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F8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892(2000)04-0050-06 香港创业板市场经过近10年的酝酿,终于在1999年11月25日正式启动,创业板市场在香港金融业与内地高科技产业之间架起了一道桥梁,使香港与内地的产业之间进行优势互补,在合作中共创繁荣,这无论对香港还是内地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香港金融业与内地高科技产业合作的必要性 从金融业基础看:香港是世界著名的国际金融中心,且由于香港的西方制度背景和东方区位因素使香港金融体系具有城市型的经济和金融形态、非央行式的金融管理、集散地式的金融中心等若干鲜明特征。 香港回归后,仍是一个单一的货币地区,并且保持着金融管理的独立性。作为一个高度开放的金融自由港,香港仍然是国际资本活动的一个重要舞台。在与国际资本多年的互动过程中,香港已经在金融监管、金融市场和金融主体的风险管理等方面形成了一个成熟的框架,表现出良好的弹性和抗震性。在亚洲金融危机中,香港的银行资本充足率始终保持在17%左右,在亚洲各国和地区名列第一,而且没有一家商业银行破产,显示了香港银行业经营的稳健性和较高的专业水准。 与香港金融业的高度国际化相比,内地金融业仍处于国际化的史前时期。国有企业的大面积亏损,造成银行资产质量严重下降。国有银行的不良资产率高达25%,资本充足率不足8%。以内地金融业现有的水平和实力,如果实行国际化将很难经受住国际游资的冲击。金融是国民经济的中枢,一旦中枢受损,将导致整体经济的动荡乃至瘫痪,产生严重的经济和社会后果。因此,在未做好充分准备之前,我国内地金融业的国际化和资本自由化要谨慎从事。但是,随着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步伐的加快,将必然迫使内地金融业对外开放,在更大程度上参与到国际资本的循环中去。在这种进一步开放的外部要求而内部又准备不足的两难处境下,香港作为内地与国际资本交往的跳板将继续发挥“国家筹资中心”的功能。 从高科技产业基础看:我国内地高科技研究始于1956年,科技研究以军用为主。国家集中资金、装备和人才的优势,先后组建了规模较大、装备条件较好、科技力量比较雄厚的,专门从事核电子、兵器、舰艇、导弹等高科技研究开发的综合性研究院所。在相对封闭的条件下,实现了核能、火箭、电子、自动化等现代科技的启动(如二弹一星),强化了国防装备和战略防御能力,为其后的高科技及其产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80年代后,国家采取一系列措施,先后推出科技攻关计划、基础研究计划、重大科研成果推广计划、星火计划、火炬计划、863计划,建立了52个国家级高新技术开发区和同步辐射、重离子加速器等十大科学工程、156个国家重点实验室、57个国家工程研究中心、142条工业性实验线,拥有科技人员2000多万,其中从事研究和开发工作的有100多万,独立研究机构6000多个,企业所属研究开发机构7000多个,形成了比较完整的科技研究与发展体系,并开发出了大批高水平的科技成果。相对而言,香港高科技研究基础薄弱,每1万名工作人员中科研人员不到10位;人才结构不合理,基础科学与高科技研究人员少,应用型人才较多,且多从事产品开发,技术开发人才匮乏。与此相应,香港经济界对技术一直采取拿来主义,新技术、新产品研究开发能力弱,使得以开发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为内容的制造业的产业升级未能实现,加之缺少技术密集型的新兴产业和部门,致使产业结构调整严重滞后。另一个值得关注的政策因素是:在英国管治下的港英政府长期以来实行“积极不干预政策”,政府部门中没有主管科技发展的执行机构,没有一个产业政策,对制造业和高科技发展更没有重视和资助扶持,这是香港高科技落后于其他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的原因。加强香港与内地在金融和高科技方面的合作,才能更好地发挥各自的优势,把香港现有的资金、信息和管理优势与内地技术、人才和市场优势更有效地结合起来,并通过两地经济互补,缓解或消除各自的痼疾和缺点。通过合作,促使香港增强其科技与实业基础,拓展香港金融操作空间,为过剩资本提供更加广阔的投资场所,减低金融风险程度,提高抗风险能力,巩固和发展香港作为国际金融中心的地位。对内地来讲,通过两地合作,用技术创新改造传统产业、调整产业结构、发展高科技产业,缓解中小高新技术企业在扩张中所遇到的融资困难,提高科技成果转化率。因此,香港与内地的产业合作有着现实的必要性和长远的发展性。 二、香港开设创业板的直接动因 此次香港开设创业板市场的直接动因有两个:(1)调整产业结构,提升香港经济。(2)继续保持香港作为亚洲国际金融中心的地位。受金融危机的影响,1998年香港首次出现全年经济收缩,GDP下跌5%左右,其深层原因是产业空心化带来的国际竞争力减弱。香港制造业在本地生产总值中的份额由1980年的23.7%迅速下降到1994年的9.3%,而服务业的份额由1980年的67.5%上升到1994年的83%。产业的空心化使得服务业成为无本之木,具有强烈的泡沫经济成分,一旦经济泡沫破裂,必将导致经济增长大幅度地倒退。另一方面,此次金融危机,使在科技创新方面比大企业更有效率的香港中小企业受打击严重,1990年—1997年,香港中小企业总数从40多万家缩减至28万家,其中制造业企业从3万余家减少至2.5万家,萎缩程度在40%左右。中小企业处境艰难的原因之一是资金不足。1991-1995年,以中小企业为主的制造业贷款仅占香港银行业贷款总量的6%,低于同期在GDP所占的比重(8%-9%)。香港软件业从银行获得资金支持仅占总数的27%,而55%的公司是由个人或亲友资助。 香港回归后,经历了亚洲金融危机的冲击,尽管经济基础仍然稳定,但香港作为国际金融中心的地位受到了来自新加坡等亚洲国家和地区的挑战。香港的经济规模、金融自由化程度和税收制度均优于新加坡;银团贷款、黄金市场和期货市场也很发达;拥有发达的法律、会计、评估、经纪业和证券评估研究业,是世界主要投资银行在东南亚的业务中心,但香港金融体系中一直缺乏有效的对中小企业的融资机制。这一方面束缚了中小企业的发展,限制了工业升级换代和产业结构合理化,另一方面作为世界金融中心和亚洲第二大证券市场,缺乏第二板市场是市场结构的缺陷和断层,由此在国际市场竞争中失去了很多有利的商业机会。在亚洲,日本政府于1983年建立了第二证券市场,亚洲一些新兴国家也开设了第二板市场,如马来西亚的MESDAQ市场、新加坡的SESDAQ市场。而香港作为世界和亚洲重要国际金融中心之一,如果没有第二板市场为中小企业提供上市场所,资金就会流向其他市场,减弱香港作为国际金融中心的地位。为了增强对国际资金的吸引力,香港第二板市场即香港创业板市场的服务范围以东亚和东南亚为主,接受所有司法地区内的中小企业、高科技企业和民营企业。设立创业板市场,既有利于香港进一步扩大资本市场的容量和规模,增加市场层次,同时将带动香港和区域内的中小券商和投资银行业务的活跃,促进风险投资基金和机构投资者的发展。创业板市场的建立必将增强香港证券市场的国际辐射能力和巩固其国际金融中心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