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

作 者:

作者简介:
褚可邑 深圳大学教授

原文出处:
深圳特区报

内容提要:


期刊代号:F14
分类名称:特区经济与港澳台经济
复印期号:2000 年 09 期

关 键 词:

字号:

      深圳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主要表现在五个方面

      1

      一、国民经济持续、高速、稳定增长的能力提高。

      进入九十年代以后,深圳经济增长和宏观调控的三项主要指标(GDP、深圳人均GDP和工业总产值)的增长率都较为稳定,并呈稳定逐步放缓趋势,这实际上是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表现,即经济增长已经开始逐步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

      二、宏观经济效益不断提高。

      1.单位固定资产投资所产GDP,1980年至1985年都在1.3左右,1986年至1989年,这个指标上升到1.8左右,最高达2.45,最低为1.43。而进入九十年代以后,指标值保持在2.0-2.6之间。表明九十年代花同样的投资,可以带来更多的GDP。

      2.人口与GDP增长的弹性系数,在八十年代中,有两年低于1,即人口增长率高于GDP的增长率。“七五”期间,弹性系数平均值为1.87,而“八五”期间提高至3.59,其中1995年高达7.93,即人口增长1%,GDP可以增长7.93%,而其他年代则相对稳定在2、3左右。

      投资效率的提高以及人口与GDP增长弹性系数的提高,都说明经济增长方式已经由单纯增加低素质的人力投入和增加投资的方式转向增加高素质人力资本投入和提高投资效率的方式。

      三、大、中型企业规模效应有很大提高。

      全市工业企业中的大中型企业,1989年仅68家,九十年代初也只有78家,而1994年已发展至119家,尤其是其中的大型企业发展更快,从1993年的31家,增至1994年的60家,一年就将近增加一倍。大中型工业企业从业人员占工业从业人员的比重,1994年为25.29%,比1993年增加4个百分点,而且这4个百分点都属于大型企业的增加。大中型企业产值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1994年为45.5%,其中,大型企业占39.3%,比1993年提高近10个百分点,中型企业占6.2%,比1993年下降2个百分点,这说明企业规模在不断扩大。这些大中型企业成了深圳经济的支柱,并由它们带动了深圳经济的发展。尤其是在这批大中型企业中,有相当数量的骨干、龙头企业,它们生产产品的科技含量高,技术先进,使深圳科技进步对国民经济的贡献率约达到了31%。

      四、科技进步对深圳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不断增强。

      深圳市从1980年到1996年每年的科技进步速度为17.55%,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31.25%,劳动力增加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38.09%,这些数字表明,从这16年平均来说,科技进步对于深圳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还较低,资金与劳动力等要素投入增加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近70%,经济增长主要是靠扩大外延再生产实现的,带有粗放式增长的特点,但十几年的平均数不能反映经济增长的动态,若对深圳经济发展进行分期,再分别计算各个时期的科技进步速度、科技进步贡献率、资金贡献率、劳动力贡献率等数值。那么,我们可以看出,从1995年以来,科技进步对于深圳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已超过50%,现在深圳的经济增长已主要靠科技进步来推动了,深圳的经济增长方式已经初步实现了由粗放式向集约式的转变。这说明深圳市的经济发展已经跨上了一个相当高的台阶。

      五、高新技术产业保持较快增长。

      从现实情况来看,深圳的高新技术产业产值的绝对值与上海不相上下。1992年以来,高新技术产品产值以年均58.56%的速度增长,1997年,全市高新技术产品产值达到474.46亿元,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35%,高新技术产品出口额308.57亿元,比上年增长30.9%,而1998年在全市工业总产值1848亿元中,高新技术产业总值900亿元,高新技术产品总值655亿元。1999年,深圳市高新技术产品产值更加突飞猛进,增加至800多亿元,高新技术产品占整个工业总产值的40.5%。电子信息、生物技术、新材料、机电一体化、激光等五大领域的高新技术产业迅速崛起,其中尤以电子信息产业的发展最为引人注目,已成为深圳市高新技术支柱产业。如今,特色鲜明、别具一格的技术创新体系已在深圳形成。

      深圳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是内外力推动的必然结果

      2

      一、内动力的推动

      一是从根本上解决经济效益较差问题的迫切要求。在实际经济工作中,速度与效益这一矛盾的主次地位是经常发生变化的。在一定的时期内,速度的问题比较突出,经济发展的重心是加快经济增长的速度。而一旦速度问题解决以后,效益问题就突出出来,特别是进入九十年代,经济效益差的问题更显得突出,要从根本上解决经济效益差的问题,以及由此带来的一系列矛盾,就必须由粗放型的增长方式向集约型的增长方式转变,把经济增长主要靠生产要素的外延扩张转变为靠提高有机构成及要素的使用效益来实现。

      二是资本成长势头放缓。粗放型增长方式的特征是资源投入量扩张,而资源投入量的扩张主要依靠资本的成长,所以资本成长是粗放型增长方式的主要支柱。一旦资本增长势头有所放缓,粗放型增长方式对我市经济发展的作用就有所减弱。然而,1993年、1994年统计显示,资本的增长势头已有所趋缓。主要因为:(1)我市GDP基数大,所需投资增长来维持原有速度是较困难的。深圳的GDP1995年已为715亿元,有关部门测算显示,从1996年到2000年五年中,若GDP按平均每年25%左右的惯性速度增长,则需投入大约1600亿元人民币的基本建设资金。如果加上企业对于日益增长的生产性、经营性流动资金的迫切需求,则深圳对发展资金的需求将是一个惊人的数字。(2)内、外投资深圳的增长已有所减缓。首先,随着特区政策优势的消退,深圳因政策落差形成的资本成长必然受到抑制。在全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确立后,深圳的政策优势显著消退,各地出现了许多甚至比深圳更优惠的政策来吸引外资,导致深圳吸引外资的能力大大减弱,资本成长受到抑制。其次,国际大资本在深圳的直接投资方面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一是深圳十几年的高速发展,主要是靠中小资本的推动,这种以短、平、快为特征的中小资本给深圳整体经济蒙上了一些不稳定的色彩,这对于深圳急盼引进的、希望做长期、稳定投资的国际大资本来说是一种制约力。二是深圳目前的产业发展还没有形成规模效应,缺乏骨干、龙头产业。国际大资本的进入缺乏大型产业的对接,从而抑制了国际大资本对深圳的投资选择。再次,投资结构的不平衡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深圳资本成长的效率。基本建设投资中非基础建设投资比重偏大;国内外投资特别是外商投资仍偏重工业项目;外商直接投资占绝对优势,达99.8%,海外间接投资数量极少;近年来资金投资仍没有扭转十几年来形成的劳动密集型为主的产业结构。最后,深圳的资金积累能力呈下降态势,对资本成长和经济发展造成直接威胁。进入九十年代后,深圳市资金积累率的平均水平降至只有36%,这不仅低于同期广东全省38%的平均水平,更明显低于同期京津沪近50%的水平。与积累率下降成反方向变动的是深圳的消费率正在快速上升。进入九十年代,深圳市的工资增长率实际上已经接近国民收入的增长率,1993年更已超过国民收入的增长率。正是由于以上这些原因,深圳资本成长放缓,粗放型经济增长也相对放缓,要使经济增长进入另一个高速时期,那么就必须靠转为集约型增长来达到目的。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