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试验场

——海外学者论中国经济特区

作 者:

作者简介:
俞可平 中央编译局当代所

原文出处:
经济社会体制比较

内容提要:


期刊代号:F14
分类名称:特区经济与港澳台经济
复印期号:2000 年 11 期

关 键 词:

字号:

      所谓经济特区,是指在一个国家或地区中,政府为刺激经济发展而提供特殊的经济政策、制度环境和物质环境的行政区域。经济特区的种类很多,如自由港、自由贸易区、保税区、工业开发区、自由工业区、边境贸易区、出口加工区等。它们大体上可以分为三类:以发展出口加工工业为主的出口加工区,以从事对外贸易为主的自由贸易区和综合性的经济开发区。这些经济特区享受政府所给予的一系列特殊制度和优惠政策,如特殊的贸易制度、审批制度、管理制度、人事制度、分配制度等,优惠的投资政策、土地政策、外汇政策、税收政策、融资政策等。

      今年是经济特区成立20周年。我国的经济特区是改革开放的产物,经济特区的筹建和发展过程,从一个侧面反应了中国改革开放的历程。1980年8月26日, 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五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国务院提出的在广东省的深圳、珠海、汕头和福建省的厦门设置经济特区的议案,并批准了《广东省经济特区条例》,经济特区在中国正式宣告诞生。经济特区创办后,深圳、珠海、汕头和厦门纷纷利用自身的优势和中央政府的优惠政策,迅速发展经济,经过20年的时间,在经济、社会和文化各个领域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就,成为举世瞩目的发展“明星”和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标兵。

      以深圳经济特区为例。改革开放前的深圳,是一个以农业经济为主的边陲小镇,经过20年的发展,已经成为一个风景秀丽、投资环境优良、经济比较发达、初具现代化规模的海滨城市。市区常住人口从1979年的3万余人增加到现在的400多万人,20年间增加了近400万人,在1979 年到1989年的10年间增加了160.19万人,年均增长19.8%。1999年,全市国内生产总值达到2800亿元,工业总产值达到2025.7亿元,预算内财政收入达到184.8亿元,人均可支配收入3.5万元。1980年至1999年,全市国内生产总值年均递增31.2%,工业增加值年均递增45.4%,地方预算内财政收入年均递增41.8%。20年来,累计实际利用外资200.45亿美元,涉及67个国家和地区。现有外商投资企业1万多家,内地驻深企业、 机构近9000家,世界500强企业有76家进入深圳。1998 年“三资”企业总产值1273.59亿元),占工业总产值比重达76.7%。据海关统计, 1998年全市进出口总额达452.76亿美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是1979年的939 倍,平均每年增长43.4%。其中出口总额264.24亿美元,是1979年的1044倍,年均递增44.2%。

      经济特区所发生的变化和所取得的成就,是全中国20年改革开放所发生的变化和所取得的成就的缩影。改革开放20年来,我国创造了年均经济增长9%的奇迹,整个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这一巨大变迁不仅极大地改变了中国社会的历史进程,作为一个有13亿人口的大国所发生的这一切,也在相当的程度上影响了世界历史的进程。中国作为一个真正的强者而受到了世人前所未有的注意,使得越来越多的海外学者关注我国的改革开放,其研究的视角也在过去20年间发生了重大转变,从传统的“汉学研究”,逐渐演变成为“中国研究”。在过去的20多年中,海外学者就我国的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科技和社会生活的各个重要方面,进行了广泛的研究,发表了大量的论著。如果说,我国20年改革开放所取得的成就创造了世界经济增长史上的奇迹,那么,经济特区所取得的成就更是奇迹中的奇迹,它理所当然吸引住了许多海外学者的注意力。海外学者对中国经济特区的研究,是海外中国研究的重要内容。

      海外学者从中国经济特区创办伊始,就对特区进行了广泛的研究,至今不断。经过近20年的积累,海外学者关于中国经济特区的研究成果已经相当可观,成为海外中国研究的重要领域。从成果的形式看,它们既有大部头的学术专著,也有学术论文和研究报告;从研究的方法看,既有经济学的探索,也有政治学、社会学、人口学、文化人类学和交叉学科的观察;从研究的视角来看,既有一般的宏观分析,也有具体的微观研究;从研究成果的性质来看,既有定性的分析和抽象的概括,也有实证的调查和个案的研究。要而言之,海外学者对中国经济特区的研究主要围绕以下几个方面展开:中国经济特区的特征;设立经济特区的原因;经济特区的发展阶段;中央政府对经济特区的政策;经济特区的作用和性质;经济特区对中国现代化的意义;经济特区所存在的问题,以及经济特区的未来等。

      正如著名美国历史学家莫理斯.迈斯纳和日本专修大学经济学教授大桥英夫所看到的,经济特区并不是中国的创造发明,70年代末和80年代初,当中国政府开始进行改革开放和设立经济特区时,世界上已经有400多个形式不同的“自由贸易区”、“出口加工区”、“自由港”, 其中30个国家设有加工型自由贸易区55处,仅在亚洲地区就达上百个。但是,与世界上业已存在的各种经济特区相比,中国的特区有其明显的特点。

      其中首要的和最重要的一个特点是,世界上其他所有的经济特区几乎都是在资本主义的自由市场经济条件下设立的,而中国的经济特区则是在社会主义体制下发展起来的。中国政府允许在经济特区采取一些灵活和特殊的经济政策,但不允许有政治上的特殊之处。采取特殊的经济政策的目的,不是为了引入资本主义,相反,是为了发展社会主义。俄罗斯远东研究所副所长波尔佳科夫博士把中国经济特区的这一本质特点概括为:利用资本主义发展社会主义。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