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国改革开放建立经济特区20周年之际,许多人在传唱“春天的故事”的同时,把关注的目光投向了中国特区的未来。确实,特区20年,是中国改革开放20年的精华版;而特区的未来,与我们未来经济的走向,与厂商和消费者的利益息息相关。 国务院体制改革办公室经济特区和开放司司长金德本近日表示,面对加入WTO后新的对外开放形势,随着中国全方位对外开放格局的基本形成,是否被批准为对外开放城市已不再是一个地区是否对外开放的标志。 为创造公平竞争环境,区域性优惠政策应淡化,原则上不宜再增加执行区域性优惠政策的地区。 金德本介绍说,中国对外开放城市政策有个逐步调整的过程。初期在扩大地方权限和给予外商投资者优惠方面曾实行一系列特殊政策,如放宽利用外资审批权、增加外汇使用额度和外汇贷款、技改引进设备免税、对外商投资企业所得税实行低税率等。随着改革深化和扩大开放,上述政策有的推广到全国,有的已完成其历史使命。 金德本的这番言论,实际上早在许多人的意料之中。去年年底,国家税务总局为支持中西部地区的发展就颁布了税收优惠政策,这在一定程度上拉平了中西部地区与开放城市的政策落差。一些政府部门正在开展的清理规章制度的工作表明,我们要遵守的是WTO的规则,全方位对外开放格局的基本形成,也在提醒人们,对外开放已不仅仅是局限在经济特区。 而在实际的工作中人们还认识到,我们吸引外国投资的重点——跨国公司,它们更看重的是综合投资环境,不仅是一些政策的优惠。 区域性优惠政策的淡化,对我国经济的影响将是十分重大的。它影响的不仅仅是投资流向和环境,而且对经济发展的格局也意义深远。 而新华社题为“关注中国经济特区的未来走向”的文章则开宗明义地指出:中国经济特区近年来的发展态势显示,虽然特区的特定内涵之一——政策倾斜与优惠早已明显淡化,但特区却没有因此而失去生机与活力。以全面实现现代化为目标,继续在深化改革开放中不断开拓探索,在国家现代化的进程中先行一步,担负着历史使命的经济特区又开始了新的起飞。 那么,什么是特区新的起飞目标?这篇文章的回答是:体制创新、机制创新、科技创新、产业提升,推进对外商实行国民待遇,与国际惯例全面接轨,从有效地引进来,到坚定地走出去。 文章分析认为,特区今后深化对外开放的重点将包括对海外投资者实行国民待遇等,其实质是从“优惠吸引”转变为“基本无禁区”。与此同时,将加快实施“走出去”战略,不仅使产品占领国际市场,还要把更多的企业办到国外去。 而曾因提出特区还该不该“特”下去的质疑而引发一场国际广泛关注的大论战的经济学家胡鞍钢,在特区成立20周年之际,又一次比较完整地表达了他对我国经济特区未来走向的认识。 胡鞍钢认为,我国经济特区未来的变化将主要有三点。第一是要由外向型经济向开放型经济转变;其次是投资自由化;第三个转变是要由原来的小政府,转向为服务型的政府。 胡鞍钢说,外向型经济跟开放型经济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外向型经济最突出的标志,是外贸出口依赖度比较高,外贸总额占GDP比重也比较高,但它不叫开放型经济。开放型经济就是说对内对外都必须开放市场,它包含了几个层面。首先是贸易自由化,大幅度降低关税,大幅度取消非关税贸易壁垒。而关于投资自由化,胡鞍钢认为,除了造币、造武器以外,所有领域、所有市场都应同时向内、外资开放,包括金融、保险、通讯、民航、教育、卫生、医疗、房地产建筑、旅游业等等这些现在还不太敢松口的领域。接下来,是经济体制、游戏规则、商品价格与服务价格跟国际接轨,说白了就是和WTO这个游戏规则接轨,实行国民待遇、公平竞争。 而对于特区今后的贡献,胡鞍钢认为应体现在3个方面。 首先体现在税收。将来可能会出现按照新的税制,特区对中央和省的税收比例将不断增加,其前提是在地方税不断增加的基础上,地方上交的比例也会不断增加。这样通过税收来体现第一个贡献。 其次,是发展经验的贡献。我们希望特区形成一种发展经验,这种经验包括如何建立开放型经济,如何开放我们的市场,政府如何采购、村务如何公开等等,这对于全国推广非常必要。 第三是人力物力的贡献。当前尤其是特区能不能为西部开发提供人才培训,或者在当地,或者是请西部的人来这边培训。 在胡鞍钢的表述中,有一个提法值得人们重视,那就是由外向型经济向开放型经济的转变。在我们许多人的观念中,对由外向型经济比较熟悉,而对开放型经济的认识还比较的陌生。面对加入WTO后新的对外开放形势和我国目前基本形成的全方位对外开放的格局,我们无论在观念上还是在实践中,都应该对开放型经济给予充分的重视。这也许不仅仅是经济学家的呼吁,而是经济发展现实对我们提出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