了完成任务式的干巴巴的讲授,毫无吸引人的地方,学生听课也只是为了拿到至关紧要的学分,对此毫无兴趣,教师抱怨学生不能很好地听讲,学生抱怨教师讲得毫无动人之处。当然也不是没有令人兴奋的时刻,八十年代初,张海迪、李燕杰、曲啸等人的演讲,曾经在大学生中引起那么大的反响,这就不能不引起人们的思考,问题究竟出在哪儿?作为教师,首先还是应当从自身去找一找原因,而一味地抱怨学生是无济于事的。

      张海迪、李燕杰等人的演讲,之所以引起轰动,获得巨大的成功,在于他们的真情实感。张海迪给我们讲述了一个高位瘫痪、身残志不残的女子,如何通过自己顽强的拼搏,取得常人都难以做到的巨大成就的奋斗史。当她抱着病残之躯,唱起“生活是多么美好”的歌,做着“轮椅上的梦”时,谁能不为之感动而潸然泪下。李燕杰设身处地为青年着想,他那充满深情的拉家常式的演讲,又怎能不打动年轻人的心呢?而青年又在这和风细雨式的论理中不知不觉地得到心灵的净化,思想的提高。从中我们是否可以得出这样的启示,作为思想道德修养课的教师,如果能和学生以心换心,以心交心,把情溶于理,那么思想修养课的教学,就可引起学生的共鸣,也就不难获得成功。正如贺麟先生所说:“抽象的理智的看法,对于实际生活比较不容易发生直接迅速的影响,而包有情感作用的看法或见解,为情绪所渲染,生动、活泼、具体,容易产生直接行为, 支配实际生活(注:贺麟《文化与人生》商务印书馆1988年版第107页)。”

      二、情感和情感投入

      常言道:人非草木,孰能无情。人类世世代代总为情所纠缠,感情总是如影随形地伴随着人类。但情为何物,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至今还没有形成一个为人们所普遍接受的明确的定义,而在现实的生活中,人们似乎不急于去弄清感情是什么,而感情确确实实存在着。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我们都有这样的体验,当有朋自远方来,当他乡遇故知,我们这时的心情必然是喜悦的,而当心爱的人或物失去了,这时的心情必然悲伤,这就是情绪。因此,情绪是在具体的境遇中瞬息产生的相应的表情反应。

      而情绪又存在于复杂而稳定的情感中,一切又依情感的内容而定。因此,情感表现了更为复杂的心理反应。正如美国心理学家斯托曼所指出的:情感一词包括一个“感”字,有感觉、感受之解。还包括一个“情”字,有区别于感觉的感情之解,可见,情感作为一个感情性反映的范畴,着重于表明情绪过程的感受方面。

      正因为我们对接触到的事物不能不有所反应,由此产生了情感。那么我们在做任何事情时也总会带有某种情感,即使是最简单的也最常见的吃饭,也会因情感的不同而有不同的表现。当着感情相通,志趣相投时,“酒逢知己千杯少”,当感情相悖,话不投机时,“决不为五斗米折腰”,可见,情感有时会出其不意地左右我们,反过来,我们也就可以通过有意识地培养某一种情感而左右自己和他人的行为,这也就是我们所说的情感投入。

      三、情感投入的必要性

      思想道德修养课,就是要进行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教育,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道德观和健康心理观教育,最终使大学生的整体思想素质有较大的提高。都说教育要以理服人,可这理中未必不包含情也不能不包含情。

      情绪不但可以感染人,使人产生相应的情绪反应,而且可以鼓舞人,使人们产生强烈的情感,去追求和探索,产生相应的思想,列宁说:“没有人的感情,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于真理的追求。”毛泽东同志也十分强调这个问题,他说:“我们知识分子出身的文艺工作者,要使自己的作品为群众所欢迎,就得把自己的思想感情来一个变化,来一番改造,没有这个变化,没有这个改造,什么事情都是做不好的,都是格格不入的。”为什么会格格不入,有两方面原因,一是没有使受教育者形成与应有的道德认识相一致的情感,一是没有使受教育者改变与应有的道德认识相抵触的道德情感,信念之所以是信念,而不是认识,就在于它是浸透着感情的,我们有了强烈的共产主义信念,我们就可以为了自己的这个信念去赴汤蹈火,放弃自己的一切,直至生命。

      另一方面,在道德教育中,情感投入如此必要,我们也不难从传统的道德教育中找出它的依据。

      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就非常重视教化,化也就是感化,他“一以贯之”的道,忠恕而己矣,即“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自己要树立,也应要别人有所树立,自己有所通达,也应要别人有所通达,自己不愿意的,也不要强加给别人,都意味着对别人要同情。可以说,没有他的诲人不倦、循循善诱、有教无类,就没有“学生三千,贤者七十”的惊人成果,这正是缘于他的“仁爱”的情感。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