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现代经济发展探析

作者简介:
张向前/张克明/张茂法,国立华侨大学工商系台湾经济研究所,福建泉州 362011 张向前(1975—),男,福建莆田人,华侨大学台湾经济研究所,律师。

原文出处:
洛阳师范学院学报

内容提要:

台湾的现代经济建设经历了恢复发展、崛起、繁荣三个阶段。积极争取有利的外部环境,创造良好的内部条件,善于把握经济发展机遇,制定正确的发展战略,是其成功的历史经验。而其繁荣现象内在的严重对外依赖性,经济结构失衡,加之台湾当局的政治反动性,使其面临产业空心化危险。台湾经济的光明前景,只能建立在一个中国的政治基础上,追求祖国统一,构建稳定、互信的两岸关系,共同谋求经济发展。


期刊代号:F14
分类名称:特区经济与港澳台经济
复印期号:2000 年 11 期

字号:

      中图分类号:F12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 —4970(2000)04—0028—04

      加速经济发展是每一个开放省、市追求的目标,经济发展应该而且可以借鉴一切国家和地区经济发展的经验与教训。二战后台湾经济显著发展,台湾从一个农、工并存的二元经济社会进入农业、工业、服务业高度发达的现代社会,并跻身于“新兴工业地区”的前列,被誉为亚洲四小龙之一。根据台湾当局公布,台湾地区1999年经济增长5.7%, 在亚洲四小龙中仅次于韩国的9%,居全球第6位, GNP为2900.8亿美元,世界排名第17位,人均GNP1.3248美元,居世界第25位。与1952年(GNP为12亿美元)相比台湾GNP增长了241倍,人均增长了79.33倍。[1]台湾经济在过去的50年经过不断的产业结构调整,获得了一定的成功。在世界各地经济发展趋向全球经济一体化的今天,积极借鉴台湾在近50年经济建设方面的成功与失败经验,对一个开放省、市具有重要意义。

      一、台湾现代经济发展历程

      1.经济恢复发展阶段(1952—1963)

      这个时期,岛内需求高,而外汇短缺。同时,由于生产技术相对落后,商品出口不畅。为节省外汇和稳定物价,迫使台湾利用岛内市场,借对外贸易保护措施开发本地产品。台湾当局采取以进口替代为主,初级产品出口为辅的发展战略,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轻工业,着重解决居民基本生活消费问题。为配合这一经济运行方式,台湾当局制订了“以农业培养工业,以工业发展农业”的方针,并采取了一系列政策、措施。经过8年的发展,台湾经济基本实现了进口替代和初步发展, 到1963年台湾工业总产值第一次越过农业总产值,为台湾经济崛起奠定良好的基础。这里需要说明的是1963年台湾第三产业产值所占比例高达49%,但并不表明台湾已进入工业化阶段。一般说来,第三产业比例高是社会经济进入工业化的重要标志,但当时台湾其他衡量指标尤其服务业部门贡献率仅为4%,尚不及工业部门的4.5%,表明台湾仍处于工业化初级阶段。出现这种情况主要是由于40年代末、50年代初期大陆人员大量迁台,高达200多万,占当初台湾人口近20%,造成台湾人口骤升, 台湾当局为安定人心,采取投资倾斜政策,诱发劳动力向第三产业快速转移的结果。

      2.台湾经济“崛起”阶段(1964—1981)

      60年代以后,台湾当局考虑到岛内自然资源有限,以岛内原料为主的农产品加工及初级工业已无法大量投资及生产,工业进口替代品岛内市场已达饱和状态,难以进一步生产,而人口此时则是高增长率。为突破发展瓶颈,台湾开始将内向型经济向外向型经济转化,采取“以贸易促进成长,以成长拓展贸易”的开放经济政策,以改进外汇贸易,放宽进口,鼓励出口,鼓励投资等方式,建立较为适宜当初经济发展的环境,从而创造了对外贸易快速增加,经济高速增长的效果,并使台湾由一个落后的农业经济向一个工业经济转变。

      70年代,世界发生了国际金融、粮食与石油危机,经济处于波动状态,台湾当局对60年代的经济从快速扩张到调整发展阶段,采取了以重化工业为发展中心的第二阶段进口替代政策,强调发展技术与资金密集型的工业的重要性外,并适当牺牲经济增长目标以换取物价稳定。70年代也被称为“台湾经济的调整期”。

      3.台湾经济的“繁荣”阶段(1980—1999)

      80年代后台湾经济从70年代调整期开始进入较为稳定的发展时期,过去得以快速发展的有利条件即廉价的能源、迅速扩大的国际市场和充沛的劳动力资源状况发生了变化,并成为经济发展的制约因素。为改变这种状况,加快产业升级、经济转型和经济的均衡发展,台湾制定了“自由化、国际化、制度化”的基本方针和路线。80年代台湾经济持续发展,经济转型和升级也取得了一定的进展。90年代以来,台湾继续推进产业结构升级,实现经济稳定增长。台湾第三产业从80年代初开始占国民经济的主导地位,到90年代无论从产值、就业人数及对国民经济的贡献率都得到了进一步提升。为进一步推动台湾经济的“国际化,自由化、制度化”,台湾当局从1995年起开始实施“亚太营运中心”计划,即计划在2005年将台湾建成包括“制造中心,海运转运中心,航空转运中心,金融中心,电信中心,及媒体中心”六大功能性中心在内的区域营运中心。

      二、台湾经济发展的成功经验

       1.积极争取有利的外部环境

      台湾在经济恢复发展的初期,采取积极争取外部有利环境。如朝鲜战争爆发,台湾利用美国的政治意愿,争取美国对台湾经济援助。1951—1965美国共向台湾提供经济援助14.822亿美元。从1945—1973年第一次石油危机之前,世界资本主义国家由于新技术的采用,经济稳定上升,经济实力增强,开始不断的资本输出。台湾利用美国的政治需要,积极与美国、日本等发展经济、金融、贸易等关系,并取得许多优惠条件,这个时期台湾贸易实现从逆差到顺差的转变。

      2.创造良好的内部环境

      从软件方面,台湾培养和造就了一大批高素质的人才。1968年即开始实行“九年国民教育”制度,在此基础上,高中教育、大学教育、研究生教育以及职业教育都得到充分发展,同时台湾大量向美、日、欧选派留学生。当局加大对教育投资且私立学校得到充分发展,到1992年台湾每千人中受高等教育的有24.9人,仅次于美国、加拿大、日本及韩国,居世界第5位。50年的经济建设,在实践中也培养和造就一大批素质好、具有现代科学和知识技能的经济管理人才。他们既受到良好的教育,又具有现代化经营管理经验。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