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政治工作与素质教育

作 者:

作者简介:
朱秀云 南京人口管理干部学院。南京 210000

原文出处:
黑龙江高教研究

内容提要:


期刊代号:G2
分类名称:思想政治教育
复印期号:2000 年 01 期

关 键 词:

字号:

      在知识经济初见端倪、国力竞争日趋激烈的时代,优先发展教育,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这是实施科教兴国战略、适应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迫切需要。素质教育强调人的潜能的充分发掘,在适应社会、个体发展需要的前提下,通过科学的教育途径,围绕着素质这一核心,促进人全面和谐地发展。素质教育的提出,使得人们反思应试教育的种种弊病,反思思想政治工作薄弱所造成的种种恶果。人的素质是在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的思想道德水平、科学文化程度和智力、体力状况等诸多因素的综合指标。所以,人的综合素质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作为纳入到素质教育大系统中的有机组成部分,其如何在新时期配合和推进我国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这是摆在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面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明确思想政治工作是素质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统一思想政治工作对全面素质教育重要性的认识,将德育工作放在首位

      应试教育由于片面发展智育,忽视德育,更不注重学生的健康、美育和劳动技能培养,造成了人的畸型发展。这种教育由于没有面向全体学生,也不注重因材施教,所以不可能让全体学生各具个性地全面发展。学校习惯于将一些抽象、空洞的理论,通过灌输、说教等形式,不论实际条件,不分年龄特点,向全体学生提出。这种缺乏时代感和针对性的德育教育,扼杀了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使学生只会教条地死记硬背一些条条框框。素质教育正是基于对应试教育诸种弊端的反思,针对时代对于人的综合素质与健全人格的要求,把思想政治工作作为全面提高人才素质的首要任务。原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和谐全面发展的核心是高尚的道德”,“世界观的形成是智育的核心”。思想政治工作正是着眼于思想道德素质这一人才质量的核心,进而促进人的全面素质的提高。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培养人才。在一定的社会中教育如何发展,培养具有怎样政治方向和思想觉悟的人,这是关系到国家前途和命运的头等大事,我们就是要通过思想政治工作使学生的思想政治道德素质全面提高。通过教育工作者的辛勤劳动,按照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和发展需要,把一定的社会思想和品德转化为个人的道德品质和思想认识。在政治素质的提高中,解决立场、观点、态度、信念、理想等问题;在思想素质的提高中,解决思想认识和思想方法的问题;在道德素质的提高中,解决公德、社会品质和文化行为习惯等问题。在具体落实素质教育对学生的全面培养时,必须明确我国教育的方向、宗旨和培养目标,明确思想政治工作在人才培养方面的重要意义。1994年8月,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中指出:“青少年是国家和民族的未来,教育和培养好他们,是社会主义事业的奠基工程,也是广大人民群众的期望和心愿。现在和今后一二十年学校培养出来的学生,他们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如何,直接关系到21世纪中国的面貌,关系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目标能否实现,关系到能否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一百年不动摇。必须站在历史的高度,以战略的眼光来认识德育工作的重要性。”思想政治工作还必须把教会学生怎样做人作为首要问题。我国的教育是社会主义性质的教育,全面和谐发展人才素质,必须明确育人标准。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为指导,对学生进行共产主义、社会主义集体教育;进行道德观、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教育;进行国情教育、近现代史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这是符合我国人才*

      素质标准的。早在1978年,邓小平同志就指出:“我们的学校是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人才的地方。培养人才有没有标准呢?有的,这就是毛泽东同志说的,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个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

      (二)思想政治工作要服务于经济建设,把树立学生正确的政治方向,提高思想政治素质与学生的科学文化素质等综合素质的提高统一起来

      1978年,邓小平同志《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就明确地回答了学生正确的政治方向与科学文化学习的辩证关系。他指出:“毫无疑问,学校应该永远把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放在第一位,这不仅不排斥学习科学文化,相反政治觉悟越是高,为革命学习科学文化就应该越加自觉,越加刻苦。”德育与智育诸要素作为素质教育系统中的有机组成部分,它们相互独立,同时又是息息相通的。如果我们无视德、智、体、美、劳诸育的内在联系,而单纯地认为德育仅存在于德育课和活动中,势必会造成思想政治工作游离于学生的德育、体育、劳动技术教育和美育之外,使德育与诸育脱节,导致思想政治工作成为硬性的附加物,根本无法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应试教育的德育工作重灌注轻内化、重形式轻效果,所以思想政治工作者必须准确地把握所处时代的特点,针对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发展情况,有的放矢,采取相应的教育措施。

      一方面,通过体育工作的主渠道,安排政治理论课、道德修养教育课等德育课程,并通过有助于培养学生集体协作精神、社会公德、法制意识和爱国主义思想的活动来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通过必要的知识传授,配合以相应的教育活动,力求将枯燥的理论变得鲜活、生动。我们不仅给予学生理想的目标,高要求的人生准则,更重要的是根据每个个体的特点,对他们进行必要的、长期一致的养成教育和行为规范训练,使得思想政治工作真正落到实处,真正把理论和知识的学习转化成每个人的内在素质,当然,这一内化的过程,不是靠整齐划一的“一刀切”式教学,而是让每个学生在原有基础上,顺应个性的发展与社会的需要,将理论与实践结合,知识的吸收、消化与内化相结合,高标准与基本标准相结合,促进人的思想道德和政治素质的提高。

      另一方面,注重德育、智育、美育、劳动技术教育的联系。教育界越来越重视将以往单纯的个人道德完善转变为适应现代社会及个人基本品德素质的培养。不是孤立地看待德育,而是将其与智育、体育等结合起来,使得德育工作渗透于教学的各个环节中去。诸育相互渗透、相互交织,使几个方面的教育呈现为统一的完整过程。应该说这种趋势有益于形成完善的人格体系,适应新世纪的人才培养要求。诸育渗透的本质是由教育各要素的内在联系决定的。如,智育已经不能再用学生对知识的认识和掌握程度作为标准了,而应以能否创造性地运用知识,并转化为探索求知的基本素质作为衡量尺度。各学科的整合与交叉,要求的是高素质、宽口径、厚基础的复合型人才。所以德育工作应适应这一时代要求,与智育等相辅相成,在相互地渗透与转化中,提高人的综合素质。我们不应以条块分割的方式安排德育与其他诸育,因为这样无助于人的能力的全面提高。同时,我们也应看到,在智育、德育等相结合的过程中,一些教育工作者无视教育规律、敷衍了事,导致德育与智育形成“两层皮”,使得学科教学过程中的德育渗透不伦不类。在各学科教学中,德育工作应做到“润物细无声”的境界,水乳交融,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中。不要宣教式的硬性灌输,而应根据不同学科的特点各自有所侧重地渗透。又如德育与劳动教育的结合,劳动作为全面培养人才素质的重要途径,应当以培养学生正确的劳动观念,增强集体协作精神,热爱自然,严守纪律为侧重点,使其与德育工作有机结合在一起,达到良好的教育目的。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