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题之一:如何在生产力落后的条件下加快经济发展,追赶人类第二次现代化 一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邓小平同志提出,现在搞建设,要适合中国情况,走出一条中国式的现代化道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有两个重要情况必须考虑。首先是中国的情况,其中最基本的是中国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落后,商品经济不发达,这就决定了我们必须经历一个很长的阶段,去实现别的许多国家在资本主义条件下实现的工业化和生产的商品化、社会化、现代化。其次是人类现代化的历史进程的情况。以18世纪70年代英国工业革命为标志,在世界范围内开始由农业时代到工业时代的转变,我们可以把它称为第一次现代化。从20世纪70年代以来,信息革命席卷全球,知识经济逐步崛起,开始了从工业时代到知识时代的转变,从而将人类现代化推向一个新阶段,我们可以把它称为第二次现代化。我国将要实现的社会主义现代化,肩负着既要完成传统的工业化,又要同时迎头赶上世界新的技术革命和知识经济的双重任务,其目标是追赶第二次现代化,否则就会落后于人类历史发展进程。一方面,是生产力落后;另一方面,又要追赶人类第二次现代化进程,这是世界上许多发展中国家面临的巨大难题。中国也不例外。要解决这个难题,唯有抓住历史机遇,加快经济发展。正如邓小平同志所说:“抓住时机,发展自己,关键是发展经济。”这是探索走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关键所在。 深圳特区的经济快速而又健康的发展,首先得益于它坚持扩大开放,大力发展外向型经济。邓小平同志在视察南方谈话中说:“能发展就不要阻挡,有条件的地方要尽可能搞快点,只要是讲效益,讲质量,搞外向型经济,就没有什么可以担心的。”这显然是把发展外向型经济看作加快发展的一个重要条件。深圳经济特区是靠对外开放发展起来的,坚持发展外向型经济是特区建设的一个主要任务和目标。在引进外资和扩大出口两个方面,深圳都走在全国前面,从而使特区成为我国参与国际经济大循环的桥头堡。20年来深圳实际利用外资200.45亿美元,涉及67个国家和地区。“三资”企业已成为深圳工业经济的主体,其总产值占工业总产值的70%以上。深圳工业品以出口为主,工业出口产值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一半以上。因此,外向型经济是深圳的传统优势,是深圳经济迅猛发展的主要依靠。1999年深圳进出口总额504.34亿美元,其中出口282.11亿美元,已连续七年居全国大中城市榜首。出口贸易对深圳经济保持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深圳经济特区的实践证明,努力扩大对外开放,大力发展对外经济贸易合作,充分利用国内、国外两种资源和两个市场,是加快经济发展的有效途径。随着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我国将融入经济全球化的进程。深圳经济特区应在按照国际惯例发展对外经济贸易合作方面继续走在前面,从而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创造新的经验。 深圳特区的经济之所以能如此快速而健康的发展,还得益于大力发展高科技,带动产业的优化和升级。邓小平同志说:“经济发展得快一点,必须依靠科技和教育。我说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这话正是在深圳讲的。从90年代开始,深圳经济特区把调整和优化经济结构,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作为增创新优势的一项紧迫任务。顺应国际经济和科技发展新潮流,面对知识经济时代即将来临的新形势,深圳再次抓住了历史机遇,确立了科教兴市战略,以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作为重点突破口,带动相关产业,狠抓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的产品的生产和出口,从而使外向型经济提高到一个新水平,在国际市场竞争中获得了有利条件。如今,高新技术产业已逐步发展成为深圳的特色经济,从而极大地增强了经济活力和经济实力。1999年深圳市高新技术产品产值占工业总产值比重已上升到40.5%,其中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占46.76%,显示高新技术产业已成为深圳经济发展的第一增长点,并且有了相当的创新能力。20年来,深圳不仅基本完成了从农业经济到工业经济的转移,而且开始从工业经济向知识经济迈进。可以说,它用20年时间走完了西方国家现代化中数百年的路程。它的成功实践说明,实现中国现代化,可以走工业化与知识化协调统一发展的道路,实现跨越式发展。这一探索实践,对于我国在21世纪中叶赶上世界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无疑是具有重要意义的。 难题之二:如何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实行市场经济,实现公有制与市场经济的有效结合 二 邓小平同志在创立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时,石破天惊,提出市场经济是一种手段,社会主义也可以搞市场经济。这在马克思主义学说中是一个全新的命题,而在社会主义运动中又是一个全新的实践。因为在此之前,从理论到实践,只有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和资本主义市场经济,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恰恰是既不同于前者也不同于后者的新的试验。这是一个世界性的伟大创举。在这个新的试验和伟大创举中,深圳经济特区发挥了先行先试和探路作用。 深圳特区作为国家改革开放的试验场,是在全国最早实行市场取向改革的地区之一。80年代初,深圳在全国率先开始进行价格改革,改变了在计划经济体制下价格既不反映价值、也不反映供求的僵化的价格体制,逐步形成了主要由市场形成价格的机制,以此为突破口,有力地推动了市场取向的改革。与此同时,它还在劳动用工制度、干部调配制度、计划管理体制、金融管理体制、行政管理体制等各方面进行了初步改革试验。80年代中期开始,深圳又在全国率先开始进行国有企业的股份制改革试点。从承包制发展到股份制,标志着深圳企业改革已进入到深层的产权关系的改革,这是迈向市场经济的重要一步。以此为契机,深圳也加快了生产要素市场化的步伐,在培育市场体系方面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如推行企业产权转让、有偿转让国有土地使用权、建立外汇调剂中心、发行股票、债券并开放证券市场等等,从而使市场的活力和作用越来越大。可以说,到1992年邓小平同志视察深圳之时,从深圳市场取向的改革实践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已到了呼之欲出的地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