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F016〖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6052(2000)03—0049—05 在70年代初,台湾集团企业虽已出现,但还不是普遍现象。20余年来,台湾经济经历了两次石油危机的冲击,经受了台币升值的压力,从1989年开始又出现产业外移的浪潮。台湾当局从80年代开始推行发展资本和技术密集产业的策略,开放了金融、保险、证券、汽车等资本市场,特别是1990年制订了《促进产业升级条例》,对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给予租税等优惠倾斜政策。所有这些,都说明台湾在80—90年代,内外经济环境发生很大变化。这种变化对台湾厂商不能不受到影响,集团企业也不例外。集团企业在20余年来,发生了分化和重新组合,有的是新兴起,出现了新的集团企业。因而有必要进行一番分析比较,从而看出其变化的趋势。 一、变化概况 台湾“中华征信所”在20余年期间,对台湾集团企业的录取标准有所变更。其中有两个标准没有改变,即①必须是台湾民营企业并且是台湾本地资本的企业;②必须有3个以上的分子公司所组成。 第三个标准即取决点,在1974年版的《台湾地区集团企业研究》的取决点是资产总额和销售总额皆达2亿元以上新台币;而1996—1997 年版更改为资产总额与营业收入均达4亿元以上新台币, 或两者合计超过10亿元以上新台币; 1998—1999年版并没有更改取决点。 由于有些集团企业不愿意提供资料,所以台湾“中华征信所”历次编印的《台湾地区集团企业研究》并没有把集团企业都搜集进去,但已包括大部分的集团企业,还是能反映台湾集团企业的变化情况。该征信所从1972年至1999年,共搜集了台湾集团企业287个。其中有26 个集团有分殖的情形,另有味全、和泰及联华实业、神通电脑合并为和素味全及联华神通两大集团,此外再除去“三五纺织”、“士林纸业”、“千兴不锈钢”、“中国唯一”、“互助营造”、“正义”、“同兴”、“味丹”、“良美”、“东怡营造”、“信舟”、“亚洲化学”、“亚洲世界国际”、“国际电化”、“国际汽车”、“国产实业”、“诚昌”、“广丰”、“绵益”、“嘉新水泥”、“华塑”、“华荣电缆”、“庆光化工”等23个集团退出外,还有163个集团已退出。 同时每次版本都有新集团加入。如1998—1999年版就有21个集团新加入。 退出集团的原因,除了调查受限外,主要是不符合取决点。之所以不符合取决点,一方面是有的集团企业营运不佳而解体或规模变小;另一方面是集团企业发生分裂。 以营运不佳而解体或规模变小而言,又可分为3类: 第一类是财务周转困难,导致票据拒绝往来或甚至停工、解散者。例如国泰塑胶集团,因其以高利率吸收员工及民间存款,其资金周转又以十信为主,在“十信事件”爆发后,国塑集团首当其冲。兴来集团也因其负责人在十信任理监事身份,使得资产被冻结,不得已将兴来百货公司卖给中兴纺织集团,改名为中兴百货公司,来来百货则易手张国安,更名为丰群百货。 第二类是原集团之大部分公司仍正常营运,但规模已不是取决点者。如龙兴产业集团因于1980年投资房地产过多,一度造在资金周转紧俏,以致企业成长受阻。大东纤维集团为因应不景气,虽合并成立大统丝绒公司以降低成本,然规模仍未能扩大。 第三类是因营运不佳致使集团发生改组、分裂等。如国泰信汇集团因受“十信危机”的牵连,使用受损,客户挤兑,使得营运陷入困境,最后由“交通银行”、“中央信托局”及“农民银行”组成银行团代为经营,营运虽因“庆丰集团”介入而恢复正常,惟该集团已形同解体。华侨信托集团由于经营不善,使负债大于资产,于1985年9 月向台湾经济当局申请救济,采减资再增资方式,并由如华银行投资接管,然原集团已元气大伤。环隆集团则因转业不景气,已分别结束多家分子企业,规模已不是构成一个集团。 在台湾集团企业中,家族一向扮演重要角色,因此当核心人物改变时,集团常发生分裂变动,例如李长荣、王福记、三永实业、魏氏兄弟、张氏兄弟等集团均系兄弟分家而导致集团解体。建新集团因罗文雄、罗光男兄弟各有所掌而分殖。裕国合板集团由于第二代兴起后导致解体。 在市场竞争中既然有集团退出,也就必然有关系企业加入集团企业队伍。在90年代中期,根据《台湾地区集团企业研究1998——1999年》的资料,在1996、1997年就增加了21个集团:文心、中钢、永大电机、正新橡胶、台火、台荣、台聚、怡富、旺旺、泰山、南侨、威京、高林、国巨、华航、阳明海运、新艺纤维、达新工业、灿坤、兴达、樱花集团。 二、变化分析 从上述资料可以看出,台湾集团企业的升沉进出,既有市场经济在竞争中优胜劣汰的正常和一般的现象,也有台湾集团企业自身的特性所决定的。 在80年代,国际经济环境和台湾经济内部发生了剧烈的变动。 在国际经济环境方面,1979年发生第二次石油危机,石油价格从每桶14美元涨至1980年每桶32美元,涨幅达129%。 从而导致了资本主义世界经济衰退,以石油为主要原料和动力的电力、石化、机动车辆、航空航海等生产和运输成本增加,使工农业产品价格普遍上涨,生产成本增加,经济收益下降,引发投资下降,生产衰退,经济增长急剧下降,再度陷入“滞胀”的局面。在80年代的头8年, 国内生产总值曾出现负增长的国家有美国、德国、英国和加拿大,出现零增长的有法国和意大利,日本也只能维持低增长。在国际贸易额方面,从1979年至1982年,7个工业化国家中,除德国和加拿大以外的5个国家,都呈入超状态,其中美国最为严重。台湾经济是以出口为导向的经济,出口值占岛内工农业产值的大部分。而且以美国为第一大出口对象国。在资本主义世界经济衰退、特别是美国经济衰退的冲击下,必然对台湾产品进口需求急剧减少。因而在80年代台湾经济必处于不景气的状态中。台湾集团企业因为经营不善和发生财务危机而退出者大多在80年代的前5年。